70、80不种地,未来地谁种?山东一招“破解”,粮食给这些人种
【村长晓佳一】图文记录乡村生活,书写“三农”问题,解读社会焦点!敬请点击关注!
种粮不赚钱,土地没收益,这些话每天都要被农民说好几遍,都在抱怨土地里长不出“金疙瘩”。于是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概念就是“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像我一样当个农民,整天累死累活的种地。”

经济利益驱使人的本性动能,加上从小灌输的思想,让我们知道种地不赚钱,农民是最卑微的职业,如果可能都不想让别人称自己为农民,农民早已成为了“贬义词”。
因而长大后,国家政策调整,原先禁止农民进城,现在鼓励农民进城。于是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进城打工、经商,一心就想落地扎根在城市,彻底脱离农村,脱离农业生产。
而这一代人就是70后、80后到现在的90后、00后,农村中这些年代的人还有多少?相信每个村落在年后、节后及农忙后村上低于五十岁的人几乎没多少。
农业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粮食还是蔬菜或是瓜果,早就已经饱和,乃至多样化饱和。
再加上农民无序种植,今年红薯贵,那么就一窝蜂地种红薯,明年红薯价格还不如工钱;西红柿贵九种西红柿,然后西红柿无人问津,就这样一次次的折腾,始终挣扎在恶性循环当中。

就如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银杏树之值钱,一棵二十年树龄的都能卖到上万块,而现在呢?比之杨树还便宜,几百块都没人收。
粮食种植比较稳定,价格倒是常年不变,甚至略有涨动,然而面对土地成本、种子化肥农药,乃至种植、收割、人工都在涨钱,想要靠种粮食发财难如登天。
而与此次相反的是只要肯干,在发达地区打工一个月就够种粮10亩、乃至二十亩的收益,一个看门的保安大爷,一个月都有三四千,还包吃住。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别说70、80后不种地,就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不想种地。
但是土地没有人种能行吗?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吃饭的大事,没人种地肯定是天大的问题,只是面对种粮收益低,老一代农民逐渐老去,未来地由谁种?
土地托管破解种地难题
近日,关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山东省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供销社负责同志等介绍深化土地托管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情况。

“土地托管”是什么?简单来说,农民的土地农民自己不用种,交给农业服务主体来种植,风险与收益还是农民自己承担;和原先不同的是农民现在是雇主,服务公司是包身工,农民出钱、服务公司出力。
这样一来就是九十岁的老农民也能种地,五岁的娃娃也能种地,不管是把自家的土地让别人种,除去开支,剩下还是自己的。
据官方介绍,一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提供耕、种、管、收等单个环节的服务,土地托管主要提供多环节乃至全程化的服务,多环节服务称作“半托管”,全程化服务称作“全托管”,土地经营者可以把大部分或者全部生产活动一次性地委托给服务者来实施。
我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分散、人均地少,一家子的土地也许在三五亩,还要分成三地块地,不利于现在农业的发展,难以适应机械化。
而土地托管服务就是要把这些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连成片,统一经过农业合作社的模式整体经营,村民以合作社股份分红获取收益。

服务公司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收取固定服务费,比如一亩地收割费用五十元、打药一次30元、种植一亩50元;或者是服务公司占农村合作社的股份,比如20%的服务费,参与整体分红等多种经营模式。
土地托管与土地流转有本质的不同,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还是农民自己,因而农民的主动参与度较高;而土地流转则是把农民排斥在土地之外,除了租金以外农民得不到任何附加收益,虽说不用担风险,但是对于土地很难再有主动权,甚至在以后想要收回土地都很难。
再说没有土地的农民还是农民吗?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未来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受益主体,而放弃了土地的农民将会被排斥在主体之外。
最后,你觉得在当前80/90不种地的情况下,“土地托管”可行吗?
区区:一个山东说明不了什么,杯水车新。
不行、因为耕地费用种子费用、化肥、农药、水费、机收费等开销后以经没有利润了。还不包括人工等费用。
以后的土地由“愿意”种地的人种。因为农业现代化不会一家一户的种,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把土地从新集中起来,由国营农企(或集体庄园、外企)统一耕种经营!不种地的农民进城市过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