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非遗保护·专家讲 | 李小波《黄河河源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7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若尔盖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21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在阿坝州若尔盖县成功举办。


论坛围绕“黄河源非遗保护实践经验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法路径”、“黄河源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两大主题,研讨论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意义,探索黄河源非遗保护新方法、新路径。由此,我们特推出【黄河非遗保护·专家讲】专栏,解读专家观点,讲述黄河源非遗保护的故事。


本期专家

李小波


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国家发改委、文旅部黄河文化专家、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专家委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历史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在本次论坛中的发言题目为《黄河河源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专家观点


中心内容

黄河流域文化在发展演变中,河源文化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河源文化的范围以黄河第一湾为中心,主要涵盖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青海果洛地区、甘肃甘南的黄河区域。对黄河河源文化的研究,不仅仅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探寻黄河水源的发源地,更是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视野,构建出文化之根与大河之源的“根源体系”,树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01

黄河上游的生态源头,

开启了人类史前文明的曙光


黄河发源于卡日曲,经过高原的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穿行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的峡谷,在四川和甘肃交界处,形成黄河第一湾,在这里下降为3500米左右的草原湿地,成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保障了“一河清水向东流”,而且是人类史前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若尔盖县发现有20余处新石器遗址,同时,黄河第一湾成为史前文明的大通道。茂县的营盘山遗址中,出土陶质和石质两种人面像,与甘肃秦安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的人像相似,是四川最早的陶塑作品。夹砂陶器和彩陶器的形制与纹样,明显受到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的传播,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师赵村遗址类似,而营盘山的双耳罐等陶器,则与寺洼文化一脉相承。营盘山的年代距今4600年至5300年,受到了大地湾(距今8000年-4800年)、马家窑文化(距今5800-4800)的持续影响,在黄河上游史前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也成为古蜀之源的文化之舟。


02

民族文化源流,

凝聚了多元一体的国家意识


历史时期的民族交流,在四川黄河流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民族融合,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说:“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古老民族在四川黄河流域迁徙、扎根。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禹兴于西羌”,汶川北川等被誉为“大禹故里”。在黄河流域中,青海喇家遗址、甘肃积石山、宁夏吴忠大禹文化园、内蒙五原河神园、陕西龙门、山西禹王城、河南三门峡、孟津河图洛书、禹都阳城、山东禹城等,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大禹治水奠定的九州,代表着国家大一统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横贯东西的长江黄河,必须干流与支流、上游中游与下游一起治水,才能九州安流,国土安宁,所以治水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四川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所展示的大治水、大奉献、大九州、大一统,是黄河文化和精神的核心体现。


03

江河对话源由,

奠定了山河地理的的国家标志


中国历史时期对于黄河的探索,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国家意义。一是天地同祀,唐宋以来将黄河源头命名为星宿海,西晋《博物志》等文献有“蜀人浮槎上银河”的传说,张骞曾乘坐浮槎来到黄河源头,取得支矶石,表达了黄河源头可以沟通天地的神性想象。二是山脉同根,昆仑在中国的名山体系中上,被称为“众山之祖”,“河出昆仑”就是中国山岳崇拜与河流源头同构的地理标志。三是民族同源共同体意识,中国历代祭祀黄河,尧舜禹禅让要将玉璧沉于河中,得到黄河的认可;大禹治水后,被赐予黑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的现场,敬献玉璧白马,祈求黄河安澜。明代著名治水专家潘季驯专门阐释了“河神”的寓意,“河神”就是“水之道”和“水之性”,就是治理黄河的“智慧之神”和“正直之神”。乾隆重绘《黄河源图》,编纂《河源纪略》,以黄河探源来宣扬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同时重构河源与乾隆朝“文化工程”相衔接,其核心的目的是实现民族和国家认同。


04

红色文化源泉,

弘扬了革命文化的时代精神


红军长征在四川,是行走在中国第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边缘地带,青藏高原的自然和人文变迁,关系到国际区域性问题。红色长征革命之路,与南北丝绸之路、民族交流融合之路、绿色生态变迁之路,一起见证着黄河上游的古今变迁,是自然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环青藏高原的重要战略要地。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中,从区域发展到国家总体布局,从地域文化到国际表达,在文明互鉴的世界舞台上,展现河源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以上观点整理自“2021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李小波的发言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