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谈谈弱者文化与强者文化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你的某个朋友家中出现意外,你觉得他可怜就伸出了援手,但当意外过去之后,他却对你不理不睬,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 当一个人有求于你的时候,他对你百依百顺,唯唯诺诺,当事情办完后,就恢复原状,甚至翻脸不认人。
- 你想要买XX品牌的手机,却有人说,现在跟M国关系这么差,为啥不支持国货,为啥不买XX手机?
- 在公司评优的演讲现场,工作业绩出色的同事,输给了业绩很差却声泪俱下哭诉家庭负担的某个人。
我们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对弱者不自觉地产生怜悯。但我们也经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两种心态很明显是矛盾的,但却频繁地同时出现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为什么呢?
德国哲学家尼采把人分成了强者和弱者,在他的描述中,强者的特征是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勇于牺牲、善于创造;弱者则相反,弱者的特点是胆小、保守、善妒、虚伪。很明显,尼采喜欢强者,讨厌弱者。
尼采把文化也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文化叫做"弱者文化",表面上看,弱者文化包含了同情、仁慈、谦卑、平等,但其本质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以及自己的自私和不平衡心态,用看似可怜的道德去绑架强者。所以,尼采说:“迄今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第二种文化是"强者文化",它鼓励人们积极进取、追求自由、崇尚实力、鄙视软弱、创造创新、拒绝平庸。 这两种文化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弱者文化总是在强调"禁止",不许人们做这做那,以确保弱者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而"强者文化"总是在鼓励人们自由创造,努力拼搏,以确保社会有足够的竞争机会,让真正的强者脱颖而出。
上面这些哲学观点,无论是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显得格格不入。无论东西方文化,都强调爱与和谐,都强调制衡强者,关怀弱者。但尼采却认为,人性本身就是残忍和自私的,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奴隶道德,看上去的善良,本质是伪善的。
传统文化鼓励人们谦卑,其实就是鼓励人们做弱者。所以,尼采大喊“上帝死了!”,如果没了上帝,人们也就不需要遵守基督道德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人们不再做弱者,才能变强。
尼采的哲学观,后来被希特勒歪曲利用,形成了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强调法西斯的极端民族主义,把日耳曼民族视为强者民族,而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并展开种族灭绝。在战后,尼采的哲学观又被极端衍生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把整个社会比喻成弱肉强食的森林。再加上尼采本人精神分裂,在哲学史上充满争议。正因这些,尼采的哲学观在中国被视为非常另类和不入流的观点。然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其实处处都体现着强者文化和弱者文化的冲突。
比如,公司承诺,如果某个分公司年底业绩达到XXXXX的情况下,就奖励该分公司全员到国外旅游。于是,分公司们纷纷摩拳擦掌,努力拼搏。但是到了年底,只有一个分公司到达了这个目标,总公司却对承诺只字不提,此事不了了之。该分公司的员工私底下气愤地说,总公司领导言而无信,就为了省下两个旅游钱,就轻易背弃承诺。
事实上,总公司真的是为了省钱才背弃承诺吗?我想不是这样的,而是加入兑现承诺,只让这一家分公司全员旅游,势必会造成其他分公司的心态不平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心态会迅速充溢其他分公司员工的心态,羡慕嫉妒会化为恨意,这样就会给总公司造成很大的麻烦。于是,总公司只能牺牲业绩好的那个分公司,来顾全大局。
弱者文化所追求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平衡、公平、和谐、大同",说白了就是大锅饭思想,他们恐惧竞争、讨厌出头鸟、厌恶差异化。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因迁就弱者文化而伤害强者的例子,努力奋斗的人被伤害,而失败者却得到了心理平衡。
很多公司崇尚所谓的"狼性文化",而狼性文化其实就是强者文化。如何才能成为狼?狼首先要吃到过肉,要闻到过血腥味,才能激发狼的斗志。当一头狼每天都可以吃人,而有一天无法吃人的时候,他就会难受,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吃人,从而产生拼搏精神,这就是狼性文化的基础。
然而,很多崇尚狼性文化的公司,却没有让狼吃到过肉。典型的就是那些克扣业务员提成的公司,口口声声宣扬狼性文化,却克扣员工提成,并美其名曰不能喂得太饱,否则就会失去斗志。其实,克扣所剩下来的钱,依然是为了平衡公司内其他弱者的心态,而不敢将收入差距拉得过大,归根到底还是追求弱者的"平衡感"。
在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个霸主,而管仲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崇尚奢侈"。管仲本人生活就非常奢靡,他鼓励消费,鼓励人民"多赚多花,多花多赚",只有把劳动所得消费出去,才能有更高的奋斗动力。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强者文化",而且是全社会的意识形态。
然而,在后续的中国文化中,除了宋朝外,大多都是崇尚勤俭持家,鼓励储蓄。于是,在中国社会中,处处充满了"仇富"心态。人民群众认为,富人多吃一口,我就会少吃一口。社会的经济仿佛一场"零和博弈",社会财富总量不变,无非就是分配不均匀的问题。这就导致整个社会的目光不是盯着创新,而是盯着富人的钱包,处处喊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社会财富从富人的口袋进了穷人的口袋,总量却没有增多。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变成了弱者文化,以富为耻,以穷为荣。
以爱之名看似美好,但在爱的掩盖下,其实充满了对强者的索取,以及对弱者无底线的包容。弱者可以用无言沉默、痛哭流涕、悲痛欲绝、哭天喊地、歇斯底里、卑躬屈膝、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来换取同情,索取更多。而强者如果不满足弱者的要求,就会被斥为不道德、没有同情心、为富不仁。强者在弱者的制约下,无法追求更高的发展。而弱者习惯了对强者的索取,也没有对自我发展的追求。
爱很美好,但不要以爱之名绑架。弱者变强,强者恒强,才应该是永恒的追求。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