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文脉」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续写“跳水之城”辉煌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马思泳

继7月28日在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项目为广东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后,汕头小伙谢思埸在8月3日下午举行的跳水男子单人3米板决赛中,勇夺本届奥运会个人第二枚金牌。至此,谢思埸也实现了跳水项目(包括奥运会、世界游泳锦标赛、世界杯跳水赛)男子3米板的单双冠军“大满贯”,为汕头的跳水运动创造了历史。

事实上,从汕头走向世界领奖台的跳水运动员,谢思埸并非第一人。早在1981年,同样来自汕头的李宏平在第二届世界杯跳水比赛中获得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个跳水世界冠军,开启了汕头跳水运动的辉煌时代。

40年来,跳水人才辈出的汕头不仅向全国输送了许多好苗子,而且还走出了多名世界冠军,被誉为“跳水冠军摇篮”,向人们昭示汕头这座滨海城市不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更有现代辉煌的体育文化。

随着谢思埸再攀高峰,跳水运动近日也成为了汕头街头巷尾热议话题之一,而赓续传承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则是汕头续写“跳水之城”辉煌、继续擦亮这张城市金牌名片的关键所在。

汕头浓缩了中国跳水的光荣与梦想

汕头地处南海之滨,辖区内水网密布,水系发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汕头人素有亲水亲海的传统,深入人心的潮语俗谚“教仔游溪,勿教仔爬树”也于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为汕头水上运动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汕头市区金新南路与中山路的十字路口处,竖立着一尊由三位跳水猛将组合而成的洁白雕像,三人以轻盈欲飞的姿态,共同举起一座奖杯,同时举起了汕头人民沉甸甸的希望与骄傲,展示着汕头跳水健儿不断奋起的体育精神。

这座汕头市民十分熟悉的“三身人”雕塑,是在上世纪80年代“金砂三李”(李宏平、李德亮和李巧贤)缔造中国跳水辉煌事业大背景下塑造的。它有一个激昂的名字,叫“崛起”。

提及汕头跳水运动的“威水史”,汕头金砂乡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高地。上世纪80年代,李宏平、李德亮和李巧贤相继从这里走出,并先后在世界大赛中夺冠,一时间,“金砂三李”的威名响彻全国,他们成为了那个时期跳水运动员的优秀代表。

此外,上世纪90年代,汕头金砂乡还走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国家级奥林匹克冠军教练胡恩勇,截至目前他已先后培养出了10名跳水世界冠军(其中包括4名奥运冠军),孙淑伟、肖燕娟、林媛霞、余卓成、邓泳、蔡玉燕、池美兰等跳水名将都曾是这位“造星专家”带过的弟子。

据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方面介绍,跳水运动在汕头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汕头体校跳水队于1975年成立,被称为中国的“跳水梦工场”,竞技体育训练底蕴深厚。汕头体校跳水队自1975年成立以来,截至目前汕头籍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游泳锦标赛、世界杯跳水赛中夺得世界冠军已经达到了30人次。

汕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原汕头市体育局局长蔡述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优秀运动健儿和优秀教练为国家争光的使命感也燃起了汕头市对体育建设的高度重视,他们取得的成绩上升为城市荣誉和国家荣誉,不断推动着汕头跳水事业向前发展。

1999年至2010年,蔡述彪在原汕头市体育局担任局长。作为汕头体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蔡述彪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汕头跳水和乒乓球两项运动的“高光时刻”——胡佳勇夺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跳台金牌;汕头有幸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活动城市之一。马琳获得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金牌。

“奥运火炬的到来点燃了汕头人民对体育的热情,而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谢思埸收获‘双金’,更让汕头体育事业增光添彩。”蔡述彪在总结汕头的跳水事业时高度点赞称:“汕头,这座地处东南的海滨城市,浓缩了中国跳水的光荣与梦想。”

“五子工程”搭建起人才培养体系

从“金砂三李”到胡佳,再到谢思埸,汕头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跳水人才。蔡述彪告诉记者,“打好底子、培养苗子、选拔种子、输送尖子、夺取金子,汕头体育人才培养的‘五子工程’助推着汕头跳水体育项目持续发光发热。”

由于汕头跳水项目成绩突出,经汕头市政府批准,汕头于2005年1月创办副处级汕头跳水学校,加挂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命名的“中国跳水队汕头训练基地”牌子,这样的机制和模式在当时是全国首例。而依托汕头游泳跳水馆、室外跳水池等一流的训练场馆和环境设施,国家队也曾多次到汕头集训,有力促进汕头跳水运动的发展。

“这些年汕头跳水事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汕头跳水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建立。”蔡述彪说,汕头建立起来的创新模式和机制,能够在跳水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上起到“上下衔接”的作用,“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汕头跳水发展路径一直都是主动融入国家体制,除了做好人才输送工作,还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与汕头体校建立定点培训的6所学校就建成跳水项目陆上训练的相关设施;2002年,汕头更是专门建设满足国际比赛标准的室外跳水训练基地,为中国跳水队到汕头训练做好对接服务。”

去年,按照汕头市委市政府部署,汕头跳水学校并入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设立跳水训练管理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跳水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培养工作;负责跳水运动普及、发展和对外交流,组队参加国际、国内跳水运动赛事,承担中国跳水队汕头训练基地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等。目前,汕头体校跳水中心在训跳水运动员50名。

借助汕头举办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契机,汕头体校将易地搬迁至南滨路新校区。新校区占地约428亩,新建有综合体育馆、乒乓球馆、水球馆、室外跳水池、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标准足球场、室外篮球场等训练场馆,设置有教学管理区和生活配套区,校区规模居于全省体校前列。

其中,跳水运动设施几乎是从原来的跳水基地“复制”过去,达到国际比赛标准,将为未来服务国家队、省队训练做好准备。

“服务态度不变,服务国家运动健儿的生活、硬件更优。”在蔡述彪看来,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升级发展正是汕头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续写“跳水之城”辉煌,为汕头跳水运动再创佳绩注入源源不断动力的有力举措。

成立跳水协会开创新的发展平台

继续擦亮汕头跳水这张金牌城市名片,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而且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更加浓厚的体育氛围。

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获悉,经汕头市民政局审查同意,汕头市跳水协会于7月31日正式成立,在谢思埸勇夺跳水奥运金牌的背景下,该喜讯也为汕头这座“跳水之城”注入了续写辉煌的活力,为汕头跳水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平台。

“协会目前共有22名成员,涵盖了国家级裁判、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等跳水专业者和爱好者,他们秉着对跳水的热爱和支持,一起汇聚到协会。”汕头市跳水协会会长陈炜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协会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将致力于促进汕头市的体育运动发展,努力推动跳水运动的普及和广泛开展,为汕头建设体育强市服务。

据悉,汕头市跳水协会内部设立了裁判委员会、教练委员会、运动创伤康复委员会,将围绕赛事组织承办活动,在教练员、裁判员、青少年运动员等人才梯队的建设,跳水运动的普及推广、研究行业发展及规范建设相关制度,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及市场化管理的探索等重点领域开展各项工作。

“希望能将跳水爱好者团结起来,集结社会力量,培养更多热爱和优秀的跳水运动员人才,共同推动汕头跳水事业的发展。”陈炜告诉记者,汕头市跳水协会的成立也得到了中国跳水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跳水协会、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秘书处等单位纷纷发来贺信,“中国跳水之父”——首任国家跳水队总教练梁伯熙也发来贺信,并称“历史上汕头对中国跳水运动作出重大贡献,人才辈出。”

此外,刚刚荣膺奥运“双冠王”的谢思埸也专门发来贺信,为家乡成立汕头市跳水协会道喜称,汕头市是孕育跳水人才的摇篮,一批又一批跳水健儿从这里走出,代表中国出征各项赛事,“愿我们团结一致,携手奋力拼搏,谱写汕头跳水事业新辉煌,为国家孕育新生力量。”

文脉观察

记者梳理发现,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追溯,汕头跳水项目都有深厚的基础和众星辈出的现象。那么,汕头何以能够在跳水这项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上,有如此明显的优势呢?

许多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分析其中原因时或多或少都会提及,汕头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有着发达的水网水系,当地人素有亲水亲海的传统,且大多具有较好水性,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重影响下,汕头与水有关的体育运动健将向来层出不穷。

“滨海城市并不只有汕头,但能够像汕头这样‘盛产’跳水名将的城市却并不多。除了自然地理条件有优势外,汕头运动员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聪慧。”汕头市跳水协会会长陈炜告诉记者,他在多年的观察中发现,从汕头走出来的跳水尖子除了有灵巧的身体条件外,也有聪明的智慧头脑,“尤其是在世界大赛的顶尖高手较量中,更加需要运动员发挥智慧,应对比赛过程中的突发状况。”

汕头大学医学院体育艺术教研室体育教育副教授朱玉芳曾在其发表的论文《论潮汕文化对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开展的影响》中提到,潮汕地理环境和传统生产生活造就了潮汕人民“精、巧、稳”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好符合乒乓球、水上运动、体操等运动项目。此外,潮汕民俗风情活动繁多,时令节日活动与体育休闲娱乐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民俗活动都需要灵活的身体和良好的体能,而这些身体条件素养在潮汕人民身上具有体现。

运动员要出成绩,就必须不怕苦,熬得住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这是记者连日来在汕头采访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以此次荣膺奥运“双冠王”的谢思埸为例,在圆梦奥运这条道路上,他足足走了19年,而在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之前他曾两度重伤,左脚脚踝里至今仍留有一颗铆钉。

沿着“谢思埸们”的路子,如今汕头体校跳水中心还有50名在训跳水运动员。无论是高温雨天还是炎夏冷冬,这些孩子都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爬上不同高度的露天跳台,立正、高举双手,踮起脚尖、翻腾,纵身跃入泳池中”这一门必修课。

跳水是汕头体育的优势项目,需要一代代的跳水人去延续和传承。羊城晚报记者在汕头走访时了解到,除了刻苦训练的新生代运动员外,也有部分从汕头走出的跳水运动员退役后,又回到家乡传承跳水事业的。可以说,星光熠熠的汕头跳水运动背后是一批默默无闻扎根于基层跳水培训事业的汕头跳水教练员,和一批兢兢业业、全力支持基层跳水运动事业的党政领导和体育界人士。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