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进入前喀布尔的日常

喀布尔如今已被塔利班占据,阿富汗时隔20年再次迎来塔利班时代。塔利班到来之前的喀布尔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我2014、2015和2017年间去过多次,随手拍了些喀布尔的日常生活,和大家一起欣赏:

喀布尔经常发生各种爆炸袭击事件。某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一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附近群众纷纷前来围观,现场有警察将他们挡在路边。而此时夕阳异常柔和地洒在人们的身上。这就是阿富汗,平静的表面下实则暗流涌动。

喀布尔室内新城公园(这个公园我戏称为吸du公园,因为据说里面有许多聚众吸du者)门口卖哈密瓜的少年。这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条围巾,可能是因为风沙大的缘故,阿富汗男人特别喜欢戴各种围巾。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阿富汗的各种瓜果含糖量极高,非常美味可口。

喀布尔市中心双剑王清真寺门前的街上,一名小贩正在卖鲜榨甘蔗汁,真正的无添加鲜榨果汁,一杯甘蔗汁约合人民币1块钱,只是杯子不是一次性的,别人喝过后用水刷刷又用了。这卫生状况也是没谁了。。。

还是新城公园,一名妇女和老人正在交谈,塔利班时期阿富汗妇女出门必须要有男性亲属陪同且必须要穿蒙住脸的布尔卡,塔利班下台后,阿富汗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政府层面也不再强制妇女蒙脸。但阿富汗女性社会地位总体而言仍比较低下,针对妇女的暴力袭击事件经常发生,广大农村地区的妇女几乎全部都穿布尔卡。此次塔利班回到喀布尔,不知道会对女性着装有什么要求。

喀布尔富人区瓦济尔.阿克巴.汗(《追风筝的人》男主人公家所在地)后面的小山上,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儿都来到这里放风筝。阿富汗整体社会氛围保守,娱乐方式较少,人们的休闲娱乐也都是显得比较纯真的放风筝、荡秋千之类的。

4位来自农村的老太太和1个老大爷在某政府机构外交谈。在阿富汗同样存在上访现象,这些农村的老人极有可能是因为土地问题前来首都上访,由于不识字,他们往往会找在喀布尔街头的一些代笔人来把问题写下来,递交到政府部门去,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

喀布尔一家肉铺,两边挂满刚屠宰的羊。这些肉会吸引许多蜜蜂,当地人认为蜜蜂叮的肉代表肉质新鲜。

喀布尔老城的一处巴扎(集市),市民们正在买东西,图中间这个男人推的小推车叫“卡拉奇”,许多找不到工作的人会靠用卡拉奇为别人运送货物为生。图左边这名妇女穿的就是布尔卡,只不过她这个是半身而不是全身,比较少见。

春天到了,草莓上市,但据说阿富汗本土不产草莓,这些都是从邻国巴基斯坦进口的,一斤约合人民币15块左右,别看阿富汗男人长得五大三粗,但从草莓摆的造型看还是能看出波斯文化圈(阿富汗两大官方语言之一达理语与波斯语基本一致)的人做事相对比较精细。

喀布尔河边一处干果店店主,阿富汗的干果十分普遍,葡萄干、无花果干、桑葚干、巴旦木等等应有尽有,但价格不低。

喀布尔河边的巴扎十分拥挤,几乎每天都是摩肩接踵,许多人来此采购日用品,这些商品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的。

一名持枪的安保人员整理帽子,准备到小卖店里买东西。在喀布尔,无论是警察还是军人,均荷枪实弹。

一名修鞋匠在只容一个人爬进去的街边小屋子里修鞋,门前挂着摆着他修好的鞋。在喀布尔,街头修鞋匠随处可见。

一家馕店外,一个戴传统圆帽的男子正在买馕。馕店的橱窗里挂满了出炉的馕,看起来非常诱人。馕是阿富汗人最重要的主食,2015年政府曾尝试提高税收,全喀布尔的馕店罢市抗议,一度引发了喀布尔的午餐危机。

馕店里的帅哥,正在给顾客拿馕,馕坑很热,屋里放着一个小电扇降温。

一名男子走过蔬菜水果店,五颜六色的水果蔬菜为昏黄的喀布尔增添了一抹亮色。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