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和生粉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大厨都错了,教你简单的分辩方法

导读

很多大厨认为:淀粉和生粉的区别很大,你在网上搜索“淀粉和生粉的区别”就知道了。

当你阅读了网上分享的文章或看了分享的视频后,可能会更加分不清淀粉和生粉的区别,甚至是不知道到底是用哪种,主要原因是大厨们也没有弄清楚。那么,淀粉和生粉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大厨都错了,教你简单的分辨方法。

马铃薯淀粉(太白粉)

淀粉和生粉是什么?

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是由很多个葡萄糖(聚合)组成的、没有甜味的多糖,根据国家标准GB/T8887-2021《淀粉分类》,淀粉包括原淀粉和变性淀粉,其中原淀粉是指用物理方法提取的、没有经过改性的淀粉,因此,原淀粉就是生淀粉,简称生粉。

玉米淀粉

食用淀粉

在国家标准GB31637-2016《食用淀粉》中,食用淀粉是指以谷类、薯类、豆类以及各种可食用植物为原料,通过物理方法提取的、没有经过改性的淀粉,或者在淀粉分子上没有引入新化学基团、没有改变淀粉分子中的糖键类型的变性淀粉(包括预糊化淀粉、湿热处理淀粉、多孔淀粉和可溶性淀粉等)。简单的说:食用淀粉是指食用原淀粉和食用变性淀粉,其中食用原淀粉就是食用生粉。

红薯淀粉

淀粉的名称

为了便于说明,本文以食用淀粉为例进行说明。

1、食用淀粉的名称

食用淀粉的名称,是在各种食用植物的名称后面加上淀粉两个字组成的,如从玉米中提取的淀粉,叫做玉米淀粉;从小麦中提取的淀粉,叫做小麦淀粉;从马铃薯中提取的淀粉,叫做马铃薯淀粉;从木薯中提取的淀粉,叫做木薯淀粉;从豌豆中提取的淀粉,叫做豌豆淀粉;从绿豆中提取的淀粉,叫做绿豆淀粉等等,这些淀粉都可以叫做生粉。

食用玉米淀粉(生粉)

2、食用淀粉的其他名称

食用淀粉包括食用原淀粉和食用变性淀粉,食用原淀粉的名称,除了以食用植物的常用名称取名外,还会以食用植物的其他名称取名,或者以淀粉的颜色或淀粉糊的透明程度等来取名。

绿豆淀粉

如玉米淀粉,又叫鹰粟粉,玉蜀黍淀粉,六谷粉;小麦淀粉又叫澄粉,无筋面粉;马铃薯淀粉又叫土豆淀粉,洋芋淀粉,太白粉;红薯淀粉又叫红苕淀粉,地瓜淀粉,山芋淀粉,番薯淀粉;木薯淀粉又叫木薯粉,树番薯淀粉,泰国生粉等等。

木薯淀粉

结语

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多糖,包括原淀粉和变性淀粉,原淀粉就是生粉,淀粉是所有淀粉品种的统称,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淀粉品种,就像人是全部人种的统称一样;生粉是所有原淀粉的统称,不是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淀粉品种的俗称。

你购买淀粉时,只要看包装上的配料表,里面有植物来源的名称,这样就知道是哪种植物淀粉。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性质相差很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淀粉颗粒大小等不同的缘故。

扩展阅读

直链淀粉的糊化温度比支链淀粉的高;直链淀粉的粘附性和稳定性没有支链淀粉好;直链淀粉有更强的抗拉伸力,成型性好,能够增加产品的脆性和强度;直链淀粉可加入低脂肪、低热量食物中,直链淀粉的水解产物可替代食品中的脂肪,口感保持不变。

支链淀粉可形成网状结构,有助于增大膨化体积,增强食品的松脆性;支链淀粉具有优良的缓释、增稠、粘合、保水能力。

我是@60后食品人,专注食品三十多年,食品工程师,食品讲师,分享食品科普知识,各种美食制作方法和技巧。#818生活好物##寻找头号生活家#@头条生活#我的花样生活#

举报
评论 26
  • 这篇文章从本质上讲清了淀粉和生粉,而不是餐饮界一直说的淀粉、生粉。希望餐饮界和媒体平台也逐步规范说法。

  • 平常用的基本上都是生粉吧,变性淀粉好像没看到过。

    • 早上好!平常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生粉,变性淀粉有很多种,如预糊化淀粉,其实把富含淀粉的食物蒸煮熟后,里面的淀粉就变成了预糊化淀粉,即变性淀粉,变性淀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增加溶解性、粘度、保水性、韧性、成膜性等等),用物理变性(蒸煮、挤压)、或化学变性(酸、碱等处理)、或生物变性(酶处理等)等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的一类淀粉,在市场上卖的各种固体汤料、月饼馅料、果冻布丁、软糖等食品中都有添加变性淀粉。

  • 这篇文章让人长知识了。

最新!俄罗斯外长称俄美准备举行新一轮会谈!急于达成美乌矿产协议,美国在打什么算盘?
突发!美国核航母24小时内遭3次袭击,价值2亿元战机被击落!特朗普:胡塞武装损失惨重,“别打我们,我们就不会打你”
以母亲生日、父亲丧葬等名义多次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礼品及礼金!一原副厅长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处分
缅甸曼德勒废墟附近弥漫浓烈腐臭味,救援队称天空公寓等三处已无生命迹象
出现这些症状 小心是肝在“疯狂暗示”
昨天02:08

美国认为只要我不降息,中国就要爆雷了。中国觉得只要我忍一忍,美国就该降息了。那么,中美之间的金融博弈。究竟谁能站到最后?   这场博弈,说白了就是比谁能撑得久。美国从2022年3月开始连续加息,一口气把利率从接近零提高到5.25%-5.5%。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压制国内通胀,二是给其他经济体施压,特别是中国。   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我加息,美元走强,其他货币贬值。资金往美国跑,新兴市场就得捉襟见肘。中国要是跟着加息,内需就会受压;不加息吧,人民币贬值压力又大。总之,我不动,你就得难受。   可中国这边也不是吃素的。面对美国的加息,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稳汇率。通过调节外汇市场供求,设置逆周期因子,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其次是降准。通过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再次是定向刺激。比如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定向降息,既保证了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又避免了大水漫灌。   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从数据看,还真不赖。2023年中国GDP增长5.2%,超过预期目标。外贸总额突破4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1万亿元。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比美国人想象的要强得多。   反观美国,现在可是骑虎难下。继续加息吧,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赶紧降息吧,又怕通胀反弹。最近美联储的表态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会儿说要谨慎,一会儿又暗示要降息,摇摆不定的样子看得人直着急。   为什么中国能扛住压力?关键在于经济结构和政策灵活性。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内需市场巨大,这就给了政策调控更大的空间。再加上中国政府的决策效率高,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这些都是美国所不具备的优势。   从全球经济格局来看,变化已经很明显了。IMF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18%,而美国只有15%左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东移。   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在哪里?关键词是创新和可持续。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实已经指明了方向。美国也在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谁能在这些领域占得先机,谁就能掌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回到中美金融博弈这个话题。说实话,这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一场持久战。美国想通过金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这种想法本身就不现实。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需要做的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经济质量,增强创新能力。美国则需要正视中国崛起的现实,放下零和思维,寻求合作共赢。   最后,给那些总盼着别人"爆雷"的人提个醒:与其整天盯着别人家的门口看,不如好好扫扫自己家门前的雪。经济发展不是比谁先倒下,而是比谁能走得更远。在这条路上,中美两国与其斗来斗去,不如携手同行,共创繁荣。   总的来说,这场金融博弈的结果,不在于谁能"熬"到最后,而在于谁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布局更有前瞻性。但美国的创新能力也不容小觑。未来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世界经济都将受益于中美两个大国的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