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前辈李静之与《前锋报》

  李静之(1901-1989),名海晏,字静之,河南方城人。幼读私塾,对经史子集多有涉猎。李静之1919年考入南阳中学,适逢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同学走上街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23年考入东南大学,1928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攻读中国文学史。1931年-1932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开封等地任教,后转而从政,1934年-1939年先后任南阳专员公署、郑州专员公署秘书,并被推选为河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1939年10月,河南省建设厅邀李静之赴洛阳任秘书主任,此间他感到,“办一张报纸宣传抗日救国,作用要大得多”,于是决心投身新闻事业,发挥博学善写的特长,为抗日救国尽“蚁负一粒”之力,便于1941年9月辞去公职回南阳筹划创办报刊。

  为不受地方当局钳制,李静之与张明符等人多方奔波,自筹资金用于办报。他将创办的报纸定名为《前锋报》,取自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训词“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刊头题字是从民族英雄岳飞《请停止班师奏草帖》中选集的,字迹苍劲有力,正气凛然,借以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1942年元旦《前锋报》的创刊号上,李静之撰写的发刊词阐明了“仗义执言,为民前锋”的办报宗旨,并在随后的社评《再自策励》中进一步阐述了报社的立场:“以商业报纸,公民资格,站在人民立场,从事新闻事业,为国效忠,为人民服务。无论何人,其言行有利于国家,造福民众者,拥护之,扬誉之;有害于国家人民者,批评之,纠正之。”

  《前锋报》创刊半年后,中原大地遭遇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前锋报》为灾民请命,自1942年7月24日起,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接连刊发《灾象已成迅谋救济》《豫省府应速统筹备荒救济办法》《哀鸿遍野》《战斗中的河南,饥馑中的河南》等数十篇报道和社评,并刊发了该报记者孙良田的长篇通讯《重重灾难下的豫北》、特派记者李蕤的系列报道《豫灾剪影》《宛洛道上》,如实反映了河南灾区人民的悲惨生活,呼吁当局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随灾情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救灾意见。李静之创办的地方媒体《前锋报》能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一年内连续刊发数十篇报道和社评,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民请命的勇气令人敬佩。

  由于《前锋报》敢于揭露黑暗,当时的河南省新闻检察处,下令要求对报社进行处罚,李静之设法保护报社同仁。李静多年的从政生涯,在政商社会各界积累了深厚人脉。他与河南省保安处长罗震交情甚笃,罗震是南阳南召县人,曾任南阳、郑州专署专员,李静之曾长期担任他的秘书,创办《前锋报》时请他出任了董事长。此外,李静之还利用驻守南阳的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参谋长郭寄峤等人对《前锋报》的好感,说服他们出资成为《前锋报》印书局的大股东,孙连仲在大会上公开表态支持《前锋报》并入股十万法币。有此屏障,《前锋报》得以能在重重压力下长期存在。

  《前锋报》的编辑多为进步青年,积极宣传爱国、进步的革命思想,大声疾呼团结抗战,勇于为民众代言,在豫、陕、鄂相毗邻地区的各阶层读者中赢得了普遍赞誉,被誉为河南的《大公报》,吸引了当时文化界名流向报社投稿。李静之主动聘请嵇文甫、任访秋、孟宪章等专家学者组成社评委员会,并在《前锋报》的文艺副刊《前锋副镌》上刊载进步作家和知名人士的作品,还经常转载重庆《新华日报》的文章。经多方努力,《前锋报》的影响日益扩大,销量与日俱增,发行量有六七千份,最高时上万份,新四军的《七七报》和重庆的《新华日报》都曾来函鼓励和帮助。

  1944年6月,日军进逼南阳,《前锋报》迁移到南阳西部内乡县境内的宛西乡村师范出版,并改《前锋副镌》为《燧火》,其意是当时的豫西南是一片黑暗,唯有《前锋报》还在那里发出一点微弱的火光。《前锋报》多次载文说明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给人们以很大鼓舞。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前锋报》报社人员立即赶回南阳操办复刊事宜。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一行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这一行动轰动了全国。《前锋报》以《一行足使万人欢》为引题发了头版头条消息。国共和谈期间,《前锋报》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主张,并发表了《国脉如缕,不堪再事内战》的社评,明确表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赞成成立联合政府。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内战爆发。《前锋报》与中共的主张相呼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从新闻战线上投入了反内战的斗争行列。胡宗南部队进入延安,国统区各报大肆鼓噪,而《前锋报》则发表社评,指出作战双方的胜负,不取决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却取决于有生力量的消长。如此呼声,在当时的国统区报刊里实属难能可贵。

  1947年下半年,陈赓、谢富治兵团横扫豫西,国民党的南阳当局十分恐慌,加紧迫害进步力量,派暗探在报社所在地周围昼夜监视。鉴于此,1947年11月12日深夜,李静之租来一辆卡车,装上部分印刷厂关键设备,借故悄悄地离开了南阳,11月17日,南阳《前锋报》停刊。

  1948年初,李静之经武汉转往开封。此后中共晋冀鲁豫城工部派方敬之去开封作策动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官、河南省主席张轸的起义工作。李静之继《前锋报》的遗风,身荷历史重任,于1948年6月带着河南省参议会议长刘积学写给张轸的亲笔信,协同中共代表方敬之去信阳同张轸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促成了日后张轸率部战场起义的历史壮举。

  新中国成立后,李静之在开封工作,曾担任河南省教育厅秘书,省会迁郑后一直在民革河南省委会工作,任省委会委员兼宣传处长,在编写《河南民革》、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教育民革党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以后,他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河南省文史资料研究会副主任等职,对河南省民革事业和统战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9年,李静之因病去世,他“仗义执言,为民前锋”的可贵品质和创办《前锋报》的历史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怀念。(田济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