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话这版《红楼梦》6个小时那么长,观众怎么说?你想知道的都在谢幕彩蛋里了

视频加载中...

(视频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6小时,看完一场《红楼梦》……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次呈现的话剧《红楼梦》全本首演,上部与下部的演出共计6小时,尤其9月4日周六,一天之内从下午到晚上演完全本。

6小时马拉松式的演出,对所有主创和观众们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全新体验。

《新闻晨报·周到》相关报道

👉上话《红楼梦》全本首演即告售罄,6小时和观众一起“于半空中读红楼”领略极致中式美学

看完首演,观众怎么说?

话剧《红楼梦》 全本一气呵成,有笑有泪。它在得到与失去,繁华与衰败间反复横跳,无不散宴席,无恒久长乐,十二钗命运各异,一如家族分崩离析。繁荣的结束亦是青春与天真的结束,这繁华中的寂寥和枯槁中的绚烂回忆,可真是足够“杀人”,泪点撑满。值得看。

——观众凌暴暴Lene 评论于新浪微博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话剧《红楼梦》,为梦中人当站姐的一天。白寂的舞台,散落的花瓣,弥漫着物哀与幽玄的氛围。诗社与聚会两处场景在不同时间线二次演绎,以极喜衬大悲,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这两处的卷轴式构图也很巧妙。虽然服装以白红为主,但是通过配色,样式和配饰的变化,与剧中几十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相呼应,非常让人惊喜。在剧情中适当融入了一些轻松活泼的细节,这种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也让人印象深刻。

—— 观众漫无止境的当下 评论于新浪微博

采访下来,记者发现对于这版《红楼梦》观众讨论比较热烈的点有两个——一个是编剧对于《红楼梦》原著小说的处理,一个是话剧版所呈现的气质鲜明的东方舞台美学。显然,这也是该剧主创的初衷所在。

9月3日晚首演结束,《新闻晨报·周到》记者视频采访了编剧喻荣军和舞美设计刘杏林,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当晚谢幕的时候他们都说了。

编剧喻荣军:感谢文学经典、感谢中国戏曲传统文化

(视频拍摄、剪辑:记者邱俪华)

《红楼梦》是经典,因此我们创作时的心情也是诚惶诚恐、充满敬畏之心。

每一个观众走进剧场,都会带着自己对于《红楼梦》的想象,而我们呈现的也是我们这个团队对于《红楼梦》的想象。

喻荣军说,做这部作品,他首先有两个感谢——一是感谢《红楼梦》这部经典,二是感谢中国戏曲传统文化的滋养。

此外,他还有三个感谢——首先感谢团队,因为主创团队的近乎偏执,才能有今天这样一个视觉上非常简洁的舞台的呈现;其次感谢演员,因为主创对于舞台审美的“偏执”,给演员们造成了“极大的演出的困难”,常常几乎是在空台上给观众演出,他们非常努力,经过几轮工作坊的辛勤工作,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呈现。

最后,喻荣军也特别感谢了观众,能够看完整整6个小时的演出,无论是对于脑力还是体力,都是一次巅峰挑战,能够看到最后的观众必定对这部作品抱以热诚。

“《红楼梦》这个戏更需要你们的支持,因为你们的支持、你们的意见,才可能让我们的戏更接近大家想象的样子。”

舞美设计刘杏林:这是探索“中国演剧方法”的幸运一小步

除了舞台剧如何改编文学经典的热议,关于上话的这版《红楼梦》讨论同样非常聚焦的还有这版极具东方审美意蕴的极简舞台。采访中,对于这次舞美的“极简风”,喻荣军也坦言,跟观众的想象肯定是有距离的,一定会有喜欢和不喜欢,而作为主创团队,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给大家呈现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尝试?首演谢幕时舞美设计刘杏林的这段话里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视频拍摄、剪辑:记者邱俪华)

这些年来在各国看过各种不同的戏剧,各国的戏剧都有自己的特色,属于自己国家民族的独特的美学追求。所以,作为中国的戏剧人,刘杏林和他的同仁们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除了翻译国外的戏剧作品搬演到中国舞台,一直以来中国的戏剧人在沿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斯坦尼的体系,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精神和美学原则的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近一两年来也在提倡“中国演剧方法”或者称作“中国演剧学派”,如何继承前辈的美学追求,也是“这一届戏剧人”共同的梦想。因此,他也特别感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这样一个决策,能够给戏剧人这样一个尝试的机会,能够往前走一点点。

因为任何美好的理想和理念,都是需要一点点去做的!要做成这件事情,不是某个部门或是某些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好多代人的事情。

来源:周到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