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出炉,给剑指全球资管中心的上海带来了哪些启示?

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主办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首期)发布会暨2021中欧资产管理论坛今天举行,现场揭晓了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2021)》,同步推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报告(2021)》。

上海已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十四五”开局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和8月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打造成为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高、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迈入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为了更好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服务于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需要,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常务副院长盛松成领衔成立了研究项目,经过多轮修订并汇集了众多资管业界代表性专家的智慧,最终研发编制出首期“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研究认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可分为中介型、海外型和均衡型三类。在分别将上海与三类领先的资管中心进行细项比较发现:上海与巴黎综合实力相当,且能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和底层资产;上海在营商基础和人才储备方面、资管机构这三个领域需要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建议上海在建设全球资管中心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三大方向”:一是引进机构。推动绿色资管产品的创新,引导境内外领先的资管机构配置我国绿色资产,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服务。二是引进资本。推动资本双向流动和人才流动,发展中介型服务,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三是全球布局。拓展我国金融集团海外布局,为国内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以及个人提供海外投资服务。

在盛松成看来,指数结论对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至少有三方面的启示,“首先,我国是大国,上海在资金供给和底层资产(尤其是规模)方面有较大优势,我国的债券收益率和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是海外资本长期流入的主要驱动力。其次,上海需要在资管机构的税率方面推动更多改革试点,提高上海的资管人才储备和资管机构的国际化程度。第三,上海需要丰富ESG金融产品体系,积极推动ESG资管产品的创新,引导境内外领先的资管机构配置我国ESG资产,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服务。”首先,我国是大国,上海在资金供给和底层资产(尤其是规模)方面有较大优势,我国的债券收益率和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是海外资本长期流入的主要驱动力。其次,上海需要在资管机构的税率方面推动更多改革试点,提高上海的资管人才储备和资管机构的国际化程度。第三,上海需要丰富ESG金融产品体系,积极推动ESG资管产品的创新,引导境内外领先的资管机构配置我国ESG资产,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服务。”

姜建清认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面对许多机遇,金融市场繁荣、监管改革深化、社会财富聚集、人口结构变迁、科技金融兴起、全球化浪潮等在金融创新的强大驱动下,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新亮点,“展望未来,众多的机遇都将在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聚集”。

作者:唐玮婕

编辑:祝越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