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习惯对陌生人微笑?
早起慢跑,在河边小路上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扶着一位70来岁的老太太在锻炼,貌似母女。她们慢慢走着,并不交谈,表情也很严肃,但我觉得这份亲情很可贵,不由得露出赞许的眼光。碰上老人的眼神,她的眼里也有些笑意。于是我冲着她点点头,给了她一个熟人一般的微笑,没想到老人的笑容瞬间绽放开来。那种发自内心的欢乐,从她的眼睛里突然喷涌而出,让我猝不及防,受宠若惊。
从她们身边跑过,我依然在回味这个灿烂的笑容,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友善,本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特别少呢?我们不像欧美人,可以在路上、电梯里很自然地与陌生人相互致意,我们中国人一般会很拘谨,以至于在公交车、地铁上和陌生人打招呼、攀谈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常常,我们坐动车几个小时,也不会和邻座说一句话。
不得不说,当今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改观很多,但是大多数人依然不喜欢向陌生人示好。我不禁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于是跑去问度娘,果然看到很多社会学家、研究人员、文字工作者对此有种种的分析,说明这个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专栏作家张薇薇在新浪博客上的一篇文章(2015)中,提到了“民族”的“人格”,我觉得很有些道理。她说,中国人的特质之一,就是内敛和低调。往往觉得,即使“心有惊雷而依然面如平湖才是素雅之人的表现”,喜形于色往往代表情绪化,不可靠,没深度,甚至是神经病。西方文化中,微笑是一种礼貌,而在中国,微笑是关系亲近的象征。中国人不会轻易表现和表达自己,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礼节。薇薇的意思,大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
我想起了一句民间的教诲“防人之心不可无”,我觉得它可能也扮演了让我们与陌生人“老死不相往来”的角色。我们既担心和别人太亲密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同时也担心别人会因这种“麻烦和危险”产生压力,进而对自己产生戒心。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人特别要面子,如果这个微笑的善意举动得不到同样的回报,就会觉得“热脸贴上冷屁股”,自讨没趣。这种对挫折的戒备,可能也是不与陌生人发生接触、防患于未然的原因吧。
这种群体现象如何进化自然会有很多高深的理论和朴素的实践去支撑,但我们(或者只是我)确实不想和陌生人面对面时只能选择躲避眼神的尴尬。改变需要全社会的氛围,我觉得我可以做主动示好的那一个。
那么你呢?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