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文学”是什么?怎么就火了呢?

大家好,一日不见如隔一日,你们上次看到小编还是在上次。要不是国庆假期结束了,大家应该还在放假吧。

是不是觉得小编在说废话?这就是最近很火的“废话文学”。

01

废话文学是什么?

最近,一种名为“废话文学”的梗逐步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酵。 在微博,网友展开了#废话文学大赛#,话题总阅读量上亿,登上热搜;在B站,题为《废话连篇》的视频播放量达464.9万,弹幕留下“再来亿遍”的打卡记录。

那到底什么是“废话文学”呢?

顾名思义,就是说废话。废话文学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哦,《西游记》里面的一段对话,就完美诠释了“废话文学”。

曾经2G冲过浪的朋友,或许看过下面这个新闻段子:“震惊!14岁花季少女在10年前竟然只有4岁!”

乍一看挺震惊的,仔细一想更震惊了。这种看似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文学形式,让人不明所以,细细想来,却又回味无穷。用最经典的一句“废话文学”来形容便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往严肃了说,“废话文学”正因为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反而适合对抗那些空洞的大道理,或者嘲讽那些文不对题、模棱两可、鸡同鸭讲、不知所云的媒介信息。当人们百无聊赖的在地铁上认真阅读完一篇报道却发现没有任何实质上的信息输入时,就会发出“说得挺好的,下次别说了”这样的揶揄。

02

高质量废话大赏


作为在对话中“所向披靡”的存在,学会了废话文学,就可以用废话轻松解决日常对话的大部分对话。

重复流你瘦下来一定很瘦吧。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情况。子曰,三人行,必有三人。上次见到你的时候还是上次。在令人失望这件事情上从来不让人失望。如果你这句话没错的话,那应该是对的。众所周知,蝉的翅膀非常薄,到底有多薄呢?薄如蝉翼。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

算术流一日不见如隔一天。谁能想到,一名16岁少女,4年前只是一位12岁少女。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每浪费60秒就过去了一分钟。十步杀一人,百步杀十人。十年磨一剑,五年磨半剑。

矛盾流我长话短说,但是说来话长。把这个土豆切成厚厚的薄片。好是好,就是有点烂。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应该会出意外。在我忘记之前,我会一直记住的。

事实流明天的事情,我们后天就知道了。我前脚刚走,后脚就跟上了。我睡之前,还是醒的。剥开香蕉后,你会发现一个剥了皮的香蕉。这手和巴掌一样大。这西红柿有一股子番茄味儿。

“废话文学”句式用得好,也可以妙到巅峰就像“废话文学”的鼻祖——鲁迅先生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03

废话文学为什么火了?


和此前流行的“明学”“凡尔赛文学”一样,“废话文学”也属于一种网络“梗“。在社交媒体时代,玩梗已成为年轻网友的快乐源泉。当然,能火到出圈的”梗”,都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批判性、时代性、时尚性、可复制等特征,它既要满足人们追求潮流、获得快感的需求,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套简单固定的框架和模板,从而降低二次创作者的门槛,使网友通过模仿类推,迅速参与其中。比如废话文学就可以加工创造后被沿用到各种对话场景中。逢年过节不少朋友都面临被亲戚催婚的情况,这时候,废话文学或许能派上点用场:当亲戚问到你:今年多大了,该找个对象了。这时可以回答:是啊,确实不小了,等要谈恋爱的时候就可以找个对象了。亲戚问你:找男朋友/女朋友了吗?回答:对,男朋友/女朋友这个东西想找就得去找。亲戚:那啥时候结婚啊?回答:快了,该结的时候就结了。另外,废话文学能迅速发酵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是新晋的社交催化剂。虽然无厘头甚至很无聊,但它构筑了一个“共通意义空间”。成长于网络空间的年轻人是分众时代的孤独患者,充满着对建立连接与归属感的渴望。梗文化无疑是一种“最大公约数”和“社交货币”,让年轻人迅速以“废”交友,以期达到“确认过眼神,我们是一路人”的社交默契。梗文化还是尴尬社交场合的润滑剂,化腐朽为神奇。流畅抛梗接梗的年轻人们,在笑声中享受着被连接、被理解的愉悦与舒畅。

当然,“废话文学”的流行还离不开商业资本的助推。当下整个媒介环境正经历“视频转向”,直播类、短视频类社交媒体为亚文化的大众呈现提供了平台,这种“酷样”的亚文化资本因其独特的风格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成为吸引眼球和流量的利器,从而将亚文化资本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资本。换句话说,只要你“玩梗”足够“专业”,也能变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平台关于“废话文学”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商业博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