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党史慕课】第83课——89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讲话精神,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联合出品了《“北京党史”慕课》系列专题片。该系列片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权威著作对标对表,从一件文物、一个细节切入,进行悬念性设计,通过权威专家讲述,还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和情怀。

  今日,为大家推送第83课 “闲棋冷子”阎又文、第84课 中共北平市委成立、第85课 机器绝不南迁、第86课 教授都留下、第87课 解放北平三次和谈、第88课 评选入城资格、第89课 北平和平解放。


第83课 “闲棋冷子”阎又文

  1997年7月10日,《北京日报》刊发了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的回忆文章《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到这时,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才广为人知。

  阎又文,山西万荣县人,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加入傅作义部队。1938年9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成为了隐蔽战线上一枚“闲棋冷子”。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刚刚投降,陕甘宁边区就交给情报人员王玉一项任务:到傅作义部队寻找阎又文。此时,阎又文已是傅作义的机要秘书兼国民党第十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地位显赫,党组织与他失联6年多,他是否初心未改?

  其实,阎又文一直在等待党组织的消息。王玉与阎又文建立单线联系后,交代了任务:了解国民党战略动向,掌握傅作义和蒋介石的关系。阎又文这枚“闲棋冷子”被激活了。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傅作义找来阎又文,让他写一封公开信痛骂毛泽东,“长自己志气,灭共党威风”。这可让阎又文犯了难。写吧,是在骂共产党,骂自己的组织,骂自己的领袖;不写吧,又是分内的事,不好拒绝。阎又文找到王玉,请示怎么办。很快,周恩来表态:这封信不仅要写,而且要骂得狠一些,要能够激起解放区军民的义愤。有了这个指示,阎又文用生花之笔写就“檄文”。9月20日,《奋斗日报》刊登了这篇《致毛泽东的公开电》,字里行间极尽挖苦之能事,大大激发了解放军战士的斗志。

  1948年12月14日,解放军完成对北平的合围,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是战、是走还是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共中央争取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指示,阎又文十几天不回家,守护在傅作义的身边做工作。谈判启动前,阎又文又向王玉专门汇报傅作义的思想动向和矛盾心理,使中央有针对地制定和修改了谈判策略和方案,有力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统战工作需要,阎又文地下党员的身份一直没有公开。1962年9月25日,年仅48岁、饱受疾病折磨的阎又文在弥留之际,对守在病床边的妻子丁宴秋留下遗言“有事情找组织”,然后带着难以说出口的秘密告别了家人。

  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阎又文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做到了初心永恒。


第84课 中共北平市委成立

  “聂荣臻为平津区卫戍司令,薄一波为政委,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市委副书记、北平军管会主任兼市长……”

  这是1948年12月1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报告,报告中任命了中共北平市委成员。

  实际上这天早上6点,毛泽东就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要求“荣臻、彭真、剑英、黄敬应时刻准备率领接收人员及工作干部乘车出发驰赴平、津”,并强调“此次接收平、津影响中外,你们务必办到如同沈阳、济南那样的接收及管理成绩,不要落在沈阳、济南之后。”这是很艰巨的任务,也是非常高的要求。

  彭真等人立即率领部分接管人员从石家庄出发,12月16日到达保定。第二天,在这里召开中共北平市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宣布了经中共中央和华北局批准的北平市委领导机构和组成人员名单:中共北平市委由彭真、叶剑英、赵振声(李葆华)、刘仁、徐冰、赵毅民、谭政文、萧明、王鹤峰、张秀岩、韩钧11人组成。彭真任市委书记,叶剑英任第一副书记,赵振声任第二副书记。叶剑英兼任市军管会主任和市长,徐冰为副市长。

  12月21日,中共北平市委发出接管北平的党内通告,公布了中共中央和华北局关于组织中共北平市委员会的决定,宣布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后,立即实行军事管制,成立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军事管制时期北平市及市郊工业区统一的军政权力机关。并提出军事管制初期有4项中心任务:一是迅速消灭混乱现象,安定社会秩序;二是系统地进行接管工作;三是肃清反革命残余;四是向城市输送煤、粮等必需品,保证对城市人民的及时供应。

  1949年元旦,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北平市人民政府分别发出布告,宣告成立。2月2日,北平市委相关人员进入北平城,市委机关设在东交民巷四十号原德国驻华大使馆内。

  同一天,《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发表代发刊词《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上面说,我们已经推翻了一个旧北平,开始建设一个新北平。北平永远是人民的北平了!


第85课 机器绝不南迁

  “东北解放后,大军要迅速进关。敌人不论是守是逃都可能运走和破坏机器。因此要想尽办法保护好机器,把工厂完整地交到人民手里。”

  这是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结束后,中共北平地下党工委领导张鸿舜、马光斗,向工委系统地下党组织发出的指示。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自知大势已去,打算把北平的一些工厂紧急迁往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北平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展开了一场反对工厂南迁、保护工厂的斗争。

  石景山发电厂是当时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负责为整个北平城供电。电厂地下党组织成立了护厂委员会,提出口号“大烟囱不能倒,工人饭碗不能丢,谁也不准破坏机器”,得到工人积极拥护。12月中旬,解放石景山的战斗打响后,解放军的一支8人小分队在电厂工人的帮助下,占领电厂制高点——煤粉炉5楼。国民党军队仓皇溃逃,石景山发电厂完好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北平电信局内,地下党员深入工人宣传护厂目的,还把毛主席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布告》《告北平同胞书》一同翻印,秘密散发,寄送到主管家里,提高大家对革命形势和护厂重要性的认识。但是,还有个别主管有些害怕,表示“国民党军队进来强迫我破坏机器,我们只得照办。”地下党支部就警告他们要负责电信局的安全,“认清形势,不准坏事”。为了团结更多人护厂,党支部给相对开明的主管和技术人员发出“保护机器,为人民立功”的劝告信。经过这些积极努力,有的主管主动设置秘密仓库,转移设备,还隐藏好国民党当局要调走的美制电传机。

  军工企业是国民党计划南迁的一个重点。北平被服厂地下党总支发动群众,保护机器,反对南迁,提出口号“人不离机器,机器也不离人,机器到哪里,人也到哪里”。工人们表示:“机器就是我们的饭碗,谁敢砸我们的饭碗,就和他拼了。” 最终,被服厂也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工人们的坚决斗争下,加上人民解放军迅速入关、包围了平津,国民党当局南迁机器的企图破灭了,护厂斗争取得胜利。


第86课 教授都留下

  大家看这篇文章,标题是“胡适早去令人遗憾,应邀教授多不欲飞——组织‘联大’纯属谣传”,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当局抛出“抢救平津学术界教育界知识人士”计划,想把北平一些大专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带到南方国民党统治区,甚至散发谣言说,北方国立各院校将在南方成立联大。

  对此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提出,要发动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护校,团结争取教授、学者、专家能全部留下来。战争结束后,进行建设是不能没有他们的。一场场知识分子争夺战就此展开。

  北大地下党组织请进步教授发表演讲,反对南迁,还在《北大清华联合报》上发表文章,介绍解放区大学里同学们的新生活、新气象,描绘东北学生迁校流亡的悲惨遭遇。经过积极争取,北大教授会作出不迁校的决议:“北京大学从来没有考虑迁移,现在也不考虑迁移。”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画家徐悲鸿,是国民党当局竭力争取的人员之一,并早早送来两张机票让他南下。徐悲鸿向地下党员明确表示要留在北平。为了保证徐悲鸿的安全,党组织专门派学生在他的住宅周围进行保卫。田汉秘密探望老友徐悲鸿,对他说,我来北平之前,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他们希望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徐悲鸿欣然答应,不但自己坚持留下,还影响和带动了一批知名漫画家、版画家、油画家共同留下。

  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本来已经买好了机票准备离开,中国大学地下党员王祖鉴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向党组织汇报。地下党派专人拜访陈垣,一番面谈后,陈垣决心留下。当胡适来邀请陈垣同机南下时,他坚决地拒绝了。后来解释说“因无走之必要也”。

  由于地下党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很多人了解了党的政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等北平11所大专院校,绝大多数教授学者选择留下来共同迎接北平解放。北平各大学终于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1949年春夏之交,在一次有许多教授、民主人士参加的招待会之前,周恩来听取刘仁汇报工作,他幽默地笑着说:“你把教授都留下来了,一个也不肯给蒋介石,难怪有人说你名叫‘留人’呀!”


第87课 解放北平三次和谈

  1948年12月10日,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被傅作义请进了中南海居仁堂办公室。当傅作义得知李炳泉在平明日报社任职,很是吃惊:原来共产党人就在自己的报社呀!几句寒暄过后,李炳泉开门见山地说:“我是奉中共北平地下党派遣、代表北平地下党来见傅先生的,希望先生早做决断,进行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谈判。”在中共中央一直争取和解放军的强大压力下,加上北平地下党多方策动,傅作义请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作为自己的代表,由李炳泉带路,与中共方面进行和谈。

  12月17日,崔载之等人秘密到达河北省蓟县八里庄,这是距离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驻地不远的一个小村庄。19日,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会见崔载之。由于双方底牌差距太大,这次试探性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就在傅作义犹豫不决之时,22日,解放军攻克新保安,全歼傅作义王牌军部第35军和两个师。24日,攻占张家口。

  大势所趋,傅作义只能选择继续谈判。

  1949年1月8日,傅作义派出华北“剿总”少将处长周北峰为代表,在中国民主同盟华北地区负责人张东荪陪同下来到了八里庄,与林彪、聂荣臻、刘亚楼等人开始第二次谈判。双方谈判的重点是傅作义部队出城改编问题。所谈内容经过整理,形成谈判纪要,并写明1月14日为傅作义方面最后的答复期限。周北峰回到北平,详细汇报了谈判情况。傅作义看完谈判纪要后,摇摇头说:“谈的问题还不够具体。”不够具体只是托词而已,他本人还在犹疑观望,没能最后下定决心。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明确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同一天,解放军向天津发起总攻。北平是战还是和,傅作义必须作出抉择。于是,他任命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为全权代表,带着周北峰等人,再次出城谈判。

  第三次谈判在通州五里桥张家大院举行。16日清晨,邓宝珊、周北峰得知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已经解放,北平成了一座孤城。当天,双方取得一致意见,就国民党军队开出北平城外进行改编等问题初步达成协议。

  1月19日,人民解放军代表苏静与傅作义部队代表崔载之等人经过协商,最终形成了这份《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


第88课 评选入城资格

  1948年12月,平津前线司令部下达命令:北平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担任警备任务,成立北平警备司令部。第41军的前身就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这支部队有警备中小城市的经验,但面对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解放军决定把入城纪律当作送给北平市民的“见面礼”。

  平津前线司令部、北平市军管会先后颁布了严明的解放军入城“约法八章”“入城纪律十四条”,给老百姓吃下“定心丸”。第41军全军上下,热火朝天地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政策纪律教育,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121师采用的是“政策点名法”,操场上,一名干部拿着花名册,念一个名字、点一条政策纪律,被点名的战士要对答如流。123师更绝,发明了“评入城资格”法。他们先定出六项条件:一是爱护城市,不准破坏;二是看守警卫,原封不动;三是空手进去、空手出来;四是立场坚定,不腐化、不被坏分子利用;五是不违反警备规则;六是有责任心,别人犯错误要积极制止。根据这些条件,从师长、政委到战士、炊事员,一个一个参评,谁不够条件,就甭想入城执行任务。经过严格的评选,还真有个别战士没通过,失去了入城资格,部队进城时,他们只得留在城外干着急。

  1949年1月31日,这天正好是农历大年初三,121师从西直门进城,接管北平防务。那时正是大寒节气,北平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入夜了,执勤的战士们穿着单薄,挤在老百姓的门道里、屋檐下,冻得嘴唇发紫,却没有一个人去敲百姓的门。附近的老百姓两次来请战士们到家里取暖,但都被拒绝了。第三回来了一群“娘子军”,大娘、大婶、大嫂请战士们一定进屋去坐。连长只好实话实说:“上级规定不能进民房,您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房是不能进的。”这“三让三不进”的故事很快传开。

  第41军进城后,对待群众文明礼貌,接管仓库原封不动,绝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保护文物古迹连多一个钉子眼儿都要查问。1949年4月中旬,第41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北平各界群众代表为第41军各师赠旗——“秋毫无犯、仁义之师”。


第89课 北平和平解放

  这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机关报《平明日报》,1949年1月22日报纸上最醒目的消息,就是《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

  按照《协议书》的规定,这天上午10点,北平城外,国民党华北“剿总”所属的25个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所属的攻平部队,正式休战。傅作义部的101军和骑兵第四师首先开出城外,听候改编。

  紧接着,国民党其他各部队陆续出城。截至1月30日,除留守的104军一部和35军暂编第17师担任城门的警卫外,其余部队均出城完毕。傅作义也带着他的华北总部,离开中南海,回到了北平西郊的罗道庄总部原驻地。

  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如春雷一般,唤醒了沉睡的古都。街头巷尾,人们相互打听着,解放军哪天进城呀?

  1月31日,正好是农历大年初三。这天中午12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给中共中央发去电报,汇报傅作义部出城候编的情况。报告里还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准备先开一个师进城,警备司令部随后进城维持治安。

  率先接管北平防务的是第41军121师。31日下午一点,只见整整齐齐的解放军队伍在一辆敞篷车引导下,由白石桥方向向西直门走来。汽车上,坐的是第41军政委莫文骅。队伍行进到西直门城楼停了下来,两名战士听从排长的口令出列换岗,向傅作义部队的两名战士敬礼。对方回敬军礼,随后撤走。城门上换成了身着军装、臂戴“平警”袖章的解放军战士站岗,鲜艳的解放军军旗开始高高飘扬。

  很快,西直门城门内道路两边挤满了群众,大家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那时北平城内还是土路,车走过去会扬起漫天的尘土。有些群众就拿起脸盆儿,不断往路上洒水。部队越往城里面走,欢迎的群众就越多。活泼的女学生在队列两旁扭起了秧歌,有的学生在衣服上用粉笔写上大字“解放”“解放万岁”。与此同时,复兴门、德胜门也完成了换防任务。

  和平改编的“北平方式”使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于战火而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奠定了基础。正如傅作义在通电中所说:“地方未曾遭受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遭受损失,文物、古迹、工商、建筑也都得到保全。”从此,北平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