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军居然主动发起白刃战?我军三棱刺刀完胜廓尔喀狗腿刀

在印军,有这样一支他们所谓的“王牌部队”——廓尔喀联队。他们之前虽然常常以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却因为悍不畏死颇有知名度。无论是英国殖民时期还是印度独立以后,他们都是印度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利刃。无论是在欧洲、北非,还是在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地的战争中,廓尔喀士兵都立下了许多战功,因此深受印度高官的“青睐”。

而这支部队最被国人熟知的,是他们几乎人手一把的标志性武器——廓尔喀弯刀。因为这种弯刀酷似狗腿,亦被人们称为“狗腿刀”。危急时刻,廓尔喀士兵便会使用这种武器和敌军进行白刃战,用最原始血腥的方式给予敌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曾经和廓尔喀兵进行过白刃战的德国、意大利士兵们,再看到这闪着寒芒的廓尔喀狗腿刀无不胆战心惊。

对于这样的精锐部队,无论是英国统治时期还是独立之后的印度,对廓尔喀联队士兵的挑选标准都是很高的,只有17至22岁这个身体素质最好的年龄段的廓尔喀人,才能够参与选拔。在选拔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体能等等方面的标准也是十分严格,而且在文化测试方面,想要进入廓尔喀联队也必须通过数学和英语等能力测试。

即便是挑选标准如此严苛,仍有大量的廓尔喀人趋之若鹜,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官方对这支部队倾注了极大的希望,也给予了较多的资源。只要进入这个联队,即使是普通士兵当年也能领到8500美元的年薪。这对于普遍贫穷的廓尔喀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不菲的数字,足够他身后的一家人衣食无忧了。

除了薪资,其他福利待遇和武器装备水平,廓尔喀联队也是整个印军中数一数二的,在充沛的物资供给下,这支部队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自然远超其他印军部队。因此在印度独立后,几乎所有关键性的战役上,我们都能看到廓尔喀联队的身影。

在1962年对印自卫还击战中,面对我军发起的全面反击,印军兵败如山倒,印军第7旅的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终于动用了这支“王牌部队”,他将第9廓尔喀联队的第一营部署在了章多地区。这是决定克节朗地区印军生死存亡的要地,达尔维期望廓尔喀士兵能够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

与此同时,我军也把目光投向了章多地区。在前指张国华中将的部署下,157团避开敌军正面防御,从敌人侧后方迂回穿插而过,正直逼印军后方的章多地区,双方各自精锐部队的一场大规模对决,已经是一触即发。

说到157团,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个番号。实际上,157团是我军历史上一支战功彪炳的老部队,抗战时期就一直是主力团,前身系新四军第4师水东独立团,曾广泛活跃在敌后战场,多次给予日伪军重大打击,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很多大仗恶仗,战斗力强悍。

对印自卫还击战开始前,157团又进行了整体加强,补充了一批从全军调过来的精英骨干,战斗力又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接受任务后,157团团长李德荣挑选了五个连组成尖刀部队,展开了穿插行动。部队顶风冒雪,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谷,又以强爬硬钻以及跳、翻、滚等办法,强行穿越陡峭危险的山地,和印军看来不可能穿越的原始森林,终于按时抵达了章多地区的4300高地。

我军宛若神兵天降,进攻部队一直摸到距廓尔喀士兵阵地300米的地方才被发现。廓尔喀第一营士兵慌忙组织火力反击,但我军一边正面寻找掩护,组织火力,一边组织部队侧面迂回,两面夹击,步步紧逼之下,迅速攻击到了印军前沿工事的位置,冲破敌军外围防御不过是时间问题。

很快,2连第一个冲入了廓尔喀士兵的核心阵地之中,用手中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的猛烈火力,压制住了周围的印军,手里还拿着二战时期的“布伦”式轻机枪和“李·恩费尔德”式栓动步枪的廓尔喀士兵,此时被火力压得根本抬不起头来。

看到战斗才开打没多久,自己手中阵地就已经快撑不住了,印军一个连长急了眼,带着手下的廓尔喀士兵掏出了狗腿刀,猛地发起了反冲锋,企图通过自己最擅长的白刃战方式,将我军赶出阵地。

但这些孤陋寡闻的印军士兵显然没有想到,白刃战才是157团最擅长的领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凶残的日军,157团的武器装备太落后,经常靠近战杀敌。活下来的157团指战员,无一不是经过生死搏杀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白刃战高手。

说到这,顺嘴一提,其实廓尔喀士兵缅甸战役中,曾经也和日军进行过大规模的白刃战,但最终的结果是廓尔喀弯刀拼不过日军手中的三八大盖刺刀。廓尔喀士兵战斗意志也不如日军,最终被日军打败,付出惨重伤亡之后溃逃。

当廓尔喀士兵们挥舞着手中的弯刀冲过来的时候,我军并没有第一时间冲上去和对方展开白刃战,而是先展开了一轮密集的射击,许多廓尔喀士兵还没靠近,就被打成了“筛子”。

157团显然是把廓尔喀士兵当作日军对付了,这也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时期和日军进行白刃战中的经典打法之一。白刃战前,双方距离较近,此时开枪可以节省弹药,并给敌方造成更多杀伤,削弱敌军实力。

当然,对于这种战术,日军以及印度的廓尔喀士兵或许会不满,认为这没“武德”嘛!但对于这样的侵略者,能够对其造成杀伤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减少战士伤亡,才能消灭更多敌人,早日将侵略者赶走,这才是真正的大义大德!

密集的枪声过后,廓尔喀士兵立刻就倒了一大片,这时我军战士才齐刷刷地亮出了手中56式冲锋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上的刺刀,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令人惊讶的是,双方手中的兵刃一交锋,就高下立判,战斗瞬间变成了我军碾压廓尔喀士兵的态势。

首先,以56式枪身为依托的三棱刺刀,长度要比廓尔喀士兵手中的狗腿刀多出许多。在白刃战中,“一寸长,一寸强”确实是一句至理名言。有实验表明,面对装备长枪的普通敌人,哪怕是一个剑术精湛的武术高手,也是基本难以战胜的。而在4300高地的白刃战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军三棱刺刀攻击距离长,完全可以先刺中对方,把敌人消灭在安全距离之外,极大地减少了我军伤亡。

其次,廓尔喀刀虽然看起来十分唬人,似乎威力十足的样子,其实弊端很多。在欧洲战场上,这种弯刀确实在近战中有一定威力,但那是因为欧洲现代军队已经很少使用冷兵器了,大部分使用军用铁锹或者匕首。在白刃搏杀方面的冷兵器,明显不如廓尔喀士兵手中的弯刀。然而在面对我军三棱刺刀的时候,廓尔喀刀的劣势就迅速暴露出来了。除了长度较短外,廓尔喀弯刀的反曲形状,决定了其刺击的力度不够,廓尔喀士兵基本是通过挥砍的方式来攻击的。但在实际战斗中,挥砍的攻击动作范围大,需要的时间也更多,远不如三棱刺刀突刺的速度快。在战场上,这毫厘间的差距,已经可以决定生死了。

此外,还有一点让他们没想到。在章多地区这样的高寒地区,我军战士都穿着极厚的棉服军大衣,廓尔喀士兵挥砍的动作其实很难一下就划破厚实的棉服,而三棱刺刀却可以瞬间捅穿衣服,直接将印军捅个透心凉。

面对战斗力、战术智慧、战斗意志、武器装备等全方面的碾压,廓尔喀士兵的心理彻底崩溃了。在经过约一个小时的鏖战过后,这个发起反冲锋的廓尔喀连几乎全连覆没,不是被当场消灭就是投降被俘,而我军无一人牺牲。

印军第七旅指挥官季.普.达尔维准将最终被俘

击败驻守4300高地的印军廓尔喀部队后,我军迅速控制了所有制高点和山口要道,整个章多地区的印军顿时成了瓮中之鳖。在后来的战斗中,我军歼灭印军第七旅,活捉旅长达尔维准。这场罕见的白刃战,成为廓尔喀联队抹不去的耻辱。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