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国军老兵赵赠熊给央视写了封求助信,核实身份后引来专访
2016年9月19日,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上,一个老人默默地离世了,这是一个身材略有些佝偻的老头,生前总喜欢穿着一身老旧军装到处晃悠。
老人的葬礼举办得十分简朴,看起来身边也没有多少亲人,不过他很高寿,足足活了一百零六岁,是当之无愧的世纪老人,周围的乡亲们也多多少少伸头看了几眼,但也没谁太过关心。
因为这个老人长期都很低调地生活,也从不提起自己从哪里来,过去是做什么的,平时的兴趣爱好也只是看看书、写写字,只不过有的时候经常奇怪地看着天上发呆,好像那里有什么似的。
而实际上,在1994年的时候,他曾坐在屋子里偷偷写了一封信,信不长,收件人是中国中央电视台。
他之所以写信,是因为那天他和往常一样在家里看电视,他虽然年纪大了,但对新闻时事还是比较关心,那天央视播出了一档节目,叫《神州风采》,本期讲的内容是新中国第一批女子飞行员。
画面上,姿态昂扬的女兵们以自信的表情、熟练的驾驶技术,笔直而漂亮地直冲云霄,在天空中摆动出优雅的弧线,骄傲地接收着中央领导和人民的检阅,她们毕业于50年代,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了。
老人默默地盯着电视机,看得出了神,就好像自己也跟着她们一同翱翔在天际一般,过了许久他才回过神来,快步走到自己的书桌前,捏着微微发颤的指尖写下了那一封信。
不久后,央视的工作人员就收到了信,他们大为吃惊,赶紧把东西转交给了上级领导,领导看完后也很疑惑。
因为信的作者虽然署名了,但那个名字他从未听过,可是对方竟然说自己和电视上那第一批女飞行员相识,已经四十多年未见了,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安排一下,告知她们的近况或是见上一面。
这事情可大可小,一时间谁也不能下定论,只好赶紧去联系当事人,也就是那批女飞行员,但得到的回复却让他们更加吃惊,原来这个来信老人的真实身份比他自己所说的还要夸张一些。
这位老人到底是谁?有着怎样的过去?他和中国第一批女子飞行员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一切都要从近百年前的江苏小镇说起。
赵赠熊原本就是常州武进区嘉泽镇人,1911年他出生在这里,由于家庭条件不错,又身处发达地区,赵赠熊从小就接受着较为先进开明的教育,读书也非常用功。
那个时代中国大地一片混乱,像赵赠熊这样的青年心中无不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理想,追随着各式各样新思潮的脚步向前摸索。
年轻英俊且成绩优异的赵赠熊在十里八乡也是佼佼者,他在20岁那里便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他离开了家乡,凭自己的本事考入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黄埔军校。
在这里,赵赠熊受到了全方位的军事培训,周围的同学也都是立志要上阵报国的进步青年,所以等到他毕业之后,便进入了国民党军陆军战车部队任排长。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赵赠熊也踏入了这片战场,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试图杀敌建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多数时候,仍然难以正面击败日寇。
相比于当时的共产党和其他部队,国军从装备上而言,已经是绝对的领先了,但赵赠熊却发现自己根本奈何不了日军的空中力量,他们的飞机成片呼啸而来时,己方完全无法抵抗,只能躲入战壕或防空洞。
年轻的赵赠熊觉得很憋屈,为什么自己的部队就没有如此程度的空军武装呢?从这个时候起,他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大地上的战斗了。
而就在两年之后,赵赠熊听说有航空学校正在招人,他毫不犹豫地抢着报了名,以他在军中不错的履历,很快便被录取进入中央航空学校学习,如愿以偿地走上了飞行员的道路。
年仅二十五岁的赵赠熊没有辜负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空军学校踏实用功地学习飞行驾驶技术,毕业后便再次投身入抗日战争之中,这一次他不再为日寇的飞机而感到苦恼,那些都是他要击落的目标。
除了战斗机以外,多面手的赵赠熊什么都能干,当时空军部队原本就人才稀缺,所以他还陆续驾驶过轰炸机、侦察机,一路从飞行员做到飞行队长、科长、参谋处长直到特种空运库长。
对于飞行,赵赠熊是有着天赋的,而且他深知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战局的,所以他作为老前辈,对于很多新人总是非常坦诚,毫不藏私地传授着自己的经验,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
1945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后,功成身退的赵赠熊也就被调任往成都,开始了自己的飞行教官生涯。
对于打击外部侵略者,他自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不容辞,可是当国军转而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时,赵赠熊犹豫了,他开始思考这样做的意义和对错,在之前蒋介石反对抗日的时候他就已经深恶痛绝,对国民政府内官僚的腐败他也再清楚不过。
而到了1949年时,国民党部队在全国的战场上都已经节节败退,被解放军逼得龟缩到西南一隅,赵赠熊此时正担任国军特种空运库长,他眼看着局势越来越遭,但自己毕竟一直受到国军栽培,所以对去留的问题感到非常焦虑。
于是他在深秋的一个夜晚独自来到了妹妹家里,他知道自己的妹夫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所以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听取一下他的意见。
妹夫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大为欣慰,他深知赵赠熊的本事,如果能将他争取过来,那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劝说::
“现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中共取得政权已经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的事情了,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你是个非常优秀的空军人才,如果现在弃暗投明加入组织,以后必定是大有前途的,这是要慎重考虑的大事。”
这些情况赵赠熊又何尝不知道呢,他原本就已经打定主意,只是想要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他当初投笔从戎迈入沙场,初心原本就是为了国家而不是哪个党派,现在蒋介石执意挑动内战,拒绝和平,而让无数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早已不能无动于衷了。
妹夫的一番话,已经让他不再犹豫。
不久后,国军开始从成都撤离,赵赠熊将自己的妻子、儿子和一女儿送上了飞机,只有一个小儿子因为生病住院而留在了他的身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放军部队先是攻克了重庆,随后便朝着成都而来,赵赠熊此时已经很平静,他努力在混乱中将空运库里的物资完整保留了下来,这些物资相当珍贵,其中仅降落伞一项就有3000多件,折合大洋达30余万块。
而他本人在解放军进城前便参与了起义,同时将物资全数上交。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赵赠熊这样的人才他们是非常重视的,在接受了他的投诚后,便将他调往西南军区航空处的牡丹江第7航校,经过了一番波折后,他又成了一名飞行教官。
没过多久,到了1950年,新中国已然建立,空军部队的发展也自然被提上了首要的日程,于是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空军陆续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内挑选除了55名女学员,送到牡丹江第7航校学习技术。
这批女孩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女航空人员,其中14人负责培训飞行员岗位,而她们的教练就是当仁不让的赵赠熊。
在这之前,航校的领导特意找到过他,除了委任教练的职务外,还一再叮嘱,因为解放军空中力量非常薄弱,女飞行员更是一个也没有的,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所以务必要做好,让她们14个人全部合格通过,争取0淘汰。
对于赵赠熊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担子,因为毛主席是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可是以前都认为女人普遍不男人,国民党当初也有过培养女性飞行员的意图,但最后都因为人员不达标而失败了。
赵赠熊自己也从没带过一个女学员,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所有人全部合格,即便是他也感到压力深重。
不过好在老师本领过硬,学员们也很争气。
这批女学员也都是国家精挑细选而来的,她们的确有不少问题在,比如最基本的胆子小、自尊心太强等,可是她们也非常勤奋好学、肯听教练的话。
最重要的是,这批人普遍文化水平都较高,最差都是高中毕业生,也不乏大学生,在当时可谓是很高的学历了,所以她们对一些理论课程比较容易理解,不用赵赠熊费力去解释很多遍。
当然,一帆风顺也是不可能的,在后面的训练中,胆子小、容易犹豫成了女学员们最大的通病,但赵赠熊从不因此生气,他总是耐心地安抚学生情绪,甚至为个人设立单独的训练方案。
就这样,对于小马力飞机,女学员们逐渐已经能够完全掌握了,可是上级的任务很艰巨,时间非常紧张,经过和其他两位教练的磋商,赵赠熊决定跳过中级训练,直接让学员们开始练习大马力飞机。
这是很冒险的办法,一开始完全不被人看好,到了实际训练,也有很多学员根本无法接受一下提高这么大的难度,产生了退却的念头。
赵赠熊不紧不慢地对她们说:“上级有命令,你们要努力,我也要努力,现在直接增加很大的飞行难度,搞不懂很正常,时间还是有的,不要到这里就放弃,至少我是有信心的。”
他总是用温和、有耐心的话去宽慰自己的学生,减轻她们的负担。
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毕业的时候,赵赠熊负责的5位女学员,成绩基本上都相差无几,全部在合格线之上,通过了飞行驾驶测试。
1950年5月,航校举办了起飞典礼,第一个展示的人自然是最受考验的,所以自信的赵赠熊派出了自己的学生阮荷珍出列。
阮荷珍是一位成绩比较优秀,性格也比较沉着的女学员,不过面对着单飞的任务和老师的期待,她也有些紧张。
当时飞行驾驶的都是美国的PT-19训练机,都是破旧零件组装的,安全系数很差,但年仅19岁的女孩带着坚毅的眼神踏入了驾驶舱,没过多久,飞机的发动机开始轰鸣。
训练机慢悠悠地沿着地面滑行,再到逐渐向上拉升,再到一跃而起冲上天际,遵照着航线平稳地划出靓丽的弧线,然后平稳地降低高度,安全着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随着阮荷珍从驾驶舱中走出来,这些焦虑都变成了欢呼喝彩。
之后的飞行典礼上,十四名女学员真的无一失误,全部通过单飞测试,完成了国家的期许,顺利毕业。
毕业后的她们都被分配到了空军的部队内工作,不过因为涉及到不少机密,一律不许和外部人员通信,赵赠熊也就是在这会儿跟她们失去了联络。
但在那之后,赵赠熊仍然在第7航校内兢兢业业地教学,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飞行精英,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虽然此时的赵赠熊已经不会再参与到战争中去了,但他陆续为国家培育出了三百多位优秀的飞行员,其中不少人都投身朝鲜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
因此,当1955年时,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上,赵赠熊也被邀请出席,并且在同年5月获得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颁发的一等功勋章。
可惜后来赵赠熊因为国家改制,被迫转业到民航工作,又因为年纪较大,被降职成了调度员,几经波折后只能进入一家机械厂工作直到退休返回江苏老家。
他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生活,从来没有一句多言,一直到1994年他在电视上看到了那些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女学生们,才向央视写信请求能和她们再见一面。
央视经过身份核实后,立刻同意了老人朴素的请求,可是时隔41年,当初那批女学员现在只能找到其中两人了。
常州市电视台接到上级任务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嘉泽镇对赵赠熊老人进行了慰问和采访,并成功牵线搭桥。
不久后,两位女学员和赵赠熊以及当初航院的魏校长终于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大门前重逢了,老人久违地异常高兴,两位女学员如今也已过了花甲之年,面对曾经的教员,无语凝噎。
博物馆内都是一些很老式的早就退役的飞机,但在这几个人眼里都无比熟悉,博物馆长听说了他们的身份,赶紧亲自出来迎接并带领他们参观。
在对往昔的回首中,赵赠熊和自己的学生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临别后,他们就约定以后一定要经常联系,事实上,他们的确再也没有断了书信往来,逢年过节之时学生们还会给老人寄去礼物。
赵赠熊在家乡对自己的光辉经历是只字不提的,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国家、教育和学生的关心,但这一段故事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为中国航天作出的贡献也会被我们永远铭记。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