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儿时回山东老家(散文)

儿时回山东老家(散文)

我是出生在东北林区的山东孩子,因而对幼小时每一次回山东老家的记忆尤为深刻。我有印象的:就是二十多岁工作调转回来之前,回过两次山东老家。一次是四岁,一次是六岁。

每次都是腊月回去,过完春节正月下旬回到东北;一进姥姥家的大门,就和弟弟争抢着直奔窗台上晾晒的地瓜干,也不管它表面落了淡淡的灰尘,抓起就吃,瓜干肉还没有完全干透,像皮条一样韧劲十足,费好大劲才咬下一点来,可是嚼起来又甜又香。嘴上吃着,手还忙着往衣兜里装。那时东北没有种地瓜的,也可能从来没有人去尝试过去种,听说现在已经有种的了。所以我们把地瓜当成难得的美食。由其喜欢吃地瓜面做的饼子和窝窝,模样黑乎乎的很丑,粘粘的、甜甜的。

那时,感觉山东的冬天出奇的冷,没几天我们的小手和脸蛋就有了冻疮了。

我经常和姥姥一起上街,她肩上挎着偏柳筐,手里拿着草耙,颠着小脚,到房前屋后的树底下搂落下来的细枝条和叶子。有时还到麦田里拾大雁粪,回来晒干了也可以烧锅做饭。其实主要还是烧麦秸草,因为有限,其它都做为补充,轻易不舍得烧玉米秸秆的。

姥姥家的房子是海草房,也就是起脊的屋顶铺附上厚厚的干海草。墙是四、五十公分厚的,主要用青砖和土坯修筑的墙壁。屋顶和墙面非常保温,可是,窗户只是在木窗棂上糊了一层窗户纸。屋门是手摇门环的两扇对开木门,门有些透亮的缝隙,只挡风雪丝毫不保温,所以屋里与屋外的温度差不多。只有火炕是热的,炕上白天也总是铺盖着棉被。大人没事了,就用被盖着腿围坐在炕上聊天或作针线活等。孩子们是很少能老实的坐在炕上,冻得抹着清鼻涕到处疯跑。地瓜窖井我们很好奇,常钻进去;窖入口是斜坡式的土台阶,里面不太大,装了很多地瓜,井壁上有些老鼠洞,好像只要有能吃的东西就有老鼠存在。我们也会抹掉地瓜表皮上的泥土,生吃地瓜,生涩里带着甜甜的味道。

姥姥家养了几只老母鸡,中午晴朗的天空,太阳也暖洋洋的,经常有老母鸡钻进窝里趴在那一动不动,我很好奇,就凑近偷着瞧它在干嘛,过了好一会,它突然站起来撅起尾巴,屁股那露出一点白白的鸡蛋,老母鸡猛的发现了我,刚露出来的鸡蛋一下就消失回去了,它嘠嘠叫着飞跑掉了。这下祸闯大了,大冬天的,本来就很少下蛋,好容易要生出来的鸡蛋让我给吓回去了,我回头正准备逃,看见姥姥站在身后,姥姥脾气非常好的,可这时却用(愤怒的眼睛)瞪着我,吓得我撒腿就跑。

梆、梆、梆,梆、梆、梆,老远就传来了卖豆腐的竹梆子声。我们跟在挑着豆腐担子的大叔后面嬉闹地跑着,大叔不但不烦,还逗我们玩闹。我们更爱看焗匠忙着焗缸焗碗的过程,破碎的缸、盆、碗,经过焗匠师傅:用手拉钻打眼,往破碴抹上自制的粘胶剂,再用小金属拔焗子固定好,打磨光滑,用水试一下,滴水不漏,就大工告成了。卟愣愣、卟愣愣,弹棉花师傅摇着小鼓走街串巷招揽着活计。村庄的白天,鸡鸣狗叫、招揽生意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争吵哭闹声伴着大人的哄训声忽高忽低。现在走在任何一个村庄街巷里,几乎都是静悄悄地……!

来自拙笔爱美文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