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掉牙讲八一厂老掉牙的故事四


美国。夏国瑛

要说夏国瑛先说她著名的母亲董竹君。

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的老板娘,四川督都的夫人, 周恩来的好朋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

但是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被关进了大牢。对不起人家呀!当年他帮过党那么多的事情,捐钱捐物,救死扶伤。

遭受不公的董竹君,入狱半年白了头,因鲁迅一句话坚持活下去。

引言:“敌人要你死,你偏不死。”这句话铿锵有力,非常振奋人心,任何人读了之后都会浑身充满力量和勇气。

这句话就是大文豪鲁迅的一句至理名言。而且,这句话还帮助一个老人走出困境。这个老人就是董竹君,她在1968年以68岁的高龄被捕入狱时,才过半年的时间就白了头,为了活着并出去,她每天重复着鲁迅的这句话来为自己打气。

董竹君出生于1900年的上海,由于家境贫寒,她的父亲将她卖到了青楼里,不过好在她卖艺不卖身,只是一个卖唱的小歌伶。后来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夏之时。她的丈夫是四川人,因此骨子里难免会有点大男子主义的倾向。

在婚后,董竹君生了四个女儿,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女儿生病了,这让董竹君急的是火上浇油,他日夜不停地照顾着自己的女儿,这让他的航服很不满,认为不就是一个小丫头而已,命不值钱。因此他不仅不为病中的女儿分忧解难,而且还数次数落自己的妻子,这让董竹君内心倍感绝望和煎熬,她知道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局。于是她就和夏之时离婚,走上了独立带孩生活的日子。

离婚后董竹君来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上海,在那里她开启了新的生活。但其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离婚女人带着四个小女孩出去讨生活,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是她从不抱怨生活,反而咬牙坚持了下来。

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将几个女儿送到了学校读书。而在这之间,自己的丈夫却没有给几个女儿打过一次生活费,更没有履行作为父亲的责任,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儿子。万般艰难的处境下,董竹君开始了自谋出路的打算。1930年,董竹君办起了一个纺纱厂,在这之中她的纺纱厂还小有规模,但是仅仅在两年以后,由于日本人的侵略和袭击,她的纺纱厂毁于一旦。

1935年的时候,董竹君开始了开办菜馆的动作,她的锦江川菜馆由于菜品味道佳,而且价格亲民,一时间获得了无数上海人的追捧,后来她的菜馆越做越大,成了杜月笙、黄金荣等人的美食店心头好,也因此,让董竹君名声大噪。而这个锦江川菜馆就是锦江宾馆的前身。

在董竹君的事业越做越大时,她的前夫夏之时便找上了门,她看到几个女儿学有所成,便企图让几个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为他养老,但是此时的董竹君早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董竹君了,她拒绝了夏之时的要求,直接带着几个孩子一起生活。

在那些年里,她借着锦江宾馆的便利为国家争取了无数情报资料,而且还拯救了一些重要的人物,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家颇有贡献的大人物。却在六十年代的那场十年浩劫中被认定为走资派。

1968年,时年68岁的她被关到了监狱里,这让她欲哭无泪,那个阴暗潮湿又封闭的监狱没有其他的生活用品,这是爱好干净的董竹君所不能容忍的,但即便是条件十分艰苦。她也每天保持着爱好干净的生活作风,没有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自暴自弃。

但是一切的磨难才刚刚开始,她首先被被押去审问,而审问的内容无非是关于走资和串通敌对势力的排查,这些审问本来就是欲加之罪,董竹君只能一次次地否认了,但是这惹毛了审问人员,他们在审讯无果的情况下,暴躁地将已经老迈的董竹君一遍遍地打倒在地上。

巨大的疼痛让她异常悲怆,伴随着精神上的折磨,让她在那段日子里头发开始全白,而且还大把大把掉头发,她的意志力一点点被摧毁,绝望之情一点点蔓延。

就在她精神即将被毁灭的时候,她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句话,那就是“敌人要你死,你偏不死。”这句话如同黑暗中的曙光,突然照亮了她的精神世界,凭着这一句话,她开始眼睛出现了神采,并在每次的审问中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开始做运动,强身健体,等待着被释放的日子。

在漫长的五年后,1973年董竹君终于迎来了出狱的时候。当73岁的董竹君虽然年纪老迈且被折磨得瘦骨嶙峋,但是她的眼睛比以前更有神采,靠着那句话,她得以重见天日。

1979年,董竹君得以平反,她的不白之冤也彻底被洗清。而这位坚强的老人最后也得以安然走过了之后的人生道路,于1997年病逝。

八一厂创始人夏国瑛,1921年出生,是董竹君与夏之时的三女儿。

1941年6月,还是沪江大学学生的董国瑛,受上海城市部长张登指派,北上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从上海乘船到海门青龙港上岸,由交通站沿秘密交通线,一站接一站北上送往新四军军部。那时的海门兵荒马乱,随处枪声,日本兵与“和平军”(伪军)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历尽一个半月长途跋涉的艰辛和风险,终于到达盐城阜宁新四军军部。董国瑛十分自豪地说:“我们见到了陈云、张爱萍、陈同生等新四军领导,第一次听到了陈毅军长的讲话。”

董国瑛是参加新四军的两名大学生之一,被分到了师文工团工作。在这全新的队伍、全新的环境里,她有着使不完的劲,教跳舞唱歌,编小型戏剧,组织排练,自搭戏台,点起油灯,为部队、群众登台演出。对内鼓劲,对外宣传,攻打黄桥贴标语,进入六合贴布告。平日还护理伤员。

抗战胜利后,董国瑛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英文系学习。1946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电影技术。

1949年,董国瑛在美国纽约大学电影技术学院毕业后,在联合国电影部工作了半年。

新中国成立前夕毅然回国,是新中国第一批回国的留学生,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骨干。

她主动提出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的要求和设想,任科普局电信教育工具制造所科长。一切工程设计、器材订购、建材联系、技术培训等均由董国瑛一人操办。

她奔波于京、津、沪之间,骑着自行车在800亩厂区奔忙,经两年艰辛终于建成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制片厂。

她先后受到王炳南外长、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的接见和赞扬。

1953年秋天,周总理邀请她与母亲同去中南海西餐厅总理家客厅吃饭,总理向董竹君敬酒时说:“身为都督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

饭后,总理还陪同她们母女俩去怀仁堂看戏。周总理,邓妈妈的亲切关怀,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她拼命地工作,成绩显着。她曾制作过《篮球基本技术》、《西湖风景》、《苏州园林》等佳作,《西湖风景》还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之春电影节上获得最佳风景片国际奖,又替国家创办了不少外汇。周总理与邓妈妈都看了两遍,总理对电影局长陈荒煤说:“以后应该多拍些像《西湖风景》这样的影片。”随后她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制作公司工作。

董国瑛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在京期间,还曾兼任过北京饭店经理,她将耳闻目睹的母亲管理大饭店的经验、作风,在那里继承和发扬。

董国瑛光荣离休后,周总理与王外长考虑外安活动的需要,找她去谈谈话,让其为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工作。此后,她便在美国风景秀丽的海边往下,一住就是31年,以赤子之心倾洒爱国之情,报效养育她的祖国。

谁还记得,夏国瑛的设计下建的八一厂的小礼堂,办公楼,艺术楼,还巍然屹立。

谁还记得,八一厂大院几个主干道旁的法国梧桐仍然在夏天展开那特有的大树叶,在秋天阳光照耀下金黄色的辉煌……

谁还记得,当年她设计的网球场……

谁还记得,还有她设计的绿色的草坪……据说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在冬天还有淡淡绿色,文革中大字报是这样写的……

总而言之,让我们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人,莲花池畔的人,焕然一新万象更新。让我们八一厂人懂得了生活,休闲的时候在小卖部和图书馆旁的有一个咖啡厅,这个咖啡厅设计在一个宽大平台上的,仨一群两一伙在那品尝着咖啡,聊艺术讲技术谈爱情,周末,在平台上,在华尔兹的乐曲下大家在那里跳着舞,但是这一切在那个极左的年代,被称为资产阶级的,都被打倒在地扫地出门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夏国瑛很善言词,话多,但是很有原则,该讲的讲,不该讲的就不讲,心里像明镜一样,比谁都明白的人。

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

夏国瑛以96岁高龄安然去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董竹君,夏国瑛在中国近代史上是要树上一笔的。

在北京离王府井很近的一条胡同的里面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破旧四合院这里是董竹君夏国瑛的故居。胡同里的老人都说这个院子是安全部的。至今夏国瑛的女儿在这里居住着,四合院里面全是历史见证人用的家具,有的己经坏了,主人仍舍不得丢,只不过落下了厚厚的尘埃。

我看着夏国瑛女儿的脸,她有一种很坚定的眼神,在历史老人述说中,守望着夕阳西斜那一片即将消失的光辉。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