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述而》篇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我们想要传递自己的想法时,什么情况下才会使别人接受并达成共识?老师教学生时,什么情况下才会取得教学和谐的效果?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会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感情激动的样子。这里指的是心求通(心里想去通沟),但还没得到这个机会,正处于矛盾和纠结的一种心理状态。

启,启发之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想说没有说出来时,把脸憋红的样子。

发,启发、开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了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没有到”心求通“时,不要启发、开导、交流、沟通。

子路是一个经常会问孔老夫子一些难以回答的、似是而非的问题的学生,是一个会思考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所以他成为了孔老夫子最喜欢的学生。

因此孔老夫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在教授学生时,当学生心里想去求通,但还没有得到”通“的方法的时候,这时学生”愤“了”悱“了,就到启发、开导的时候了,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佳时机,这时学生所学知识才能牢固掌握,才能融会贯通,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也会身心愉悦。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顺从、乖巧的孩子是好孩子,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不怎么会思考的,老师、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不会”愤“和”悱“,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听从和服从,长大后开拓心、进取心不会很强。

我认识的一家人,父亲和儿子经常不对盘,母亲在父子中间调和,时常搞得很疲惫。有一次父子俩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冷战了很长时间,这次母亲对父子俩的“战况”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最后父子俩都忍不住了,分别主动找母亲调和,在母亲的启发开导下,父子俩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家庭走上了和谐之路。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不论是做老师、做家长、或者是为别人去解决问题的领导,要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等到学习的人主动的想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人主动想解决了,到了“愤”和“悱”的时候,再去启发、再去开导,这种时候带来的效果会是事半功倍的。

另一方面,当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难题时,要先思考,通过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愤“和悱,再去与别人沟通,别人给的启发和建议,才会理性接受,这样对解决难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