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论|一寸赤心惟报国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作者:陈盛香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包信和院士团队、赵东元院士团队,马玙、毛献群等10名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近日,媒体的聚光灯又一次聚焦到了科技工作者身上。人们在向至高荣誉致敬、为累累硕果欢呼的同时,也被浓浓的爱国情怀感动。
一寸赤心,矢志报国。顾诵芬少时亲眼见证了日本飞机的轰炸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内心燃烧起航空救国梦,大学选择了航空工程学专业,立志让中国人自己拥有“有底气、能争气”的飞机;王大中从事核能研究,也是因为当年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那时候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短腿,所以自己选择了反应堆这样一个工程的专业”。他们从当时国家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择一事终一生,为国分忧、为国尽责,奋斗不息。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爱国则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天眼”问天到万米深潜……正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投身国家发展伟大事业,挺起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自信脊梁,凝聚起“报国为民”的无穷力量。
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王大中说:“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这份对祖国的热爱,让王大中绝对不愿看到他国曾出现过的核事故在自己的祖国发生。为此,他选择了“固有安全”这条极为难走的先进核能利用技术路线。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王大中带领团队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自主创新从零到领先世界之路,实现了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的跨越发展。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创新实践中,科技工作者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服务人民,是科技工作者不变的奋斗底色。袁隆平青年时就立志“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以创新成果助力广大农民致富;我国结核病知名专家马玙,年近90岁依然坚持出诊,被患者亲热地称为“马老太太”……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把热血、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褒奖了多项惠民利民的创新,彰显科技“点亮”美好生活的潜力。科技工作者弘扬爱国精神,就要把科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中实现个人抱负。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近日,太空“出差”三人组引来网友围观。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在一档节目中,“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陆元九院士那句“学好科学,救中国”直抵人心。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那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榜样,将激励我们见贤思齐,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洪流,在拼搏奉献中书写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
编辑:曾宪文见习编辑:龙楚良
复审:陈双双
审签:邵平
监制:吴志刚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