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德国白送中国40万套武器,却不收一分钱,有何目的?

抗日战争前,我国曾收到德国捐赠的一批军事武器,整整40万套,为我国发动大规模抗日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但事后德国却不要一分钱。而且当时的德国正忙于应付法西斯战争的西欧战场,国内的资金及资源都十分紧缺,更何况德国是日本的盟友,而中国是反法西斯联盟的中流砥柱,德国在此种情形下,仍慷慨大方地向我国提供援助,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学雷锋做好事,还是另有图谋?

在抗日战争初期,德国不顾盟友日本的反对,免费支援我国武器,第一个原因是中德双方虽身处不同战争阵营,但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德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初期,主要侵略对象是西欧国家的英国、法国、波兰等;而我国在亚洲战场,面对的是日本,和德国并无战场上的冲突。再加上我国当时民生凋敝、工业落后,完全无力与德军抗衡,因此,德国认为支援我国抗日并不会养虎为患,给他们带来威胁。

其次,中德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清政府组建北洋军时,购买了数艘德国军舰,还给全军装备了德式迫击炮、枪支。到了1930年,德国派遣代表到我国建设化工厂、炼工厂,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4年后,德国全面备战需要资金,就将目光转移到拥有巨大贸易市场的我国,倾其所有能对外出售的德产轻重工业制品,像毛瑟步枪、德国钢盔、军靴等物资都销往我国,还指派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到访我国进行军事指导。在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中,这样的关系非比寻常。除了以上因素,让德国能心甘情愿支援我国的最重要原因,是我国拥有德国急需却又稀缺的矿产资源。

在抗日战争前期,德国捐赠我国40万套武器装备,虽然不要钱。但是却指名要我国的三种矿产资源作为交换条件。我国的矿产资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当时工业制造业处于落后地位,仅有轻工业基础,重工业仍处于待开发状态,亟需重工业制品,发展强国,抵御外敌;而当时的德国受经济危机及《凡尔赛条约》的影响,急需外汇储备,以及制造武器的矿产;除此以外,德国向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的我国出售、捐赠武器,可以拉动其国内工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促进战时经济发展,而且,德国用高附加值产品换取我国的初级工业制品,可以赚取更大差价。因此,德国才会给我国免费提供武器装备,从而换取我国的“钨””钼””铬”三种矿产资源。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形式比起现金交易,更符合当时两国的国情。还有一个问题,世界上资源丰富且满足德国需要的国家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就选定了我们呢?

除了之前两国的频繁贸易外,还有希特勒征服世界的野心。二战中,德国主要负责欧洲战场,与西欧各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想要在欧洲以外的战场上寻找盟友。虽然日本名义上是德国阵营,但由于日本与德国情况相似,都是侵略型工业国,而且矿产资源短缺,不能为德国提供互补资源交换。所以,德国才选定了中国。对德国而言,我国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和军事实力都远不如德国,因此,德国在双方贸易来往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次,我国的各种资源都是当时的德国急需的,与我国保持良好关系,方便德国以极小的代价获取源源不断的资源。中德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使得这段友好外交关系,一直持续到日本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才在日本的强烈反对下终止。

中日战争初期,德国免费捐赠的40万套武器装备,极大地增强我国军事实力,为我国反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武器装备免费,但却不是无偿,德国提出以我国的矿产资源“钨””钼””铬”作为交换。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钨钨大国,从1932年到1938年,我国的钨产出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近四成。钨的熔点极高,在金属冶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德国的钨储能不足,每年总用量的50%都要从国外进口,其中60%-70%来自我国。德国用它制造著名的钨芯穿甲弹,大幅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德国也曾向德英法两国求购钨,但两国觉察出德国的战争野心,拒绝了这一请求,才会让德国远赴东亚,寻求与中国合作。

其实,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德国,发明出内燃机及发电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时至今日,一谈到汽车品牌,人们就会想起“德系汽车”,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品牌有两个就在德国。如果德国按照和平发展进程,远超英法指日可待,但它发动了战争,盲目扩大市场,增加需求,拔苗助长式地提高国内的工业生产力,完全不考虑当时国内的劳动力、资源情况,能否与工业扩张的需求相匹配。战败后的德国,经济长时间萎靡不振,工业也受到重创,可见,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破坏是巨大的。区别于德国的野蛮发展,我国坚持“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发展”,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路成长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奇迹。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