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中心馆藏巴黎建筑杰作首次大规模来华展出

作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全新模式的先行者,西岸美术馆不仅首创推出国内系统呈现现当代艺术史的“常设展”,也持续推出聚焦不同艺术版块与跨学科展览内容的“特展单元”,力图为公众带来崭新、多元、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文化视野。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于 2021年11月11日至2022年2月20日举办特展“巴黎建筑 (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此次展览是蓬皮杜中心建筑类馆藏首次大规模亮相中国。

展览以10个篇章,追溯现代世界之都70年建城史,以近百个建筑杰作及经典案列,重访巴黎这座国际大都市意义深远的演变历程。

上海与巴黎在城市历史文脉、地缘文化、城市精神和价值观、社会生态等方面息息相通,展览也呼应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与建筑革新场景,以期激发关于历史文化社区和建筑保护、工业遗存活化、城市更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美学、理想的城市生活环境等诸多议题的讨论。因此,当“巴黎建筑”的黑白色调超大海报呈现在西岸美术馆外墙上,自然让人产生出跨时空的联想。

建筑,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同的城市进程都会面临许多共同的课题,看巴黎70年来城市进程中的建筑经典,让我们体会城市进程的某些规律与设计师们的匠心。

第一代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阿蒂斯蒙斯(1958—1959年)

第一批购物中心出现在1950年代中期的法国,这个位于阿蒂斯蒙斯的购物中心围绕着超市来搭配商店、便利设施和住房。交通、停车和人流量等问题也必须考虑在内。支撑电缆避免了在内部使用任何过渡性的承重元件,让顾客可以无障碍地购物。

“巴黎第一座摩天大楼”

■克鲁勒巴尔博大楼,巴黎(1957—1960年)

克鲁勒巴尔博大楼是“巴黎第一座摩天大楼”,金属框架的大楼开放的第六层与低层建筑形成了对话。它是首批尝试超越标准立面的建筑代表,使得高度成为战后巴黎城市更新的驱动力之一。

中心城区改造项目:都市里的人工梯田

■中心城区改造项目,塞纳河畔伊夫里(1969—1982年)

这是一个城市复兴项目,建筑师在七座塔楼之间设计了星形建筑,层层叠叠仿佛人工梯田,由复杂的过道和交叉路口组成的网络进行“灌溉”。这些住宅以其独特的角度、角落和凹室,在1970年代的建筑中深受好评。

塔楼唤起云的形象

■巴勃罗·毕加索街区,南泰尔(1973—1981年)

该项目通过一组塔楼被赋予了生命。20根“植物茎”可实现更高的住房密度,对于高昂的项目运营成本来说非常必要,同时也释放了表面空间。塔楼通过小型熔融玻璃砖来着色,其曲线和反曲线形状,在不同的窗户中唤起了云的形象。

公园里的红色小亭子

■拉维莱特公园,巴黎(1982—1998年)

该项目旨在落实一项复杂且有创意的城市规划:在一个已经由科学工业城占据的区域,再设计一个城市公园,以构建全新的城市中心。设计师将规划和形式上的碎片化放在优先位置。他在公园各处随机创作,设计了许多名为“游乐场”的红色小亭子,用以举办各种活动。

给卢浮宫博物馆让位的建筑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巴黎(1982—1988年)

这是密特朗总统任期内的第一个工程,旨在把经济和财政部原址所在区域完全贡献给卢浮宫博物馆。这一项目为公务员们提供了合理的空间规划,也巧妙回应了政府机关建筑的方案要求:简朴,但秉轴持钧、历久弥坚。

“没有外立面的建筑”

■让-巴蒂斯特·贝利埃多租户商务楼,巴黎(1986—1990年)

1986年,在巴黎郊区的老旧工厂和零散建筑之间,有一块治安混乱、藏污纳垢的土地。建筑师在这片土地上设计建造这座多租户单元的商务楼,建筑通体透明,功能上无比灵活。十个楼层给被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布局都可以依照活动来安排,并且是外部可见的。在这座“没有外立面的建筑”中,保护性外壳内的半透明墙体似乎独立于建筑结构,同时又统一了建筑整体。

像雕塑一样的住宅楼

■共有10个住房单元的住宅楼,巴黎(1994—2000年)

这栋由10个低成本社会住房单元组成的住宅楼在物理和视觉上都在巴黎占尽上风。建筑看起来像是一个由板材和凹槽组成的紧凑建筑,一个由混凝土、石头和玻璃制成的小型雕塑。光线进入每一个褶皱,以不同的方式点缀在其中的三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流动且复杂的几何平面。在每一层,住宅通过阳台向外折叠,阳台隐入立面的空隙,俯瞰下面的城市。

堡垒般的消防站

■消防站,南泰尔(1996—2004年)

这座建筑成功地满足了一系列功能空间的分配:消防站本身、维修和储物单元及住房。在建筑物下层,营房和维护区域围绕着一个U型中庭分布。建筑本身像是一座堡垒,被波纹形不锈钢表皮所包围,创造出镜面和纹理效果。建筑内衬铜色铝板,由于它的三面朝向和众多开口,整个建筑都能获得自然光。

城市信号灯

■巴黎爱乐音乐厅,巴黎(2006—2015年)

让·努维尔(也是上海浦东美术馆的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具有悬空楼厅的大体量建筑,大厅墙壁和悬臂平台之间的空间,可以让坐在中央舞台周围的观众完全被声音环绕。到了晚上,照明系统在建筑的铝皮上反射出金属的光泽,像一个城市信号灯从郊外林荫大道上传过来。

旧市场区的大天蓬

■天蓬,巴黎雷阿勒旧市场区(2007—2016年)

雷阿勒广场的改造项目影响了所有的地下空间,特别是在改善行人及交通流量方面。然而,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则是覆盖了整个区域的上层空间,这是一片巨大弯曲的梁柱构成的金属与玻璃屋顶。它由柱子支撑,保护着商店林立的街道和抬升的文化设施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能为绿地空间回收雨水,并提供自然采光。它柔软的外形像一个有机体,其法文名字“林冠”是对森林的引用。

横跨在铁路线上的大楼

■空中桥梁大楼,巴黎(2012—2018年)

这是一座横跨在铁路线上的办公商业建筑。建筑师构思了一个像桥面一样的悬空跨越结构,靠横跨近58米的两侧支撑。这个金属承重结构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单一的、镂空的外壳中,而被支撑的部分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幕墙展现出轻盈且毫无结构约束的外观特点。

中国山水画精神的社会保障住宅

■社会保障住宅楼,巴黎(2012—2018年)

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的作品融合技术和自然,结合了西方和亚洲文化的各个方面。受中国传统艺术山水画精神的启发,建筑师将森林和河流等自然界的主题注入到城市。建筑采用双核心结构,阶梯式露台的蜿蜒曲线让建筑的垂直度得以缓和,其水平线向着周围的城市延伸。

办公楼块叠加的法院

■巴黎法院,巴黎(2010—2017年)

由于可用的地块有限,于是产生了建造高层建筑的需求。建筑师将大楼拆分为叠加的元素。基座容纳了许多法庭,其上方是三个九层高的办公楼块。建筑白色的玻璃幕墙安装了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其排列方式强调了构图。建筑师认为,光线和透明度代表了这个机构的首要价值观。

来源:周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