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花温暖万千家 一线石油人保供进行时
有这样一群人,每年他们的“冬天”来得比别人早,春节返乡的时间比别人晚。
11月6日,强冷空气横扫我国北方地区,伴随此次寒潮,大部分地区开启快速降温模式。中国石油逆“潮”而上,宝石花温暖万千家 一线石油人保供进行时。
有人说,坚守气田,为万家送暖的初心永不变;有人说,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下游居民用户温暖过冬;有人说,在小的岗位也一样可以出大成绩。他们是寒潮中给予温暖的一线石油人。

图:中国石油唐山LNG接收站运行监督员雪夜巡检。
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作业八区采气操作工闫强:坚守气田,为万家送暖的初心永不变
“今年我们厂的产量任务是建厂20年来最重的,全厂2000余名干部员工现在都是枕戈待旦、蓄势待发,要在年终冬供‘大考’中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作业八区采气操作工闫强告诉记者。随着今年多地早早进入寒冬模式,第一采气厂从10月下旬起已经全面按照冬季生产运行模式开展工作。

图:陕北的气温低至零下,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闫强顶风冒寒,正在检查消防设备。
坐落在陕北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负责靖边气田和苏东南区的开发和管理,以“蓝金”为媒,与北京、西安、银川等10多个大中城市紧密相连。截至目前,第一采气厂累计外供天然气超过1300亿立方米,连续稳定供气24年,为城市居民温暖过冬和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已是闫强在第一采气厂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2001年退伍后,闫强来到长庆天然气生产一线,二十年如一日扎根荒原、为国献气,从一名气田新兵成长为生产骨干,到如今担当起技师团队带头人的重任。
作为长庆油田天然气生产的排头兵,第一采气厂今年年底天然气产量将突破百亿立方米大关。闫强告诉记者,预计在供气高峰期,综合新井配产、陕224储气库的调峰供气,厂里的生产气量可较去年最大峰值每日再增加116万立方米,达到3300万立方米,全力以赴应对今年的冬供压力。
生产一线的工作没有严格的上下班之分,闫强每日的工作琐碎又繁杂。他每日早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赶去调控中心了解前一晚的生产情况,并向交接班的员工叮嘱当日工作重点,然后和技师团队一起来场“头脑风暴”,研究解决近期作业区的疑难问题。之后,闫强需要结合作业区的生产情况和领导的安排部署,开展站场整改、动火监护、施工承包商管理、气井解堵等工作。晚上调控中心换班的时候,闫强还要对一天的生产参数、工作进度、隐患排查等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与值班调度进行最后一次对接。
天然气生产是24小时不停歇的,生产任务紧急时,闫强50多天才能回一次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去年临近年关,当万千家庭沉浸在阖家团圆的温暖中时,第一采气厂的采气人还奋战在供气一线。毛乌素沙漠腹地冬季气候条件极为艰难,雪后路滑,甲醇车难以到达气井,为了避免造成井堵以致关井停产,闫强与同事们拿着扫把、铁锹,在气温降到了-30℃的深夜扫积雪,积雪混着泥土渗进了工鞋,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奋战整晚清扫干净了十几公里的山路,让甲醇及时护送到站上,没有影响一方天然气的生产。“不让老百姓受冻是我们的责任,能为老百姓供气是我们的荣耀”,这是第一采气厂坚守的价值追求,也是闫强们时刻铭记的座右铭。
“见证第一采气厂从一个年产量0.98亿立方米的采气厂逐渐发展壮大,即将成长为一个百亿方的现代化采气厂,内心是很感慨的,二十年的变化很多,但不变的是坚守气田,为万家送暖的这份初心。” 闫强的话音掷地有声,“我要立足岗位,继续把这份工作干好,为天然气业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副主任彭超:目标只有一个:让下游居民用户温暖过冬
唐山LNG接收站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港,是中国石油重要海上能源通道之一,是北京冬季天然气供应的调峰主力站,每年为京津冀地区用户储存气化近7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天然气冬季供应期间,外输量预计约40亿立方米,约占北京市居民用气总量的三分之一。
对于唐山LNG接收站的员工而言,冬供来得比别人早,春节返乡的时间比别人晚。接收站生产运营中心多为青年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更有刚刚从大学毕业走入工作岗位的“00后”。冬供期间,公司执行请销假升级管理,接收站运行班组、海事组、检维修队伍等关键岗位员工将全员、全时待命各项保供任务。

图:京唐LNG公司生产运营中心副主任彭超。
京唐LNG公司生产运营中心副主任彭超就是每年为了冬供奋斗在一线的员工之一。每天早上,彭超工作的第一件事是去中央控制室了解头一天的生产运行情况,认真查看工艺参数是否正常,仔细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全面掌握接收站整体运行情况。一旦发生突发意外情况,组织运行监督共同分析研判,提出工艺调整方案,确保接收站安全平稳运行。
“工作中难忘的是每年冬季天然气供应期间,公司上下蓄势待发的拼搏状态和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彭超告诉记者,冬季用气高峰期,接收站经常满负荷连续运行,加上恶劣天气影响,难免会遇到设备“卡壳”问题,因此冬供期间公司领导和干部会24小时在岗值班,关键岗位实行双人双岗,遇到突发生产状况立刻组织应急响应,目标只有一个:让下游居民用户温暖过冬。
彭超还记得,有一次曹妃甸地区出现7-8级大风的极寒天气,导致凌晨12点左右曹妃甸地区供电系统突然中断,公司马上启动全厂停电和停输应急预案,立即安排检查设备状况。待曹妃甸地区供电紧急恢复后,第一时间恢复外输。随后的5个小时,接收站在岗员工全部坚守岗位,及时处置了短时晃电情况,没有对下游管网造成大的波动。“虽然一夜没睡,但想到下游居民用户没有受到影响,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据彭超介绍,接收站是海上能源关口,来往外国船只频繁。与往年相比,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外防输入”目标,公司创新实施“云接船”模式,成立接船专班,严控上船作业人员,并实行上船工作后完全隔离,确保“零疫情”。
今年8月,唐山LNG接收站应急调峰保障工程新建的4座16万立方米LNG储罐实现工程试运投产一次成功。彭超告诉记者,伴随这一工程建成投产,唐山LNG接收站储存能力和应对极端恶劣天气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对缓解京津冀地区冬季高峰供气紧张状况具有重要作用,将为冬奥会资源保障增强“底气”。
“这十一年间,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深深影响着我,同时我也见证了国内LNG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彭超说,自己将当好奉献能源的排头兵,不负韶华,用一个个扎实的脚步迈向我们国家油气独立和自给自足的光明未来。
大港油田大张坨储气库运行操作工代冬冬:“石油青年”小岗位一样可以出大成绩
大港油田大张坨储气库群是我国第一座商业地下储气库群,于2000年建成投产,由大张坨、板876、板中北、板中南等6座地下储气库组成,担负着京津冀调峰保供重要使命。设计总库容69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0亿立方米,历经20个注采周期,已安全平稳运行近21年,累计采气约238亿立方米。

图:大张坨储气库运行操作工代冬冬。
大张坨储气库运行操作工代冬冬是一名“85后”,自2010年毕业后加入大张坨储气库,他已数度获得集团内劳动竞赛奖、先进标兵、技能竞赛金牌等荣誉。代冬冬告诉记者,国内储气库行业起步较晚,自己能够从事并随之经历我国储气库行业的蓬勃发展期,感到倍加光荣和珍惜。
储气库有天然气“粮仓”之称,大张坨储气库作为“中华第一储气库”是京津冀冬供主力军。这座储气库位于国家湿地自然保护核心区内,景色秀美。代冬冬说,自己和同事们在工作中首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生产中去,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来开展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全球天然气市场出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形势。面对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的复杂形势,为切实保障民生用气和北京冬奥会绿色能源需求,代冬冬表示:“我们作为大张坨储气库的基层员工,在感到压力剧增的同时,也有充分信心、有能力保证今年冬供的安全平稳。”
今年8月初以来,受持续降雨和上游泄洪影响,大张坨储气库遇到了20年未见的超高水位,整个站库就像一座“孤岛”,两座注采井场已全部沉入水中,给一线生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面对困境,大张坨储气库的一线员工们坚持一天2次正常巡检,巡检前每次都需背上沉重的工具包、穿上密不透风的下水裤,面对近半米的水深,需要蹚水近3公里才能进入井场,攀爬两座6米高的阀组平台进行巡检及参数的记录,并对18口注采井的井下安全控制系统进行打压操作,每次巡检都要历时近4个小时,现在已经坚持了近百天。由于蹚水前行异常费力,加之冷水中泡得太久,每天晚上回家后,代冬冬和他的同事们膝盖和关节都倍感酸疼。
据代冬冬介绍,目前大张坨储气库已经完成采气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线的充压验漏及防冻堵措施,同时,大港油田也成立了“冬季保供领导小组”,在加强职工采气知识的学习以外,组织全库人员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代冬冬与同事们已经针对冬供期间可能发生的设备设施故障、应急预案及一切突发事故进行了数十次的演习。
记者了解到,截至11月8日,大港油田储气库群已经进行开井采气,届时将有超23亿方的天然气源源不断供向京津冀地区,助力京津冀今冬调峰用气安全平稳。

图:大港油田公司板808 / 828储气库作业区员工加密场站和管道巡检。
“作为一名石油青年,我们就得‘在其位、尽其责’,主动‘想事’,积极‘做事’,为国家建设运营‘百年储气库’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代冬冬向记者表示,他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以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为引领,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再小的岗位也一样可以出大成绩,演绎精彩的人生。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王心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