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桥之战,为什么被称作是“日军败亡的转折点”?

有言道,日本全面侵华“始于一桥,终于一桥”。

这“始于一桥”指的是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炮轰宛平城,这既是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起点。

而“终于一桥”指的是深河桥。

1944年深河桥之战后,日军在我国境内侵占的领土再未扩大一分。

毛主席在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曾说道,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上的,一旦他停止进攻,转入到防御,就意味着他的命运即将完结。

同样,日军的进攻止步于深河桥,便代表着侵华脚步的终结。

本期,就为大家讲述抗日战争中的深河桥之战。

深河桥

日军指挥官“擅自”进攻贵州

深河桥,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县城以北,它全长37米,高16.35米,是从广西通过黔桂公路进入贵州的必经之路。

1944年初,日军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多个战场上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不敌,8个月损兵50-60万,丢失了近150座城市和4个省会。这便是“豫湘桂大溃退”。

然而,在日军得胜之际,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却电令日本第11军军长横山勇:“不得从广西进入贵州,停止追击中国军队”。

第11军是日军的精锐部队,其第一任指挥官正是冈村宁次。冈村宁次在11军任职期间并无建树,日军曾调集包括11军在内的重兵,3次进攻长沙,都被中国军队打退。三次长沙会战的大胜,还使中国指挥官薛岳将军获得了“战神”的称号。

后来,冈村宁次被调离部队,步步高升,一路坐到了侵华日军总司令的位置。

冈村宁次

1944年5月,20万日军进犯长沙,中国军队在此次会战中失利,横山勇带领日军第11军,趁国军不备,一举攻下了长沙,一战成名。手握战功的横山勇,觉得冈村宁次打了败仗还升官,多少有点不服,所以当冈村宁次“停止进攻”的命令传来,横山勇并没有立即照办。

彼时,横山勇已经和手下的参谋们,制定好了进攻贵州的战略,横山勇决定按照原计划实行。在给冈村宁次的回电中,横山勇声称:“部队已经出发,先头部队已与中国军队交火,无法撤出战斗”。

从大战略上看,日军已经通过豫湘桂战役打通了南北交通线,达到了运回东南亚战略物资的目标,剩下的就是保护好铁路交通线了。深入贵州深山同中国军队交战,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横山勇只看到了战术层面,他认为中国军队失败之际,正是日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增加自己战功的机会,横山勇不愿轻易放弃。于是,日军对贵州的进攻,在上下步调不一致的背景下开始了。

黑石关、白蜡坡失守

得知日军进攻贵州,老蒋大吃一惊。贵州是陪都重庆的西南屏障,如果日军攻下贵州,向西南可威胁到战时大后方云南,向东北可与长沙日军夹击重庆,届时重庆危矣。

于是,老蒋急忙命令29军驰援独山县。

独山是贵州的南大门,这里储备着大量的军用物资,还有美国飞虎队的机场,断不容失。

历史就是惊人的巧合,29军,正是当年在卢沟桥上与日军激战部队的番号。如今的29军,是经过整编的汤恩伯嫡系部队之一,中国军队再次用29军的番号,与日军决战深河桥。

29军91师在师长王铁麟的带领下一路疾行,抢在日军大部队到来之前抵达了独山。

当时独山的情况非常危急,大批北上的难民朝独山涌来,其中还夹杂着日军的间谍。日军大部队紧跟在难民后面,他们不断朝难民开枪,将难民向中国守军阵地上驱赶。王铁麟命91师快速抢占独山以南的甲捞河、黑石关等战略要点,并收拢难民中的溃兵,组成部队充实独山防御。

日军想要趁难民涌入之际,抢占黑石关,对此国军下了死命令,不得放难民进入。

黑石关的中国守军也明白,一旦放难民进入,日军的部队就会乘势疯狂进攻,届时不但人救不下来,国军的防线也要崩溃。于是,国军也不断鸣枪示警,驱赶难民,夹在中间的难民陷入了两难境地。

趁着黑石关前拥挤混乱的机会,日军派出多个小股部队,摸近了黑石关阵地。抵近黑石关后,日军部队发起了突然袭击,国军防备不及,被日军打开了一个缺口。夹在两军中间,互相踩踏的难民们见状,从缺口处一拥而入,黑石关阵地一片混乱。见此场景,王铁麟明白,黑石关不可能再守了,他命令部队退往白蜡坡。

几小时后,黑石关失守。

一路上,日军气焰十分嚣张,他们见国军就杀,见难民就打,很快推进到了白蜡坡。在白蜡坡前的矮关,日军遭到了91军271团的迎头痛击。271团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凭借工事顽强阻击日军。日军逼近阵地,埋伏在山头另一侧的273团,突然对日军侧面发起了猛烈进攻,日军腹背受敌,仓皇撤出战斗。

不久,日军大部队赶到,在迫击炮和山炮的火力支援下,日军再次发起了冲锋。矮关告急,国军的预备队272团也投入到了矮关防线,双方在这里展开激战。

关键时刻,美军飞虎队加入到了战场,飞虎队根据国军提供的坐标,对日军进行了精准轰炸,日军损失惨重,迟迟不能攻下矮关。

白蜡坡和矮关并不是通往独山县城的唯一通道,加上91师与军部的有线电话被切断,为了防止日军绕后夹击,国军主动撤出了白蜡坡,退守到甲捞河一线。

12月初,两军又在甲捞河对垒。日军凭借重炮不断逼近国军防线,而美军飞机总能适时出现,对日军部队进行精准轰炸,双方多次交手,损失都比较严重。

当日,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日军104联队的一个大队,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绕过了国军阵地,已进占独山县城,甲捞河的273团有被包围的危险。

273团不得不走小路撤出了阵地。当晚气温骤降,天空还飘起了雪花,缺少御寒衣物的日军在当地安营下寨,并未追击国军。

弃守独山县城

次日,日军大部队开进独山县城。

早在甲捞河激战的时候,中美方面就贯彻“坚壁清野”的战略,破坏了机场和弹药库,日军没有在县城捞到任何好处。占领独山后,日军继续北进,很快追到了独山县城北的深河桥。

美军飞行员伊文思上尉受命炸毁大桥,但伊文思看到,从独山撤出的难民非常多,如果炸了大桥他们就走不脱了,所以伊文思一直拖到日军冲上桥头,才动手炸断了桥梁,这一举动挽救了无数难民的生命。

深河,顾名思义河水很深。

深河桥

日军追到深河岸边,发现深河桥已被炸毁,连同基座都被炸得粉碎。深河水面宽12米,日军工兵对河流进行勘测后得出结论:没有携带大型设备的日军,根本无法短时间内架桥。而且此时天气寒冷,水流湍急,在河面上架设浮桥有一定的难度。

犹豫的工夫,美军战机飞来,对河边的日军进行狂轰滥炸,日军部队陷入混乱。

从战斗开始至彼时,日军虽连连取胜,但制空权一直掌握在美军飞虎队手里,美军飞机根本不可能给日军架浮桥的机会。横山勇自己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大军一路北进,却被短短12米的深河拦住了去路。

飞虎队

独山被占,国军震动,老蒋急忙向贵州调集重兵。汤恩伯两个军驻守在马场坪一线,20军、以及川军杨森部的一个集团军镇守贵阳,国军在贵州附近的兵力猛增至6个军。

虽然进入贵州的日军有18万之众,但在独山负责开路的只有4000人,这支部队陷入了贵州南部的崇山峻岭中,难以取得进展。同时,中国军队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日军的补给线又经常被飞虎队轰炸,如果继续留在独山,日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日军大本营给横山勇的任务是守卫粤汉铁路,思索再三后,横山勇下令所有日军撤出贵州。

黔南事变,痛心疾首

12月4日起,日军开始分批次撤退。撤退途中,日军极尽烧杀淫掠之事。日军焚毁了独山的工业设施以及火车站附近的20多台机车,其中还包括一节慈禧太后奢华花车。整个独山变成了一片火海,爆炸声此起彼伏。

日军沿途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仅在独山县城到深河桥短短几公里的路上,日军就留下了上千具尸体。据统计,在独山县境内被日军所害的民众,就达2万人之多。

待国军援军抵达独山时,整个县城已被烧得空无一物,大火整整7日不熄。从外省逃入贵州的数十万难民,也在日军的暴行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被杀、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这便是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

1945年元旦,中国政府发表告同胞书,将其称为“第二期抗战中最悲痛的一页”。

独山深河桥一战,虽然中美联军并未击溃日军,但成功阻挡住了日军前进的步伐。1944年12月4日,是日军从独山撤退的时间,也是日军在我国境内停止扩张的时间。

自此以后,侵华日军所占领土再未扩大一寸,深河桥之战也被称作是“日军败亡的转折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