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点亮49盏灯表面在续命,实则暗藏两大计策
#谣零零计划#三国之中对于诸葛亮的死,相信很多读者都感到十分的痛惜、惋惜。诸葛亮在未出山之时,便三分天下,更是帮助当时无兵、无地、无势的刘备,获取了天下的三分之一,而诸葛亮的宏愿大家都知道就是“恢复汉室,还与旧都”,这也是为什么在刘备离世之后,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时,夜观天象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于是想用“七星灯延寿”,若此举成功自己便可延寿一纪,结果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七星灯延寿”失败了,其实表面来看诸葛亮是在续命,实则暗含两大计策,那么这两个计策是什么呢?

解决内部矛盾
有道是“树大招风”,诸葛亮一直是蜀汉的二号人物,一直在高堂之上。在生前这些人可能不敢妄动,因为畏惧诸葛亮的权势,在诸葛亮离世之后,可就不好说了,有些人就会浮出水面。在诸葛亮深感自己的寿命不长之时,就用“七星灯”延命。姜维奉命在外引三十九个将士在外把守,诸葛亮则在营帐之内分布七盏大灯,外加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诸葛亮就向天祈祷,诸葛亮坚持七天之后,便可再增寿一纪。

在蜀汉的阵营之中,诸葛亮知天象,而在曹魏阵营之中的司马懿也懂天象,司马懿发现天上将星失位,料定诸葛亮不久之后将离世,于是就派夏侯霸前去蜀营一探究竟,夏侯霸探查蜀营的情况之时被魏延所发现。魏延急急忙忙走进诸葛亮的大营之内,好巧不巧把诸葛亮的主灯扑灭,令诸葛亮“七星灯”延命功亏一篑。
知道自己命不久已的诸葛亮,便秘招姜维、杨仪等人,密招的内容简单来说魏延要反。《三国演义》描述:
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为什么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呢?早在长沙诸葛亮见魏延之时,就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那么诸葛亮为何还用魏延呢?因为在当时蜀汉人才凋零,而魏延是当时蜀汉第一先锋大将,因此自己还得用魏延,自己在世还能镇压魏延,在自己离世之后谁呢镇压魏延呢?这时的魏延可以说是刘禅之下的第一人也不为过,看看自己身边的将士、蜀汉的后主恐怕都没能力铲除魏延。因此诸葛亮利用续命之机,铲除蜀汉内部的威胁。在诸葛亮离世之后,魏延果然反叛,因诸葛亮提前有计策,杨仪、姜维成功平叛了魏延之乱,从而使在诸葛亮离世之后,蜀汉内部团结一致。

迷惑司马、保留蜀汉的力量
在诸葛亮离世之前,诸葛亮曾在上方谷利用计策围困司马父子,利用大火差点把司马父子活活烧死,可惜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救了司马父子一命。此战蜀军大胜,之后曹魏方面就一直采取拒守的策略,即使魏延前去骂阵、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性的物品侮辱司马懿,司马懿还是忍了下来,因为司马懿在找一个机会一举拿下诸葛亮,而这个机会就是诸葛亮将陨。

在诸葛亮离世之前,诸葛亮命人在自己离世之后,在自己的口中放上七粒米,脚下放一盏明灯,这样就可以隐藏天机,使自己的将星,在天上不落。用来迷惑司马懿而姜维依照诸葛亮的计策有序的进行撤退,把诸葛亮的木像放在诸葛亮经常座的轮椅之上,司马懿若来追,则迎旗擂鼓应战。果不其然,司马懿看见远远撤退的蜀军就赶紧来追,但看见坐在轮椅的“诸葛亮”就开始撤退,因为在演义之中司马懿在诸葛亮得手上没少吃亏。就这样蜀汉大军有序的退到谷中,军中才扬起了白旗。司马懿才知道中了计策蜀军已撤,司马懿带着大军也班师回朝,司马懿感叹道:“真乃天下奇才也”。

综上所述,为蜀汉奋斗一生的诸葛亮,直到生命的结束也在为蜀汉的未来考虑,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蜀汉的后主,浪费了诸葛亮一生付出的心血,重用宦官黄皓,而蜀汉后期唯一的顶梁柱姜维,因为害怕黄皓的权势,不得不远离朝堂。在司马灭蜀之时,刘禅选择主动投降,而在投降之后留下“此间乐,不思蜀也”的昏庸之谈。

欢迎关注,谈笑风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诸葛亮在世时也乃何不了司马懿,死后口内放七粒黄米,脚下点一长明灯,只有欺骗自己。作者想神化诸葛亮,只能用诸葛的装神弄鬼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杀魏延,诛刘封,失孟达是蜀汉灭亡的先兆。
哪里记载的 ?《蜀书》?把小说当历史,真是大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