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话航天丨“追星”的藏族小伙

初次见到达瓦平措,总能让人与异域风情一词联系起来,再加上他黝黑的脸庞、明亮的大眼睛,诺大的机房里,记者一眼就认出了这个藏族小伙儿。平日里,有人跟他开玩笑,“达瓦,你这黑得很nice!”“你靠过来我手机屏幕亮度都自动调低了!”“闭上眼睛,我就看见了你!”……可他总是微微一笑,继续干着手头的工作。

▲羊卓雍湖
1998年,达瓦平措出生在祖国西南边陲,西藏山南,那里山清水秀,湖泊众多,著名的羊卓雍湖、拉木纳木错、哲古湖、普莫雍错湖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山南的丛山之间。在达瓦平措很小的时候,就对天上的星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自己一个人仰望着浩瀚的星空,从那时就埋下了一颗航天的种子。

“一颗水滴,虽微不足道,但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是写在达瓦日记本扉页上的一段话,也是身边的同事为他贴的专属标签——一名普通的航天人,在追星的征程中,会发光!

今年,是达瓦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卫通岗位上的第五个年头。五年来,没有多少荣誉和成绩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很多平凡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一样,奔跑在追星的路上……
刚来到卫通岗位的达瓦,还不像现在这样得心应手。2016年,领导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摸清现有设备,撰写一份设备分析报告。接到任务时,达瓦信心满满,心想自己天天看书,对设备的情况早已信手拈来,没充分调研现阶段设备运行情况,便对着书本照葫芦画瓢撰写报告。后来,因为设备参数不符,分析报告准确性不高,只得返工重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件事也给初出茅庐的达瓦上了一课,干工作不仅只限于课本,更要动起手来,多向其他同志请教经验。
要想完成蜕变,就必须付出辛劳与汗水。此后,达瓦汲取自己之前的教训,干什么事情之前都先把遇见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把自己能想到的解决思路记录下来,和岗位“专家”一起探讨和总结。空闲之余,购买大量卫通专业的书籍,在机房边实操边学习,就这样达瓦以谦虚、严谨的态度从“小白”转变为“技术大拿”。

2020年,达瓦和他的同事迎来一次重大考验:两套旧天线退役和新天线启用。“当时也是我们第一次更换天线,岗位人员没有经验,我们主动摸索、咨询、测试,加班加点,在天线上爬上爬下,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换星工作,走在了各单位的前列,同时整理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后期处理类似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瓦自豪地说道。

谈到这些年来的工作经历,达瓦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当时参与的卫通站天线建设工作。建设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当时单位人手不足,设备也需要我们自己上手调试,那几十天里,大家都是顶着巨大压力。”达瓦回忆时说道。
卫通站天线建设包括天线搭建,但人手有限,面对这个高难度任务,达瓦没有丝毫犹豫,撸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干起来,爬高搭线样样不在话下,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三个月,当时参与工作的同事们无一不对这个面庞黝黑、眼睛明亮的藏族小伙充满了敬佩。

工作中达瓦总是尽自己最大能力传帮带。每当有人向他请教问题时,达瓦总是知无不言,倾其所学,手把手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年轻同志。“尽力带动周边的人,多一份用心,想在前面,任务也多一份周全”,达瓦微笑着说到。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中心,有很多像达瓦一样平凡的“追星人”,他们眼里有星光、肩上有担当、心中有信仰。追星,追最闪耀的星。星星相映,每个人都是夜空中闪耀的明星。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郝明鑫、许春雷
素材 | 陈挺、李子园
编辑 | 董萌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