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两难全,想要太多反受其累两相惘然
战国乱世,塑造了无数传奇人物与经典故事,令后人津津乐道。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何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史家们在撰写史书的时候想到他们所记录的每一场战役每一次征伐那些斩敌破城之下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黎明生灵涂炭是否也一并传达给了后世之人。
读完踏歌的这本《战国·白云谣》之后,再翻回开篇,恍如隔世。最初对武侠的理解就如本书开篇所写,无非就是恩怨情仇打打杀杀,主角代表的就是正义,所有阻挡她的人必然是邪恶的,主角将会用她手中的正义之剑将眼前的一个又一个恶人打败,名满天下,众望所归。放到这本书里,开篇就是长平之战又过了三年,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刺客集团“黑衣”首领之女赵宁于万军之中刺杀秦军主将王陵,既为解围,也为一报秦军在长平之战杀赵国四十万降卒的血海深仇。虽未能得手,但那股春秋战国侠士精神在赵宁身上体现了出来。踏歌在开篇用一场刺杀告诉读者,她笔下的战斗场面是绝对的干脆利落,没有废话,没有花架子,只有生死瞬间的刀剑交错。
在书中的第一次出手,赵宁未能击杀目标,所幸被齐国神秘组织“琅琊”所救,“琅琊”则在酝酿一场针对长平之战杀降元凶“战神”白起的刺杀,邀请赵宁加入其中。赵宁自然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又走回了她复仇刺杀的正轨之上。如果故事就这么发展下去,似乎只是重回了被人讲过无数遍的套路之中,“刺神”成功,主角报得家国大仇,刚好与历史上白起被突然赐死的结局合在一起,完美收官。
然而这本打斗场面干净利落的武侠小说,在剧情的发展方面可谓千回百转、波诡云谲,令读者怎么也摸不透故事的走向。不禁感叹世道无常,无常便作有常。这事儿就从赵宁邂逅了冯嘉开始变得无常又有常。从生死相托英雄相惜到互生情愫,却又家国相对立场相向,直到儿女情长生死契阔,这中间有太多让人憋在心里说不出口的痛。武侠不仅仅是打打杀杀侠骨柔情儿女情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的分量重于泰山,当手执长剑站在国与家之间时,往往令人难以抉择。
就像书中白起对冯嘉所说“本来就没有两全之事,想要得太多,只会反受其累,两相惘然。”这话既能用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上,也能放在儿女之间的感情上,还能用在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之上。白起的目的是以杀止战,尽快一统天下,才能天下太平。放到七雄并列的时期,想要不杀一兵一卒而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冯嘉则站在他的角度来看,战乱不过是诸侯的私欲,为了自己的权势而不断战争。毕竟天下诸侯没有一人会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王位将自己的财富领土臣民拱手让人。冯嘉也没有想错,只是太过理想主义。事实就是本书的高潮,最后一出戏,刺杀白起,不还是尸横遍野,没有人能不杀一人而达到最终目的。放到儿女私情上来说,冯嘉不过希望赵宁能平平安安活下去,赵宁却偏要背起长平四十万的血仇。冯嘉希望白珊能忘记自己早日嫁人安居乐业,莫要等他这个为国效命常年流离瞬息生死的军人,白珊偏偏想跟着这位哥哥一辈子。世间的事,不是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踏歌在书中将世事与人心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总是处在两难之间,无论进退,总令人心殇。
最后说说本书作为一本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作者在书中讲述主线故事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也在本书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可见踏歌是相当考究了一番。秦国在长平之战之后围困邯郸,就有了毛遂自荐到楚国求救兵,后面又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刚好王孙异人又是在此危难时刻趁机逃出邯郸,可惜留下了少年嬴政和他的母亲赵姬,其后又是白起之死,这一系列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方式留存在脑海中模糊的历史事件竟然在本书之中串联起来了。
读书的乐趣有时就是来得这么突然。就像本书的开局发展高潮结局,起承转合之间让人物与故事都格外丰富饱满。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