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欣赏蒙学里那些优美的对子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古代的传统,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它们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比如这本专门学习对联的《声律启蒙》,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能够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即使现在的成年人读来,仍旧有美不胜收的感觉。

该书作者车万育(1632~1705年),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康熙二年,32岁的他举湖广乡试,次年成进士。

一、欣赏此书第一部“一东”中的第一段,“东”是以东的音调来押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二、内容赏析:

1、来鸿去燕。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清朝的黄景仁有一首《稚存从新安归作此寄之》诗,里面写到:

"来鸿去燕江干路,露宿风飞各朝暮。"

2、宿鸟。宿指鸟儿的巢穴,宿鸟的意思为归巢栖息的鸟。

关于宿鸟的诗词很多,杜甫在《无家别》一诗写到: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唐代的吴融有诗: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李白《菩萨蛮》里写到: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3、六钧弓,指强弓,语出《左传·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鲁国的颜高用的弓很重,拉满需要180斤的力气。古人以30斤为钧。

4、两鬓风霜,指两鬓白发,意指愁绪为多。明代谢榛的《除夕吴子充诸人集旅寓有感》写到:

“一年忧喜今宵过,

两鬓风霜明日新。

书剑自怜多病客,

江湖同是放歌人。”

5、途次早行之客。“次”的意思是舍,指临时驻扎和住宿。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旅途中旅舍的客人早早就起床赶路。

6、一蓑烟雨:披着蓑衣在风雨里。出自苏东坡一首著名的《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溪边晚钓。宋朝的商倚有一首诗,里面写到:

“溪边晚钓呼鸥伴,花底春吟引鹤从。只恐旧山归未得,帝恩朝夕露浓浓。”

三、经常读对子的儿童,应该是“学不坏”的。

可见,对联不仅读了朗朗上口,还包含了许多文学乃至天文地理的知识。读这些启蒙用的对联,胸中似乎平添了一种​沉静的“雅气”。

浮想一下,当古代儿童们坐在书桌前,用干净稚嫩的语调,朗朗吟读对联的时候,​该是怎样一幅朝气蓬勃的画卷。

​据说,以前在岛上有一家卖钢琴的,因为一句“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的广告词,而风靡一时,钢琴大卖,从此财源滚滚。

​这里笔者也想说,喜欢学习对联的孩子们,他们的品行也不会变坏,他们的前途也不会变坏。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