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独家:1941-1945年的美军吉普
美军的吉普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术车辆。吉普车出现在军事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也就是全球军队从畜力向机械化转变的年代。在灵活性、持续性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平衡,而其实用性的设计,让吉普车可以大批量以极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除了美军自用之外,吉普车还被大量出口,约占到吉普车总产量的30%,特别是在英军和苏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战结束后,吉普车的传奇得到了续写,因为在战后,大量产能过剩的吉普车被卖到了欧洲和美国的平民百姓的手中,这也进一步让吉普车遍布了全球各地。战后,吉普车的设计影响了很多军用战术车辆,并且成为现在全球流行的SUV的祖先。
吉普车的起源
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军队,像世界上其他的军队一样,主要依靠畜力。美军军需部(Quartermaster Corps-QMC)和陆军都非常支持尽快实现机动化,但这不但需要经济性高、实用性强的车辆设计,而且还需要充足的国防预算。美军军需部非常希望购置最低数量的标准化车辆,而不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购买大量、各种各样的商用车辆;因为后者没有共用的零部件,而这是在1917至1918年间对军车保障时暴露出的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美军军需部试图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军用车辆家族,但和平时期的有限预算限制了实际采购数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大大加速了美军的机动化,从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到1941年12月美国参战这段时间是美军机动化生根发芽的关键时期。
自20世纪30年代早期以来,美国陆军对小型机动车辆有一个长期的要求。1932年,步兵委员会(Infantry Board)建议购买一些使用宽大轮胎的英国产奥斯汀(Austin)跑车用于侦察和信息传递任务。而陆军已经实验用摩托车承担上述两种任务,但摩托车在越野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此外,摩托车噪音较大,并不适合侦察,而且在崎岖不平的地形地貌下,相比传统的四轮汽车更容易发生事故。尽管有这些要求,但由于资金短缺,陆军只能获得少量车辆用于试验。20世纪30年代军队的另一项要求更为实际,那就是在战场上让机枪和轻武器的实施机动队方法。1936年,在位于本宁堡(Fort Benning)的步兵学校,校长下令制造一辆能够运送一架机枪和一到两名操作人员的车辆。这种后来被称为豪伊机枪运输车(Howie Machine-Gun Carrier)的车辆,是在学校坦克系的罗伯特·豪伊上尉(Captain Robert Howie)的指导下研发的,完成于1937年4月。

该车只是对全地形车辆的一种尝试。和吉普车在技术特征上没关系,但却提出了车重0.25吨和四轮驱动的概念。
尽管豪伊机枪运输车设计很有趣,但是让乘员俯卧在车体上减少正面投影面积的思路,却并不实用。于是,陆军开始考虑把现有的1.5吨、四轮驱动卡车改装成小一点、自重轻一点的车辆,或许这样能满足需求,于是,陆军于1938年采购了一辆0.5吨四轮驱动的皮卡进行测试。尽管测试结果比1.5吨卡车要令人满意,但是军官们仍然认为相较于部队需求,这种车辆体型过大、成本过高。陆军需要一种四轮驱动、车重约1000磅(约454公斤),满足陆军营级单位进行通讯、改善营属重火力机动性并为连长和排长提供机动的车辆。
1940年,美军军需部开始测试美国班塔姆公司(American Bantam Company)生产的轻型乘用车是否能满足这些要求。虽然战术和行政用车辆的研发是军需部的责任,但军械部则负责战斗车辆的研发,故此新车辆的机枪运载/侦察功能引起了军械部的注意。因此,军械部也参与了这项工作,考虑将豪伊机枪运输车移植到班塔姆公司车辆底盘上的可能性。1940年6月包括豪伊少校在内的特别委员会被组建起来,职能就是协调这些工作。车辆测试是在班塔姆公司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Butler)的工厂进行的,测试使用的是民用汽车;测试非常成功,陆军也开始为未来车辆制定更具体的性能建议,包括最大车重为1200磅(约544公斤),轴距75英寸(约190.5厘米),四轮驱动,部分军事性能包括,如:伸缩式0.30口径机枪支架,军用格栅大灯等。作战部队对这种车辆很感兴趣,要求提供足够的车辆,对一个步兵团进行实验性列装,此外还要求给步兵委员会提供6辆车,最后陆军总共获得了40辆车。骑兵部队也对车辆性能表示认可,要求额外提供20辆,而野战炮兵部队也要求供应10台车辆。

班塔姆Mark II型是按照原始合同生产的第六批车辆
上图车辆正随第一装甲师在诺克斯堡(Fort Knox)进行机动,该车装备了0.50口径重机枪。通过圆弧形车头,班塔姆Mark II型车可以很容易地与后来生产的0.25吨车辆区分开来。(未完待续)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