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的塑造技巧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回忆少年闰土的那一部分文字可谓集中塑造了少年闰土的可爱形象。其中塑造少年闰土人物形象的技巧是很值得同学们作文时学习借鉴的。为了论说的方便,现将原文援引如下:

有一日,母亲告诉我……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我们便熟识了。

(外貌描写)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感受)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下了大雪才好,我们沙地上……什么都有,鹁鸪,蓝背……” (捕 鸟)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捡贝壳)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瓜吃……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看 瓜)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是怎么一件东西……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感 受)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刺 猹)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但只道他在水果店出卖罢了。 (感 慨)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看跳鱼)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感 慨)

(每段括号内的文字系笔者所加)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在我的要求和好奇的追问下一口气向我讲述了他在乡下所经历的“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那些新鲜有趣有味的事儿。

不难看出,在塑造少年闰土形象的技巧上,鲁迅先生运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但仔细分辨却是同中有异,笔法灵活,富有变化。兹略述如下:

语言描写“雪地捕鸟”,除将捕鸟的时节,环境,地点,用具,诱饵,方法,时机,所得等交代得一清二楚之外,同时还准确运用了“扫、用、支、撒、看、缚 、拉、罩”等一系列的动词即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捕鸟的全过程描述得具体细致入微。令人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语言描写“海边捡贝壳”,先交代捡贝壳的季节,时间,地点;然后说到贝壳的颜色及贝壳的名称。就贝壳名称而言,采用的就是一种隐性摹状方式,颇有民俗意味,令人闻其名则有思其形之感。

语言描写“月夜看瓜”,先说到乡下所具有的纯朴民风,自然管看的不是“人贼”,而是偷吃糟蹋西瓜的獾猪之类的小“动物贼”了。晚上看瓜,重在听声音就能发现它们;然后捏了胡叉,轻轻走过去。具体看瓜的动作描写,令人顿时屏息静气心跳加快。

语言描写“瓜地刺猹”,由于伶俐的猹的异常行为,稳当当的刺猹却常常变得落空了,十分出人意料之外。刺猹的场景描写既惊险又刺激。

语言描写“潮汛看跳鱼儿”,先交代地点、时季,尤其是对跳鱼儿——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的想象描写,少年闰土的灵气天真略见一斑。

正是采用了富有变化的语言来描写这些有趣的事儿,才将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出来。一个活泼可爱的乡下英俊少年,一个月夜看瓜手捏胡叉勇敢刺猹的少年英雄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少年闰土对我说起他在乡下的那些有趣有味的新鲜事儿来是一件接着一件绘声绘色绘形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无拘无束津津有味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染力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充满灵气活泼又可爱。其中有一点大概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他只顾着跟他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的我讲述起他在乡下所经历的那些有趣的事儿,完全忘记了角色转换地点转换,把眼前所在的城里当成了自己的农村乡下,因而对我仍旧说出“你到我们这里来”的话语,而实际上应是“你到我们那里去”才对。足见少年闰土说得是多么投入多么尽情多么真实。由此处的对少年闰土的语言飞白描写,再联系之前的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一个英俊少年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这样一幅情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站在我的面前,不时挥舞着那双红活圆实的小手,正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讲述着他在乡下的那些有趣有味的新鲜事儿……

还有,在对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中,不时穿插我好奇的追问与由衷的感叹也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正是这些衬托描写,使得少年闰土乡下鲜活的生活经历的一番语言描述,才为我展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扩大了我的听闻,丰富了我的见识。它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令我无比的神往。闰土之所述在我的眼里都是新鲜的好奇的是我闻所未闻的。相比而言,之前我的天地我的生活竟然是多么的狭窄单调乏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