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述而第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忧惧。】
孔子说出了人截然相反的两种心理表征,君子活得简单幸福,小人内心阴暗,惶惶不可终日。君子遇事先问自己,做得不够就主动去做,事情不顺或者失败,不找理由推脱,更不会自甘堕落,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小人则不一样,他把希望和责任放在别人身上,自己既想名利双收,又想不付出,失败了就是别人的错,满脑子想着如何逃避惩罚和责任,又怎能不担心受怕,不怕东窗事发?今天看到一条新闻,一个成立才3个月的公司,以所谓电商一站式服务为幌子行骗,短短3个月诈骗四百多万,最后终于被警察一锅端。其“老板”费某还说本来计划干完这一段时间就收手,该团伙中有一个人也表示自己拿了5万的工资,本来月底辞职不干的,他们都想得太美,多行不义必自毙。同样,论语原文中有很多君子小人间的比照,更能佐证君子为何坦荡,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最近幼儿园布置的亲子共读任务是读“朱子治家格言”,细读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短篇经典经文其文字虽简单,但道理深刻,尤其随着年龄增长,见过、遇过一些事,更能明白古人所说的这些道理。其中有一段是“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述不谋而合,于此我不禁感叹,国学经典流传至今,一篇千字文章,背下来并没有记忆负担,但对生活大有裨益,时常反思琢磨,能使人不断精进。有些人批评读古文是“开倒车”、“食古不化”,我不想说服这些人,只是觉得,没有古代何谈现代,何况眼睛长在自己脸上,心也在自己皮肉里,生理结构早就教人要学会分辨取其精华,做不到思辨自然难免“长戚戚”,所做作为更是“求诸人”。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