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小英雄赖宁,雕像被“拆除”,照片从学校摘下究竟为哪般?

英雄的形象,能够给予人领导的作用,小时候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学校的墙壁上就有许多的英雄。

英勇就义的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抗日英雄赵一曼,抗日英雄杨靖宇等,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从这英雄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对于英雄这个话题的第一课‘向英雄学习’。

年幼时,学习这些英雄的精神是我们的必修课,这些英雄的精神也成为了我们树立价值观的第一步。

但是近年来,我们发现救火小英雄赖宁的故事却逐渐被移出了课本,学校墙上的照片也被摘了下来,甚至有些地方赖宁的雕塑也被移了出去。

要知道,年少时,对于这个小英雄的故事,我们每一个孩子基本上都是熟知的。

那为什么如今这个小英雄的故事却被移出课本了呢?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英雄雕像归处遭质疑

2011年,在赖宁去世的第23年,这个沉寂已久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2011年夏天,山西省太原市东仓巷的居民在一天早晨起床之后,发现伫立在这里的两米多高的赖宁雕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水泥底座,空荡荡的留在这里。

居住在这里附近的热心居民开始纷纷寻找它的下落,要知道这座赖宁的雕像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坐落在东仓巷这里,二十多年来这座赖宁的雕塑已经成为了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

而赖宁更是人人熟知的烈士英雄,一夜之间,他的雕像竟然从人们眼前消失了,这怎能不引起人们的焦急。

有些居民说:“以前的时候,只要一出门,就能够看到那座戴着红领巾的赖宁雕像,就像一座标志一样,现在突然看不到了,还真的是很不习惯。”

2011年8月10日,有居民把寻找赖宁的帖子发到了网上,吸引来了当地的媒体,随后当地媒体也纷纷加入了寻找赖宁的队伍。

在多方查找之后,他们在街道办事处得到了消息,赖宁雕像是被街道办事处移走的。

原来,街道办和雕塑所在的干休所要进行环境整治,干休所的东大门将要扩建,周围环境要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赖宁雕塑,因此他们决定把雕塑换一个地方安置。

在问及雕塑现在被放置在哪里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给出了解释:

在决定把雕塑换个地方后,工作人员就联系上了公园和学校,想把它安置在公园或者学校里面,但是都被拒绝了,一时间赖宁雕塑因无人接收而无处可安置,只能暂时被放置在偏僻的角落里。

这一事件传出后,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赖宁精神何处安置”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

最终在外界的种种舆论之下,2011年8月18日下午,赖宁雕塑被重新移回了原来的地方,第二日,雕像前面就被人们摆满了鲜花。

但是从这件事发生之后,人们发现,关于赖宁问题的风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04年时,北京、南京等地的一些学校里面,赖宁的画像就已经开始被人们从墙上给摘下来了,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最早采访赖宁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赖宁的故事是真的,并不是编出来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先去看一下赖宁的经历吧。

可以说赖宁是许多七零,八零后的榜样,他不是被人们刻意树立起来的一个典型,而是用自己的生命赢来人们尊敬的小英雄。

三好学生赖宁

1973年10月20日,赖宁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的一个干部家庭里,赖宁的家境在那个时代是很不错的。

而赖宁又是四个父辈家庭里面唯一的男孩,家里面对他的宠爱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即使是这样,赖宁也并没有养成骄纵的坏毛病。

相反,在学校里,年年赖宁都会被评选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还在学校举行的各个比赛中多次获奖。

小学毕业后,赖宁更是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中学石棉县一中。

在赖宁上小学的时候,就非常听自己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话,每年过年的时候,他会把压岁钱都交给妈妈存起来给自己买书,在学校时上课时即使是同学给自己讲话,他也不会偷偷讲话,而是在下课后再帮助同学,并告知他上课不能讲话。

他还是个非常敢做敢当的孩子,有一次他在学校不小心把一棵小树碰断了,回到家后他主动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并重新种上了一棵。

赖宁从小就给自己立下了志向,想要成为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为人民,为国家做奉献,因此他经常深山寻宝,利用空闲时间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电线实验。

上了初中之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每个人都很喜欢他,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夜之间,他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了。

赖宁救火的经历

1988年3月13日,这天放学后,赖宁像往常一样回到家里,开始做作业,正在做这时,赖宁听到外面似乎非常的乱,有各种各样的吵闹声。

于是,他来到了窗户前面看看发生了什么,他看到外面的天空有一边是红色的,这才意识到不对劲,他赶紧跑出了家门。

出去询问后,他才知道,原来因为今天下午刮起的大风,一个电线杆被刮倒了,因为电路短路,石棉县的海子山上发生了山林火灾。

赖宁赶紧向山上跑去,跑到后,赖宁发现很多人都在救火,但是火灾情况还是非常严重。

想到了山上的卫星转播站,还有油库,赖宁也赶紧往山上跑去。

此时的赖宁还只是一个不满15岁的男孩,但是,赖宁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做这些事情了,因为在这之前,他就曾经两次参加过救火活动,对这些还是很有经验的。

在往山上的途中,赖宁还碰到了他的两个同学,三个人一起结伴向山上跑了过去,但是在上山的途中三个人跑散了。

赖宁独自一人上山时,还碰到了一些救火的大人,这些大人看到赖宁一个孩子竟然跑到山上来,对他说:“小朋友,你年纪太小了,快回家去,这不是你们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

见状,赖宁回复道:“叔叔,我已经不小了,可以做这些事情了,赶紧去救火吧叔叔”,说着,一溜烟就往山上跑去了。

上山后,只要见到火,赖宁就拿着树枝上前扑火,山林着火是非常难控制的,因为山上都是树木干柴,这些都是易燃物。

眼见着火势越来越大,在坚持了四五个小时之后,赖宁再也坚持不住了,渐渐地大火烧着了他的衣服。

第二天大火终于被人们扑灭了,卫星转播站和油库也都被保住了,此时,赖宁的爸爸妈妈发现儿子不见了,开始寻找他的下落。

令人悲痛的是,最后在山上,烧焦的树木旁,人们发现了他,他依旧保持着扑火的姿势,但是却再也醒不过来了。

赖宁的事迹被爆出来之后,引起了全国人们的注意,赖宁下葬的这一天,石棉县城十分之一的人口,三千多人抬着画圈前来祭奠。

人们纷纷加入送葬队伍,送这个为保护国家财产而牺牲的小英雄最后一程,一位老人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送葬队伍。

1985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了赖宁“英雄少年”这个光荣的称号。

在全国少先队员中掀起了向赖宁学习的浪潮,四川省也将赖宁评为“革命烈士”,号召全国各民族青少年向赖宁学习。

在那个时候,赖宁成为了许许多多个人崇拜的偶像,他的事迹鼓舞了一代人的成长。

后来学校里面张贴上了赖宁的画像,赖宁的故事也被编入了教科书中,全国各地纷纷竖起了赖宁的雕塑,都在向赖宁学习,那为什么今天这些都渐渐消失了呢?

赖宁事迹引发的思考

曾经,浙江省永康县委有过一篇报告,有一名学生不小心落水了,三名少先队员都去救这个学生,但因为不会游泳,这四名学生都失去了生命。

2000年到2001年,宁波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这两年间一共有将近180名中小学生死亡,其中有许多都是为了救人。

2002年呼和浩特一个小学生,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献出了三条生命。

这些事件发生之后,纷纷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样做是否值得?有人说:“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怎么能用值不值得来思考,这是实现了他们人生的价值。”

但是,换个角度考虑,这些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孩子,他们以自己生命为代价进行的见义勇为的行为,又真的对这些孩子好吗?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而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共同保护。

1988年1月6日发布的《森林防火条例》中规定: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参加,这一规定,正是表明了我们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也表明了我们国家对于未成年保护的决心,但是这个时候,要不要引导青少年见义勇为,也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见义勇为”虽然是一个鼓励的行为,但在前面加一个未成年人就有不同的意义了,未成年人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安全,生活中的许多意外,凭借未成年人的能力是不足以完成的。

如果教科书中的向赖宁学习的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存在的话,可能还会有很多学生去做见义勇为的事情。

要知道,儿童的模仿能力可是很强的,但他们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撑他们的行动,这样就会造成无谓的伤亡。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许多学校摘下了赖宁的画像。

而在北京颁布的新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小学生指出:“遇到坏人主动打报告”,对中学生指出:“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保护自救。”

从这些可以看出,在未成年人的学习中,“见义勇为”这个词已经渐渐地远离了他们,对于他们,现在更注重的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这个理念。

在看到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后,有人这时候说:“如果未成年人不学习这些,遇带事只会退缩,推卸责任,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只顾自己利益,对国家、社会、人民利益不管不顾的人。”

还有人说:“赖宁精神不提倡,退出我们生活中之后,是不是赖宁的牺牲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回到赖宁事迹的本质上,在《关于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的决定》中,曾指出了:学习他的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

赖宁的英雄事迹我们是不可能淘汰的,敬畏英雄是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的,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在教导未成年时,我们其实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赖宁身上的优秀品质,良好行为的。

向赖宁学习并不是说让每个孩子都去变成赖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人,让孩子重新去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赖宁,学习赖宁精神,不能只是一味的去否认这些。

2009年,赖宁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证实了赖宁依然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敬畏的英雄,他依旧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而我们今天的做法,更是对赖宁精神的一种升华,赖宁精神永不过时!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