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十二万将士挺进大别山,出来时只剩七万,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刘邓大军十二万战士进入大别山,出来时却只剩下了七万人,战斗力急剧下滑,元气大伤,他们究竟遭受了多大的苦难?刘邓大军中的战士都成了泥人,他们在埋过膝盖的泥泞中艰难前行,他们甚至还将为数不多的大炮都炸掉了,战士们心疼得掉眼泪,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武器。但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远在陕北的毛委员也对他们关心有加,他们的身上究竟背负着怎样的使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艰难过程,新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方便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势如破竹,取曹县,战羊山,犹如一柄利剑砍在老蒋重点进攻的哑铃坝子上。这个时候的陕北靖边县小河村,陈赓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见到了毛委员,可看到眼前的景象是既担心又心酸。
因为陈赓发现毛委员等人每天只能吃黑豆过日子,毛委员却说陈赓是在少见多怪,黑豆虽然有缺点,但是总比饿着肚子好。他还夸赞道,自己的士兵向当地老乡学会了将黑豆和野菜、米糠等一起做成饭,还可以改善一下口味。
陈赓又表示到,毛委员在晋东南,他们都非常担心毛委员的安危,很多战士都想要过河来保护毛委员。
毛委员这次确实需要他们过河,但却不是让他们来保护自己的安危,而是南渡黄河去建立豫西根据地,与刘邓、陈粟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品字形的格局。
然后去侵略中原,到敌人那里吃饭去。参加小河村会议的除了陈赓,还有彭将军、贺龙等,是几个西北晋绥军区的负责人。会议主要讨论由战略防御转入反攻,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
毛委员原先设想调陈赓纵队来保卫中央的,但经过反复考虑,反攻只靠刘邓大军还是不够的,需要陈赓兵团一同进入中原,去建立鄂豫陕边区根据地。毛委员需要陈赓等人过河的地点,恰好就是在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地方,陈赓明白,过了黄河只有前进,绝不能后退。

行军途中的战士们
而这样一个决定,为后来刘邓在大别山站住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加上之前在豫北攻势结束后,建立的新的中央局领导机构。我党已经为主力南进做了充分的准备,而最终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选定在大别山地区。
毛委员的考虑非常深远,从地理上来看,大别山雄峙于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刘邓大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
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刘邓大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刘邓大军预期的战略目的。
而更重要的是机不可失,要抓住敌人的机动兵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之时,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才能促使全国战局发生大的变化。最后也是很现实的一点,陕北目前的状况真的已经是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于是让主力部队站出来向敌人亮剑了。

正在探讨会议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提出先在陇海路南北机动两个月,在消灭敌人七八个旅之后补充装备,这样会减轻不少南下时的压力。但毛委员随后发出了一封绝密电报,让刘邓意识到挺进大别山再也容不得半点拖延了。
刘邓收到一封来自毛委员的电报,其中写到蒋介石真要炸堤放水,现在陕北面临的处境甚为困难。
如果不能在两个月之内,陈谢及刘邓用自己的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就会导致陕北出现不能支持的局面,那么在两个月之后,胡军的主力就可能向东调动,这里的困难也会随之增加,我们过去常听一句话,全国一盘棋,而解放战争就是这样。
任何一个局部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毛委员在电报里告诉刘邓,如果你们这边考虑南下的困难,再过两个月陕北可能已经不能支持,到时候胡宗南主力东调,你们在想南下就为时已晚了。

行军的战士们
这封电报对刘邓震动极大,他们当初准备反攻时,并没有想过这个反攻究竟要深入到什么程度,而甚为困难这个词说明陕北的学习情况可能还要严重得多。
他们收到电报后,立刻复电中央,半个月后开始行动,决心以无后方作战,跃到敌人后方去。而实际上,他们只花了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
当时鲁西南地区连降暴雨,在黄河归故后的第一次洪峰到来时,有可能出现决口的灾难。因此,刘伯承不仅让警卫员每天都给他报告天气状况,还让他把砖头放在院子里测量水位。
刘伯承手上拿着蒋介石部的报纸,还有陈布雷关于黄河归故的文章。刘邓的参谋们天天忧心如焚,一边担心洪水无情,一边要防备蒋介石部挖掘黄河大堤,制造第二个花园口惨案,
野战军几十万大军都可能要全军覆没,幸好河堤只是漏水,在刘邓大军连夜抢修下,没有决口,而蒋介石的军队又从几个方向围上来,企图与刘邓大军决战。定陶、曹县、临濮集、巨野方向都有敌情。
刘伯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蒋介石部的战术,想要灭掉他们一部容易,但他们后面的部队仍旧源源不断,到时候我们既灭不了,也脱不了身。刘邓决定南下前不再打仗,马上就走,以四个纵队分三路开进。

给战士们的讲话
三纵为东路,沿成武等地行军;一纵为西路,沿曹县等地进发;野战军直属队和二纵、六纵为中路,沿虞城等地经过息县渡过淮河,直接向着大别山腹地行军;十一纵到黄河渡口佯动,造成刘邓大军北返的假象。
为保证长途行军的隐蔽性,进军大别山的计划只有少数纵队指挥官知道,部队不断变换番号,所有电台保持静默。在鲁西南的二十多部蒋介石部电台的监听下,刘邓十几万大军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一样。
从8月7日出发到16日,中路纵队休整后,开始向黄泛区开进。1938年6月,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南下,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
黄河水过后,泛滥成灾,造成了三十万百姓失去了生命的惨案,并形成了方圆几百里的黄泛区。黄河归故后,黄泛区水位逐渐降低,但鹿邑以南至项城之间,因地势低洼,仍有数十米宽的黄泛区。
这里村庄不见人烟,有的房屋只露出房顶,这是一片凄惨的景象。中路纵队经过这里,人员和特纵队咬咬牙,还能艰难跋涉,但炮兵就一筹莫展了。
缴获的野战炮用三匹牲口拉,美式榴弹炮按照标准更是用十轮大卡车牵引,可在这里汽车开启十步就会熄火。刘邓看到这个景象,唯有彻底轻装。可这些炮都是战士们用生命换回来的,怎么舍得就这样丢弃呢?
有士兵喊道,谁要炸炮我就和他拼了,这门炮是我们连用三条人命,才从敌人的手里抢过来的,攻打羊山的时候,这门炮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就这样将它炸掉,以后的仗还怎么打呢?
可是现在应该以大局为重,一切会影响到行军速度的东西都要扔掉,只要可以走出大别山,就算是胜利了。最终这门炮还是被炸毁了。

行军途中的战士们
刘邓大军过了黄泛区,渡过沙河之后,蒋介石才意识到刘邓这次行动不是向南溃退,而是有计划地向大别山进军。于是就调了两个整编师向前堵截,三个兵团在后追赶。
而此时刘邓面前还有好几条河流阻挡,蒋介石让人用他的名义给徐州方面发布命令,让其将五十八师派出,从洛河向东插到汝河以南等待刘邓大军,一定要在汝河堵住刘邓大军,决不能让他们南逃进入大别山区。
为了突破汝河,刘邓命令部队再次轻装。可当六纵和刘邓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发现南岸已被吴绍周的整八十五师两个旅抢在了前面。
汝河的河面宽六十米,有着十分陡峭的河堤,水深丈余,没有办法徒步渡过,还需要在河上加一座浮桥。后面追赶的张淦、罗广文兵团先头部队三个师已到达新蔡县城附近。

战士们的转移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中原局机关、野战军指挥部只有一个纵队的兵力,形势真是千钧一发,万分险恶,敌人正以十几个师的兵力从背后向刘邓大军压过来,有三个整编师,距离刘邓大军只有五十公里。
预计明天上午八点就会赶来,敌军企图在洪河和汝河之间与刘邓大军进行决战。刘邓大军的战略部署是先插入敌人中间,强行将一个通道给打开。
十六旅跟随着进入,从南岸大小雷岗和桥头堡切入抗击敌人,掩护部队过河,总部机关烧毁所有机要文件。形势险恶,如果部队被打散了,刘邓大军就统一到淮河边上的彭店集合。
为了掩护部队渡河,十六旅的四十七、四十八团坚守渡口阵地,顶着敌军的三面围攻,接手了整整一个白天。八十五师发动了几次进攻,均被刘邓大军打退。
敌军士兵丧失斗志,趴在地上任凭军官催命,也不肯爬起来作战。到了十六时,野战军直属队和后续部队全部渡过了汝河,八十五师也向后撤退,避免夜战。

在打伏击的战士们
十六旅两个团安全撤出阵地。为了减少刘邓的后顾之忧,华野在外线作战的部队曾计划牵制敌军,但陈唐兵团却没有按照原计划出击。
军委立刻对华野外线作战的现状给陈粟发去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一开始就指出了陈粟等人在惠民待的时间太久了,并且还告诉他们,刘邓有不能进入大别山之势。
重点是要他们明确,他们要全力配合刘邓。经历过很多场战争了,从来都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压力。
在外线,五个纵队已经在鲁西南转战了两个月,战士们都很疲惫,战斗力被大大地削弱,部队现在的思想也比较混乱。
下定决心后,陈毅和粟裕率部渡过黄河,与华野外线部队组成华野西线兵团,并立刻抓住战机,全歼了收缩于菏巨公路沙土集镇的整编第五十七师九千余人,这是华野外线出击的第一个大胜仗,
在围歼整编第五十七师的过程中,还迫使敌军从大别山区和山东其他战场抽调四个整编师前来支援,有效地策应了刘邓挺进大别山。而刘邓大军在渡过最后的大河淮河时,如有神助,刘伯承亲自去前线侦察时,发现淮河水位并不深,于是全局决定徒涉过淮河。

正在埋伏敌人
而当刘邓大军护卫部队全部渡河后,罗广文、张淦两部正追赶到淮河北岸,这个时候的淮河突然开始涨水,没有办法将桥架起来,敌军在附近也找不到船过河,只能看着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这样的巧合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经过二十个昼夜的艰苦行军,刘邓大军终于胜利到达大别山,完成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的第一个壮举。
但是,真正的艰难岁月才刚刚开始。部队刚到大别山时,队伍里有不少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如今重新回到鄂豫皖苏区,就像回家一样。
许多北方的战士,看到这里的青山、稻田和水牛也觉得很新鲜,但马上就感到了不适应。北方人说,到了南方吃不惯大米,有些战士吃了就拉肚子。9月,战士们还穿着单衣。
这里村庄分散,人口稀少,没有地方住,只能露宿,加上蚊子咬,不少战士身上长了疮,发疟疾的也很多,负伤的战士要人抬着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后方医院。总之,一切内线作战遇到的困难全都出现了。
而更令部队无法接受的是群众的躲躲闪闪,可这也不能怪大别山的人民,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党的军队已经是四进四出大北山了。
红军每离开一次,蒋介石就会对那些帮助过红军的百姓进行残酷的折磨。为了抹掉人们的记忆,蒋介石甚至连苏州的地名也改了。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后,本来以为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没想到群众都藏了起来,吃住都成了问题。
他们都不了解是什么原因,晚上的时候,一个老大爷送来了干柴和锅,他们去感谢老人家的时候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战士们打了胜仗
当时大别山的群众实在太苦了,年纪大的对红军有感情的,内心挣扎就像手上这团乱麻,想要帮助刘邓大军,可那些亲人惨死的痛苦回忆,让他们难以释怀。
而年轻人都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也对现在的刘邓大军不了解。刘邓清楚,那么多次战争的失败,基本原因都是脱离群众。
为了克服目前的困难,他们在经扶境内的小江湾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会,强调干部要深入下层,以诚恳的态度和群众谈话,支部工作应该加强,无论住在哪里,都要争取群众回来。
检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好了群众工作,则龙在水中,虎在山中,一定能完成历史任务,张继春则重申严格纪律。
警卫团三连副连长张桂良拿了镇东头一家店里的布和粉条,没有付钱,现在镇上都在传这件事。
店主那天去了山上,就有人看到了张副连长撬开了锁,进去拿了一匹布和一捆粉条出来,张副连长承认自己没有付钱。
上级已经三令五申,还要明知故犯,问题竟发生在底下的警卫团。那就按规定执行,张桂良只有个请求,等战争胜利以后,请组织通知他的家人,就说他是在战场上牺牲的。
上级虽然也很痛心,但是不能让纪律成为一张空纸,如果身边的人不能收到约束,那么,对其他的营长、团长、旅长,包括自己又如何约束呢?
百姓又怎么能相信这支军队就是当年的红军呢?要获得群众的支持,除了严格执行党和军队的纪律外,还急需打几个胜仗。
但是,蒋介石派出了中央军以及桂系和滇军,兵分几路围困扫荡大别山,企图趁着刘邓大军立足未稳,就将他们全部消灭掉。
刘邓大军决定先避开桂系和中央军,对进军到商城以北的鲁道源的整五十八师下手。这场战争,二纵主攻,一纵负责打援。
可刘邓大军习惯了平原作战,没有深入学习山地战术,整五十八师收缩在观音山、黄山头的制高点,固守待援,一纵也没有顶住增援而来的四十八师,刘邓见战机已失,下令撤退。
不久以后,刘邓又集结了三个纵队的主力在光山境内的斛山铺围歼吴绍周的八十五军。

完成转移胜利
部队连雨天也顾不得就出发了,原本是想直接把敌人都歼灭,可是没想到西北方向的部队在约定好的时间没有过来,让八十五军突围逃回了潢川县城,几场战争都没能胜利。
刘邓非常生气,决定在光山白雀园西北的王大湾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不握手的安卵子会议。
会议上对一些士兵的行为进行了批评。现在最可怕的敌人不是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也不是蒋介石部,而是自己,是队伍里严重存在的右倾畏难的情绪。
这种情绪士兵有,干部也有。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是毛委员、中央军委交给我们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去克服一切困难,消灭敌人。
刘邓大军编了一首很不错的歌,大别山好比一把剑,直插到蒋介石的心里面。现在部队都没有人唱,刘邓就要从在座的同志开始带头把这首歌唱起来,唱遍大别山。
一直唱到把蒋介石彻底打败。在过去的认知里,觉得挺近大别山损失最大的一定是在路上。
但历史上刘邓大军在淮河以北减员并不大,可过了淮河,因为水土不服、缺少给养等原因,全军病号普遍占了三分之一,加上平原部队怕山怕水,导致两次歼敌良机都没有把握住,而接下去他们更要承担起吸引敌人火力的艰巨任务。
蒋介石下令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指挥,而白崇禧因为大别山威胁武汉,所以他格外卖力,调集了优势的机动兵力共三十万大军,在空军、海军的配合下,企图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一场惨烈的战争过后,双方损失惨重。
在部队成功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一共有一半的战士都牺牲了,不仅人员的死伤严重,还有许多重武器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本期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我将持续为您更新,下期再见!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