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逝去常言:“含笑九泉”,其中“九泉”为何?又在哪里呢?

人们常说“含笑九泉”,代表着人生未留遗憾,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而“含笑九泉”也是汉语成语,出自清朝著名诗人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但人死后的去处,为何被称为“九泉”,又在哪里呢?

在远古时代,对于死亡,先民一直在探索,充满畏惧,又想揭开神秘的面纱。在那个认知萌芽的时代,会将一切神秘归咎于神明,从而诞生了神、人、鬼,神在九天之上,人居住人间,至于鬼,自然存在于地下。

“九泉”,自然是在地下,人死后的去处,又被称为“黄泉”。古人土葬,需要挖深坑将尸体掩埋,有时会挖到地下水,混合着黄泥,呈现出黄色,就有了黄色的泉水,与埋葬死人相联系,久而久之,“黄泉”也就成了死后世界的代名词。

华夏古代,数字从一到九,“九”可谓极数,代表着极限之意。古代皇帝称之为“九五之尊”,拥有巅峰权力。古医书《素问》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泉”意味着人死后的世界,在深不见底的地下。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老子创“道”,更是其中的翘楚,后人依据道家思想,建立道教,深入人心。道教之中描述阴司为人死后的归处,又被称为阴曹地府。但黄泉的概念,要远早于地府,甚至在地府体系完善后,还保留了鬼门关前黄泉路的设定。

远古大水,大禹治之,从而划分九州。而古人认为,既有九州,九州应各有一泉,即为“九泉”。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历史推进,宗教信仰不断发展,道教也随之变革,对于地府的描述,更为清晰。在道藏典籍《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详细说明了九泉,为酆泉、衙泉、黄泉、寒泉、阴泉、幽泉、下泉、苦泉、溟泉。

九泉不同,各司其职。酆泉主摄天魔;衙泉主摄不职典祠;黄泉主摄山魈精魅;寒泉主摄江湖水怪;阴泉主摄血食邪神;幽泉主摄山林毒恶;下泉主摄古伏尸;苦泉主摄师巫逆鬼;溟泉主摄刑亡横死。

总之,“九泉”之说,来源于“黄泉”,代表了人死后的归处,处在极深的地下。随着华夏本土道教的发展,地府概念形成,“九泉”的概念也越发的清晰。这是一片人们畅想的神秘之地,存在于信仰和宗教之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