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走亲访友了?

“你这孩子,怎么不叫人?”
“不记得我啦?我可是看着你长大的!”
“快敬在座的长辈们一杯!”
又要过年了,想到上面的场景,许多人已经开始感到“窒息”。近两年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原地过年,一边思乡心切,另一边想到不用走亲访友,也不用应付家里来客,又在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气。


最怕长辈突然的关心

- 01 -
@高阶非线性学渣:各路亲戚齐聚一堂,“谁谁家孩子可优秀了”、“谁谁小孩都有了你咋还没谈个对象”、“你现在这工作不咋样呢还不如回县城”。有些时候过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阖家欢乐,其乐融融。无非是一些本就不太“成功”的亲戚朋友对照他“成功学”标准对后辈点评一番,以此获取满足。对于被点评对象的我们还需要笑脸相迎,不为了升官发财和谈好业务,只为了给长辈“面子”,显然大家对此不太热衷。
- 02 -
@yuzu君:学生时期:在哪上学?考得咋样?分数多少?
出了社会:在哪工作?工资多少?什么时候结婚?
我的人生关你啥事啦!
- 03 -
@海的旋律:有时候是不喜欢略陌生的寒暄,有时候是亲戚各种问题会显示出你能力的高低,会形成无形的对比。这个对比结果,会成为他们的谈资,给自己父母形成心理压力,自己也有无形压力。久而久之,就会排斥这种走亲戚。
- 04 -
@mnbvcxz` :上学时,家里来人,家长会对我颐指气使,让我端茶倒水献殷勤,也不会说声谢谢。跟别人聊天也不知道尊重我,大聊我的私事糗事,拿自己的习惯与思维对我指指点点,道理一大堆。
毕业后开始对比子女工作,开始催婚,对我进行个人评价。每次来都搞得我很没面子,我甚至不认识那些个人,还不能发火……
- 05 -
@Allenlu:很可笑的是,自从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工资没我高之后,就再也没问过工作相关的话题,反倒是问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说了他们也记不住,年年问……


爸妈的亲友,不是我的亲友

- 06 -
@ONE:不愿走亲访友是个伪命题,我们只是不愿走某些亲访某些友。
- 07 -
@轻舟溯流:因为所谓的“亲”和“友”,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亲什么友,还要装作一副热情又高兴的模样。打工人一年到头已经够累的了,过年就7天假,硬扯笑和尬寒暄能耗尽所有的力气。
- 08 -
@OOOrange:我们说的不喜欢走亲访友,其实是不想跟其实没那么熟的人强颜欢笑,太累了!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来客人,爸妈表面上很高兴,但等人家一走,转过头就开始吐槽嫌弃,何必呢?真正的朋友想啥时候聚一聚都行,那些不必要的人情就算了吧,各自安好挺好的。
- 09 -
@澎湃网友nYnuum :真正熟悉的人,经常见,不熟悉的人一年就见一次,然后无话可说,这样的关系,我不觉得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会帮一把,那么何必浪费时间成本?
- 10 -
@王小呆的调调:其实不是不喜欢走亲访友,只是不喜欢去部分亲戚面前,接受他们的点评,对工作对生活都要说一些自己不了解但是装作很懂的事情。如果有的亲戚见面,跟我聊天很舒服,没有排斥,我也很愿意多走动。

“冷”关系,“热”思考

- 11 -
@Dean谟丞:走亲访友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与经验的交流,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昨天,往往通过走亲访友来学习老一辈人的经验教训,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将人们获取群体经验的方式大大改变,手指一点可能就能获得很多有用消息,因此现在再去听老一辈人传授经验反而觉得老生常谈。
走亲访友在现代社会更多的转变为一种情感上的诉求。人往往会与自己相像的人相处,大城市陌生社会的形成往往使人们交浅而无法言深,比较难找到志同道合伙伴,老家的长辈朋友,因为长期不在同一个生活空间,生活没有交集。最终,年轻人就“变得”不喜欢走亲访友了。其实可能不是“冷漠”和“独立”,而是一种“孤独”。
- 12 -
@F: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走亲戚不是浪费时间,本质上是节省交易成本。南方的家族企业、宗族关系明显要高过北方,也是因为南方的个体私营经济更加活跃的关系,整个家族经济勾连更加密切。
亲戚在普通交情之上更有一层宗族道德约束着彼此行为,使达成交易更加快捷;一年只见一次面仍可以登堂入室吃家宴,这难道不是预埋了巨大的信任资源吗?而信任是极其珍贵的社会成本,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想得太肤浅。
- 13 -
@不务正业的程序猿:过年走亲访友的目的是重聚,是维系感情。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相信大家不会对此感到厌倦和疲惫。让我们反感的是长辈的“找女朋友了吗,女朋友啥时候带回家,工资多少呀,涨工资了吗,什么时候打算买房买车,在哪买”……一系列灵魂拷问让人应接不暇。
我也反感无意义的交际,交际毫无疑问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相比把时间耗费在这里,我更愿意把时间用在自己在意的人事物上。但是现在开始慢慢体会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做,而不是想不想做。既然无法避免,不如主动出击,和长辈的交谈,不妨也问问对方孩子学习如何等等,有时候和长辈聊天能收获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东西。当然,有些聚会你真觉得没啥意义,该鸽就鸽了,取决于我们如何取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生活会轻松很多。
- 14 -
@老唠王:中国文化是农耕时代成长成熟起来的,曾经我们的姓氏与血缘是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基础,个体生存的空间相当之小,只能借助亲友关系来获取生存机会,比如刘姥姥遇难了会向贾府求助。同样,同一个祠堂出来的有出息的子孙天然就有救助同姓同宗弱小孤寡的义务。为保持社会稳定,封建统治阶层还会赋予相互监督的义务,犯重罪会有株连九族的下场。到现代,祠堂一度式微,但亲友圈仍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非正式组织。20世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熟人社会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亲友就是一种资源。特别北方农村,遇到打架纷争时,同姓同宗的还是会抱团。

1948年初版《乡土中国》
21世纪,中国开始打破千年的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时代,大规模进行城市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群开始,大规模离开故土,到陌生的城市或拆迁的新地安家求生存。以土地为中心的熟人圈一下子打散了。八十年代因为计划生育,家庭一下子从以老人为中心变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小家庭模式,八十年代城市出生的孩子可能理不清老家的辈分和复杂的关系。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大学扩招,互联网兴起,很多人可以借助学习新知识完成几代人做不到的财富积累。亲友圈价值在他们成长占比中越来越小;而以长辈为中心的亲友圈交流还停留在“考多少分”“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的低层次问话,让年轻一代人自然不喜走新访友。
其实看华灯初上后酒店消费场所的华彩流光,年节中旅游景区的人山人海中还是能够看到,年轻一代只是不喜欢传统提着烟酒迎来送往的走亲访友模式,在内心对亲情对友谊的需求从未减少。
- 15 -
@杨乐多爸爸:社会生活、工作的节奏都和以前不同了,年轻人在新的氛围里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交往方式,彼此并没有过去年代那么在意走访了吧。你说是冷漠也对,方式上确实冷漠了;但这不也是彼此都能接受的“独立”的新方式吗?
永远不要试图简单地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年轻人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变化。我们无法在现实中真正的、全面的、客观的评论现实。或许抱着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欣赏的态度,才能真正感知生活的爱与美好吧!祝福社会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关于走亲访友,你还有哪些看法?
欢迎点击到问吧分享,或留言一起讨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