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看了?

01 “在春节晚会上让全国人民这么乐,合适吗?”


1984年春晚筹备期,导演黄一鹤听说有两个叫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年轻人,鼓捣出一出名为《吃面条》的节目,四处演出很受欢迎,便派相声演员姜昆去找他们,看看能否安排到春晚舞台上。


姜昆找到两人,安排他们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食堂试演。


演出进行了40分钟,观众席上所有人都笑的前仰后合,食堂大师傅笑的纽扣都崩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当时也在观众席,看到一半就笑的滚到地面。


节目演完,意犹未尽的观众非要两人再演个什么,陈佩斯与朱时茂没有更多准备,只好各自又唱了首歌这才算完。


这是电视史上全新的表演方式,谁都不知道该分到哪一类,筹备组的人问:“人家有相声、杂技、魔术,你们这个该叫什么啊?”


两人想了想答,那就叫“小品”吧。一种新的喜剧形式就此横空出世。


不过尽管节目喜剧效果惊人,对于是否适合登上春晚舞台却引来了质疑: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让全国人民这么乐,合适吗?

这样的质疑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能把大家逗乐不正好吗,大过年的,人们不就图一乐吗?但实际上,在经历了数十年压抑紧张的社会氛围后,放声大笑在当时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就这样,陈佩斯与朱时茂两人被春晚剧组吊着几个月,直到年三十那天,新闻联播都播完了,上面还是没有决定要不要两人上。最后,导演黄一鹤一咬牙,拍板决定:


你们上吧,出了事我担着!


那是人们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所有观众都被两人逗的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第二天早上,满大街的人都在讨论“吃面条”的情节。陈佩斯早起蹲公共厕所,只听隔壁两人讨论起他的小品,“你就听着隔壁那声,两个人就聊,你一碗我一碗的在那儿笑,都忘了干嘛来了。”


当时的陈佩斯并没有意识到,老百姓毫无顾忌地大笑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几十年没有出现过。


02 “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什么?”


如果说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有什么“初心”的话,那应该是“快乐”两个字。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是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批学生,曾在《白毛女》中演黄世仁,把这个坏蛋角色演得惟妙惟肖,让观众看了恨得牙痒痒。


70年代,陈强到海南拍摄,回来告诉陈佩斯:老百姓生活太苦了,粮食上交后不够吃,要吃番薯丝充饥。他觉得欠老百姓的,要做喜剧让大家多笑一笑。


这番话多年后仍被陈佩斯念念不忘。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80年代以前的社会整体氛围压抑,严肃的、政治正确的东西才可能出现在大众眼前,大众娱乐文化稍有不慎,便可能像邓丽君一样被批为“靡靡之音”。


因此才会出现“在春晚上把观众逗的大笑是不是合适”这样的质疑。


《吃面条》让一个曾长时间过度紧张的社会,终于学会了发笑。


大获成功后,陈佩斯与朱时茂创作了续集《拍电影》,将之搬上1985年的春晚舞台,“风湿性关节胃”成为新的流行词。


1986年的《羊肉串》,朱时茂跑到工商市场观察管理人员,而陈佩斯蹲在路边观察小贩如何烤羊肉串。春晚过后,满大街的小孩模仿陈佩斯的新疆腔调:“羊肉串,羊肉串,新疆的羊肉串嘞!”


更广为人知的是《主角与配角》,小品开始朱时茂斜挎手枪,不料刚两分钟枪带断了,朱时茂一直拿在手里,一边对台词一边尝试系上带子。


后来两人主角配角交换时,因带子变短,斜挎手枪的陈佩斯显得极为滑稽,反而取得了令人捧腹的笑果。



陈佩斯在这个小品中贡献了无数金句,直到现在仍被今天的年轻人所津津乐道:“队长,别开枪是我”、“是你把鬼子引到这来的?”,以及那句——


“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什么?”


这句话本是台词戏语,不料日后却一语成谶。


从1984年到1998年,陈佩斯在春节晚会这个舞台上演出了15年的小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小品王”。当他和朱时茂出现在电视屏幕里的时候,除夕夜的那十几分钟是听不到鞭炮声的。


两人的小品不用方言,不拿残疾人开玩笑,笑料多靠人物矛盾,幽默高级且干净,以至数十年后,人们仍念念不忘。


那是小品的开端,但不幸也是小品的巅峰。


03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1987年,姜昆带队到铁岭演出。他竭尽全力、声情并茂地位观众奉献了自己的拿手段子,却不料台下笑声寥寥。姜昆心里直纳闷儿,我能把全国人民逗笑,咋就不能把你们逗笑?散场他拦住一位观众,结果东北老乡告诉他:


“你们这些节目有啥可乐的,跟俺们乡的老赵一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姜昆赶紧抱着学习的态度买了票,去看老赵演出。看到一半,笑得前仰后合。回北京后,他对央视的人说:“这是个人才,一定要把他安排进来。”


这个“老赵”,就是赵本山。


上世纪80年代末,赵本山(中)和姜昆(右)、唐杰忠合影


本山出身贫寒,好在后来学了曲艺,天分奇高的他很快声名远播,成为火遍东北的喜剧明星,距离登上春晚只差一步之遥。


但老赵的上春晚之路并不顺利,在他的时代到来之前,90年代的小品舞台,光环属于赵丽蓉老师。


舞台上的赵丽蓉,会武术,会书法,会rap,会唱戏。她那唐山口音的台词,至今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她将传统与流行融合解构的能力,令今天的小品黯然失色。


小品《打工奇遇》,单纯善良的农村老太太遇到黑心奸诈的酒楼老板,她手持一块旧抹布插科打诨,从报菜名唱到“走四方”,贡献了无数经久不衰令人捧腹的台词: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


“什么群英荟萃,奏是萝卜开会。”


“连啥意思都不懂,你真是棒槌!”


从90年代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横贯时代的“小品王”,陈佩斯之后有赵丽蓉,赵丽蓉之后有赵本山。在小品界,这是三个绕不过去的的名字。


早期的赵本山曾一度是“俗”的代表,他的小品一度被一些专家评为“不合时宜,难登大雅之堂”。而赵本山对此给出的答案是,连续15次的春晚小品冠军,用实际行动阐释了自己那句台词: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过去的春晚,这三位小品王者之外,还有黄宏、冯巩、蔡明、郭达、潘长江……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如今回看起来,那真是春晚小品群英荟萃的黄金年代。


近几年,春晚小品越来越不好笑,曾经我觉得是因为喜剧看多了,笑点提高了,所以要求高了。但今天再看陈佩斯、赵丽蓉的小品,依旧看一次笑一次。


我才知道,原来不是观众的嘴刁了,而是菜确实越做越难吃了。


04 “为什么现在笑的艺术不笑了?”


1984年春晚结束后, 平时极少喝酒的央视老台长洪民生,那夜也到处敬酒,喝了一瓶半茅台。退休后他说,自己最喜欢1984年春晚:


因为最真诚,只是纯粹让老百姓高兴。


当年小品《吃面条》登上春晚舞台,导演黄一鹤曾再三犹豫忐忑不安,只因这个节目纯为逗乐观众,没有丝毫“教育意义”,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但正是这种纯粹的快乐,使小品成为最被期待的节目形式,成为许多人除夕蹲守的理由。


然而时间走到今天,小品渐渐成为被吐槽最多的节目。优质剧本的缺乏、网络段子的堆砌、用力过猛的表演、以及——刻意拔高的煽情,让小品变得越来越乏味。


知乎上一位网友化用赵本山的台词,不无尖刻地评论如今的小品:


演员双脚离地了,表演也不接地气了;

强行拉格调咋也上不去了;

让人无语的煽情重新占领高地了。


以前的小品只想让观众快乐,现在的小品老想着教育你一顿,十几分钟的节目,要反映新时代,要弘扬正能量,要拔高升华主题,“一个厨子不看菜谱,改看兵法了”。


B站上,20多年前的春晚小品依然获得数百万的观看量,每年春晚过后,都有年轻人前来“考古”,瞻仰大神,吐槽当下。在陈佩斯《主角与配角》下面,有一条评论这样写:


“现在的小品,都丢了魂儿了。”


这个魂儿,就是小品的初心。2009年,赵本山在《杨澜访谈录》中说的明白:


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是快乐。快乐就是主题,没有别的。


1998年,陈佩斯退出春晚舞台,从此告别小品,一心搞话剧;


世纪之交,赵丽蓉在春晚舞台表演最后一个小品《老将出马》,不久因癌症离世;


2013年春晚后,赵本山黯然离开,然后每到年底都听到本山回归的传闻,但又都无疾而终。


漫天风雪过后,不见故人归来。


张艺谋私下曾说,现在的时代不是一个深刻的时代。但现在看来,它不光不是深刻的时代,甚至也不是有趣的时代。


春晚小品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全文完>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九点故事,分享些历史,欢迎关注。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