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老汉一人修六里山路,强国精神震撼汝阳人

听说马强国一个人在须弥山开了一条路,颇感震憾。

壬寅年正月初一下午, 我和几位好友,从小白后村出发,骑着摩托,沿着通往仁沟的山路向须弥山进发。当走到魏家老宅时,路到尽头了。我们只能放下摩托,手脚并用,在陡峭的林间小道上攀爬。

当走到罗圈崖时,上面传来了锤击石的声音,莫非大年初一还在修路?又上了一个小坡,果然是马强国,他正轮着大锤,用力的砸向石头。

“过年了,也不歇两天”,“今下午才开始,前几天下雪,已歇了半个月,今天暖和啦,就开始干,趁着好日子,也开个好头,图个吉利”。马强国,中年人,中等身材,纯朴善良。再看这条路,也真够结实了,路下用石头垒成,路上一镢头一镢头的刨土垫成,有2米多宽,坡度平缓,蜿蜒着通向须弥山。

须弥山海拔一千多米,是小白的一个生产队,以前有十几户人家,因交通不便,大都搬到了山下,马强国一家迁到了小白新村。既然都下山了,为啥又千辛万苦得回来修路呢?

“一言难尽啊”,马强国喝了口水,擦了把脸上的汗说。“修这条路,我已有几十年的想法了,直到去年,才下定决心,开始动工”,“这段路是土,还好修点,门前那段尽是硬石,真难啊”“我计划六里,已修了四里多了,快了”。问苦不苦,累不累,他直摇头,但说起两腿黄泥,一手血泡,却语声哽咽。

一个人修一条路,这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他面对的没声鲜花掌声,而是冷嘲热讽,就这样,一个人默默无闻的,在风霜雪雨里,在崇山竣岭上,在沙砾顽石间,用自已的一双手,用镐、锤、锨、镢头等原始工具,日复一天,重复着繁重的劳动。二年来,马强国用坏了十几把镢头,十几把锨,两辆架子车,但没有退缩。修路难,但路是长久的,试想,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当人们走在这条路上时,当知道这条路的来历后,又会有何感想呢。

 不知不觉,四点多了,马强国边收拾工具边说“过年了,今天早下工”。我们也跟着他,想体会一番这条路。大约走了200米,路下绝崖上的一个冰雕吸引了我,马强国说,这个地方叫龙潭,大概有一人多深,夏天,水量充沛,龙潭水满了,便溢流到下边十几丈的悬崖上,水花四射,十分状观,冬天呢,便结满了冰,形态各异,很好看。又走了几百米,新路的下方几十米处,有段石崖,很高。马强国说,以前的老路只从石崖上过。说起石崖,一桩往事涌上心头。那是19XX年的一个冬天夜里,天上大雪纷飞,地上积雪一膝厚,马强国的小妹突然病了,很危急,便去叫医生,小白卫生室医生郭永俊二话没说,背上药箱,冒着大雪,便上山出诊。人得救了,然而,郭大夫在回家的途中失踪了,村民们寻找了几天,最后在这段石崖下找到了,可已长眠了。每当提起这事,马强国便显愧疚,他说,老路窄,到处都有危险,如果早修这条路就没这事了。

  又走了一段,山坡上的几间瓦房映入眼帘,马强国说,这就是他家。上房三间,厦屋两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到处都是蜂箱,大概几十窝。马强国说,父母都八十多了,父亲眼睛又不好,我也出不了远门,趁着山上野花多,我便养了几十窝蜂,挣点零花钱,对了,我家的蜂蜜是纯野生的,不掺假的,谁需要联系啊。

房子的后面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刀切似的,马强国说,那是竹竿垛,顺着这岭往上爬,没多远就到了。哎呦,不知不觉间,遥远的竹竿垛已近在眼前了。竹竿垛一脚踏汝嵩两县,海拔1400多米,是附近最高的山,可远观陆浑,龙门,山顶上原来有一个三条腿的铁架子,爬上铁架子,山风呼啸,云雾瓢飘,如醉如仙,有一种山高我大,舍我其谁的豪情,是爬山爱好者经常光临的地方。

竹竿垛的对面是须弥山,据说以前有梧木桥连接两山,现在没了,须弥山顶以前有坐祖师庙,规模宏大,建于明,兴于明清,毁于民国末期,现在呢,虽说到处残砖断梁,但仍有香客每逢初一、十五上山烧香,前几年,临村太坪人又用残砖建了一间小庙,大小总算有了,祖师爷终于有了藏身处。

“天不早了,该返回了”,一声提醒,打断了我的思绪,行走在强国新修的路上,我不由的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抱着大无畏的精神,一心一意修路,最后感动了神仙,搬走了门前的两座大山。而强国的路还没修成,还没与仁沟的路接通,且越往下越难修,不知他的精神能感动神仙吗。


- 本文由掌上汝阳V编辑整理 -

- 部分信息来源:雷自立 -

- 责编 掌妹 -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