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疫情的画风为什么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新年刚过,前几次都没被疫情波及到的苏州,这次也中招了,结果和其他地方抗疫的画风不太一样的是,苏州抗疫的热搜居然是隔离的豪华酒店,以及略超规格的物资供应,画风逐渐炫富。
一大波网友的评论更是笑死个人,比如:
对于其他地方的捐赠,更是有网友爆笑回复:“苏州:感谢各位送的三瓜俩枣”
“问:为什么还不给苏州捐款,捐物?答:请不要往我的金盆里丢铜板,谢谢!”
虽然有调侃的意思,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苏州或者说江苏尤其是苏南各地的富庶,但我突然想到在十多年前,我的印象中浙江的富庶更有名一些,只是这些年苏州的GDP以及各项数据都说明了其发展更均衡,隐隐远远超过周边一些省份的趋势,而且这样的富庶不是其他省份那样强省会带来的效应,而是比较均衡的发展。
那么江苏到底有多发达?
苏州不管是文化还是历史,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是因为江苏经济繁华,也许是因为人杰地灵,也许是因为风景优美,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江苏一直都是被拿来比较的对象,广东拉着江苏比GDP总量,江西拉着江苏比农村,而河北衡水中学也跳出来点名江苏比教育,一次次将江苏送上了热搜。那么江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省份?
这么说吧,网上经常被大家同情的“苏北”,其实一点都不穷。
除了苏南,几乎也没人能说苏北穷;而且苏北和苏南的关系,也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水火不容。
最近几年,苏北这个区域在网上并不好过,苏北两个字常常成为各类网文,漫画调侃的对象。
人们常常将苏北和苏南放在一起对比,以此衬托出苏北“落后”、“穷”、“不发达”的形象。
但其实,事实并不是如此。苏北并不如网上传闻的那样穷。
为了让苏北穷不穷的讨论更有意义,我们把这些年努力划归自己为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去除,仅仅讨论狭义上的苏北五市:盐城、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
首先要破除的偏见是,即使在江苏省内,苏北也不等于贫穷。
依据江苏省2018年统计年鉴,在城市GDP排名,苏北的徐州和盐城却已经超越了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和地处苏南的镇江。
放眼全国,苏北和穷更是搭不上边。
在2018年全国城市GDP排名中,苏北五市全部位于全国百强。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第33名的徐州已经超越了被公认有钱的温州,第36名的盐城超越了云南省会昆明、江西省会南昌。
省内排名倒数第三的淮安几乎能以一城抵一省,几乎赶上宁夏GDP,连云港、宿迁也超过了乌鲁木齐,兰州等中西部省会。
当然,GDP不能说明全部,苏北人民有多少钱可以花,也许更有说服力。
2018年,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苏北五市只有盐城没拖后腿,其他四市都在全国线下徘徊。
但置入全国坐标系里,广西省会南宁,河北省会石家庄,吉林省会长春,哪个都不如苏北人均收入高。
苏南苏北的差距,远远没有外省人想象中那么大。
和同样富得流油的广东相比,苏南苏北之间的经济关系要融洽得多。
广东先富带后富喊了这么些年,依旧是珠三角像欧洲,其他区域像非洲。
2018年,广东省的排头兵深圳GDP是末尾云浮的28倍,而在江苏省,排名第一的苏州是宿迁的6.7倍。
徐州淮安期待联手成为淮海经济区的老大,盐城的目标是接入北上海,连云港打算成为新亚欧大陆的桥头堡,哪怕是最落后的宿迁,至少还有刘强东带着客服中心衣锦还乡。
苏北远远比外人想象得有钱,而且和苏南的关系,也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水火不容。
内斗时辱骂一万遍都可以,但要是外地人来指手画脚,抱歉,“除了上海,一概不约”。
在一定程度上,苏北为苏南的发展做出了牺牲。在苏南快速工业化,把耕地变工厂的时候,是苏北地区承担了粮食生产的重任。
1980年的苏州可以把产量的21%分给其他地区,而现在苏州产量仅有全省水平的45%。而苏北,除了徐州,其他四市都呈现了大幅度上升,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
人均粮食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1980-2005年间,下降最多的是苏锡常,而增加最多的是宿迁、淮安、盐城。
以2005年的人均粮食看,如果仅仅靠自给自足,苏南的人均粮食是216kg,远低于小康水平的400kg,而苏北的人均粮食是520kg。
可以这么说,江苏省粮食生产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苏北。
苏北没有机会像苏南那样大建工业园区,不仅要保证已有的农田产量正常,还要为苏南善后,把他们透支的耕地指标补回来,力保耕地红线。
当然苏北也不傻,拿地换钱才是正常操作。
2001年起,苏南为了带着苏北一起赚钱,南京—淮安、无锡—徐州、苏州—宿迁、常州—盐城、镇江—连云港,五对南北城市结成了互助小组,推动产业转移。
就是苏南负责找钱、找技术,做规划,苏北负责出土地和劳动力,项目进行中的收益十年不动用于后续投资,最后两边分成,一起数钱。
苏南苏北合作互助项目为苏北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这个互助小组效果还不错。
到2016年,南北共建园区45家,吸引了超过千亿元的注册资本,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带动就业人口55万人,相当于解决了一个三亚市的就业。
2015年03月11日,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沙河镇一名返乡农民工在生产线上忙碌
拿宿迁来说,苏州宿迁工业园作为苏州工业园的克隆版,到2017年底,贡献了宿迁市当年5%的GDP,22%的企业税收,和衣锦还乡的东哥一起撑起了宿迁经济的半壁江山。
互相嫌弃又彼此需要,江苏南北,关系大概就是结婚二十年的夫妻。
苏北苏南关系既然不错,那为什么还有苏南瞧不起苏北人穷这样刻板印象的存在呢?
众所周知,苏北的穷,有历史原因。
受黄河影响,苏北地区灾害不断。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等到没雨了,就是大旱和蝗灾,在1840年到1949年,苏北旱灾43次,旱灾蝗灾并发19次[1]。
一年到头,苏北就没几天安生日子。
民国年间,近在咫尺的上海和财富吸引了众多苏北难民,一头扎进了闸北苏州河畔著名的棚户区。
苏北人刚来,只能做人力车夫、垃圾清理这种苦力活儿。在上海的人力车夫中,苏北人占总数的95.7%,而苏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尚不到1%。
民国时期,苏北人几乎承包了上海人力车夫的工作
没钱挣,自然也没法培养什么体面的爱好。嫖妓抽烟过半,饮酒、赌博更是常见消遣时间的方式。
江南的工人截然相反,听音乐、读书、看电影是他们的主要爱好。
就这样,穷,素质差,没文化成为了苏北人的普遍标签。
但苏北人靠自己的努力,早已经慢慢走出了这样的“人设”。
改革开放后,上海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期,下只角的苏北棚户区拆迁,最早来到上海的苏北人搬入市区散居,已经听不出来是“刚波宁”了。
根据上海社科院在1987年和1991年的两次调查,上海移民第二代没有口音的有63.6%,第三代有75%,到了第四代,口音基本消失,听不出是外地人[7]。
然而,又苦又累的工作总要有人承担,是谁继承了新时代“苏北人”的名号呢?
替苏北承受这一切的是安徽、河南这些人口流出大省。
2019年06月13日,上海闵行浦江万达施工工地,工人们在楼顶工地现场吃午饭。工人们大多是从安徽来的,期待在上海闯出一片天地
从2000年到2010年,来上海的安徽人口从2000年的24.72万人迅速增长到了260.53万人,翻了十倍,
河南人也从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第六位上升到了第三位。
同时,江苏省内经济的发展,让更多苏北人选择留在省内,在上海的苏籍打工仔从24%下降到了16.8%。
来到上海的安徽人,接替了曾经苏北人的苦活累活。
2014年,在上海打拼的农民工,安徽籍接近4成,而江苏籍仅剩下13.6%。
安徽农民工七成为初中和高中学历,大多从事制造业,或者是担任保姆、外卖员、修理工等等。
当今外来民工遭遇的一切几乎与从前的苏北人类似,因职业加深的地域歧视依然存在。
在上海,如果本地人和外来人被平等对待,6%的蓝领外地人可以成为白领,本地人中的白领数量会下降22%。
说完了历史,看看现状。
虽然说在GDP总量上,近30年来,一直都是广东第一,江苏第二,但广东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能先人一步,而江苏呢?就只有南京一个副省级城市,强如苏州也只能是一个普通地级市,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只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而且在面积和人口上,广东也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平均比不过江苏。
除了有钱,江苏还是中国公认的教育大省,来到江苏后听过一句话,中国教育看江苏。为什么衡水中学点名要Pk江苏,无非就是说明了江苏教育好,毕竟衡水的应试教育在中国也是出了名的。中国科教第三城南京就是江苏的省会,而且江苏的教育也和经济一样,均衡发展,遍地开花。除了南京以外,其他城市都还有很多不错的高校。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等,都是江苏教育遍地开花的有力支撑。在中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且江苏教育不同于衡水中学教育,如果说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路线,那么江苏就是走的素质教育路线。其中以南京外国语最为明显,每天早上八点上学,下午三点放学,而且效果在那里摆着的。衡水中学不会,它也不敢那么做。自古江南多才俊,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人数就是有力的支撑。所以在这场教育的PK中,江苏毫无疑问完胜,无论衡水中学的考试成绩能不能赢,它都会输。
我一直深信经济、教育、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就总得来说,受教育多的人个人成就和社会贡献不一定会比别人多,但是整体素质一定会比受教育低的人高。所以我支持,只要有条件就尽量多接受点教育,不为别人,只为普及一下素质。义乌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小商品城,创业者的天堂。我去过几次,但是发现那边的环保,卫生做得很差,很多人垃圾都是随便扔,什么是素质,这就是素质,这就是人文素质。不是说义乌不好,这些人多数都是从外边来务工的。而当时我下了火车,从公交车下来,踏上江苏大地的时候,地上的整洁度,卫生深深震撼了我。因为以前我的家乡没有看见过的,也没有想过的。而且在那边呆的时间长了,发现人的素质的确很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些条件比不了,当别人衣食无忧,追求素质教育的时候,而我还在为温饱发愁,追求应试教育。在大学的时候,我发现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但是我的见识和思想,完全没和他们在一个层面上。可能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用在这里这适合,当我还在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他们在享受生活,在锻炼自己某些能力,在计划怎么赚钱,怎么去创业。
说真的很喜欢江苏,很希望自己能留下,在那边娶妻生子。但是现实很残酷,没能找到女朋友,也没能留下,我又回到了故乡。虽然说经济、教育、素质是有关系的,有了好的经济才能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培养成好的素质。但是江苏也只有一个,具有不可复制性,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将自己的故乡建设为同样富庶的地区,毕竟我们上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她摆脱贫困。
也有底层的本地人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的~别只看到眼前的光鲜!因病致贫,二位老人因病无钱医治二个月内先后归西就发生在22年春节期间的苏州
文字太多了,多放几张图片更适宜读
谢谢提醒
网上有江西老表说我们苏北农村房子差的,他们不知道我们苏北农村三十年了一直不让农村盖房子了,但是我们大多数都是农村有房,县城有房,还有很多省会城市或苏南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