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与护军的权力变化:论曹魏的中军制度
曹魏的中军制度与两汉相异,增设了领军、护军、骁骑将军等诸多职位,上述职官大多源自曹操幕府的临时职务,之后经过衍变,构成了曹魏的中军系统。
汉魏的军制体系可以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地方部队称作“州郡兵”,中央部队根据屯驻位置的不同,分为“外军”和“内军”。
外军指代屯驻重镇(邺县、许县、长安)的驻兵;内军则指代拱卫京都(洛阳)的驻兵。内军即中军。
关于魏室的中军制度,何兹全、黄惠贤等学者曾有详细论述,本文想在前贤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补充和探讨。
本文共 5500 字,阅读需 11 分钟
曹魏中军架构简述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表、志,因此想要研究职官系统,一般需要参考《续汉书》、《晋书》与《宋书》。
幸运的是,《晋书》与《宋书》对曹魏的中军制度有一定的描述。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其中不免存在疏漏错误,但大体框架是完整、清晰的。
简言之,曹魏的中军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中领军、其二是中护军、其三是骁骑、游击将军。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魏置为中军。--《晋书 职官志》
中领军是中军系统的首脑,负责控制中垒、中坚、武卫三营与五校尉营。五校尉营即东汉的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五校尉在东汉隶属北军系统(负责拱卫京师),在魏世则隶属中领军。
魏始置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宋书 百官志》
中护军的职能相对单一,负责“主武官选举”。可以视作配合中领军工作的辅助职务。
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宋书 百官志》
骁骑、游击将军的情况更特殊,只被记载为“领营、功高者居之”,至于具体所领何营,则语焉不详。可知其地位应低于领军与护军。
魏世置(骁骑将军)为内军,有营兵,高功者主之。先有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宋书 百官志》
虽然曹魏中军的大体框架如上描述,但在不同阶段,领军、护军的职权是在不断变化的。

骁骑将军领营,功高者主之
比如负责“主武官选举”的中护军,按理应该只具备人事职能,但实际在齐王时代(239-254),护军的权力极大扩张,开始“总统诸将”,与领军分庭抗礼。其原因不外乎彼时担任中护军者,是权臣司马懿之子司马师。
笔者在下文想针对领军、护军职位的衍生与权力的变化,具体谈一谈它们的发展过程。
领军、护军、骁骑将军的来源
本节主要谈一谈曹魏中军职务的历史来源。
类似中领军、中护军前缀的“中”字,一般隐喻朝廷或京师。
两汉时代,负责处理国政的机构(三公九卿系统)被称作外朝,负责服务皇帝的机构(将军、侍中、尚书)被称作“内朝”,也被称作“中朝”。
在此背景下,侍中、中常侍这类职务,便可以视作君主的贴身文秘,他们的职务也确实是“顾问应对”(见《续汉书 百官志》)。
换言之,中领军、中护军这种带“中”字的头衔,其实就是指执掌京师禁军的武官。
有鉴于中军职位的特殊性,曹魏一朝,绝大部分中领军、中护军与骁骑将军,均是由曹氏子弟、姻戚或乡党担任,罕有例外。
(1)中领军
曹魏有记载的中领军,最早是史涣。
史涣是谯沛子弟,“太祖初起,以客从”。“客”在两汉是一个带有强烈人身依附关系色彩的词汇,可知史涣属于完全听命于曹操的心腹爪牙。
沛国史涣与(韩)浩俱以忠勇显。--《魏书 夏侯惇传》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王沈《魏书》
领军职务诞生于建安之初,按《晋书》描述,当在建安四年(199),即吕布覆灭之后、官渡之战爆发之前。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误,建安四年当为司空府)自置。--《晋书 职官志》
在制度草创阶段,史涣被称作“中军校尉”,经过长期历练,得到了曹操的信赖,建安十二年(207)“转拜中领军”。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王沈《魏书》
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宋书 百官志》

沛国史涣为首任中领军
领军负责总统曹操禁卫,因此这一职务被牢牢掌握在谯沛子弟手中,一般由诸夏侯曹氏担任。
史涣之后,中领军的职务分别由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夏侯琳、桓范(谯沛人)、曹羲等曹氏宗族或姻亲担任,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高平陵之变时(249)。
(2)中护军
曹魏有记载的中护军,最早是韩浩。
韩浩是司隶河内人,并非谯沛出身,不过他是夏侯惇的部曲,“领兵从征伐”。夏侯惇是曹操的“亲旧肺腑”,在他的保举下,韩浩成为首任中军副官。
夏侯惇闻其(韩浩)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王沈《魏书》
韩浩执掌中军于建安初年,尚处在制度草创阶段,当时其职位还不叫中护军,而叫“护军”。建安十二年(207),改称中护军。
太祖善之,迁(韩浩)护军。--王沈《魏书》
(韩浩)遂从(曹操)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王沈《魏书》
韩浩之后,中护军依次由曹洪、王图等人担任。
《道机经》,唯以此为至秘,乃云是尹喜所撰。余告之曰:“此是魏世军督(中护军)王图所撰耳,非古人也。”--《抱朴子 内篇》
鉴于护军的重要性低于领军,因此偶尔可以由谯沛子弟之外的人物担任。比如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汉中张鲁时,中护军竟然由牵招担任。
(牵招)从平汉中,太祖还,留(牵)招为中护军。--《魏书 牵招传》
牵招是刘备的“刎颈之交”,而刘备当时(215)正雄踞蜀中,窥伺汉中。
(牵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孙楚牵招碑》
像牵招这种出身背景也能担任中护军,可见护军在建安年间(196-220)的权力应该十分有限,大抵局限于“主武官选举”的范畴,很有可能没有领营(掌兵)的资格。
(3)骁骑、游击将军
骁骑将军这一职务的相关记载较少,只被《宋书》描述为“领营、功高者居之”。
从史源角度推断,它有可能源自曹操的故职“骁骑校尉”。
(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魏书 武帝纪》
汉魏时代,将领晋升之后,新的职官也往往保留着旧的前缀。
比如皇甫嵩从“左中郎将”晋升为“左车骑将军”(见《皇甫嵩传》)、朱儁从“右中郎将”迁“右车骑将军”(见《朱儁传》)、诸葛亮从“军师中郎将”晋升为“军师将军”(见《诸葛亮传》)、刘封从“副军中郎将“晋升为”副军将军”(见《刘封传》),皆属此类。
既然骁骑将军“领营”,那他应该与中领军类似,主要由曹氏子弟担任。
建安年间出任过骁骑将军者,有曹仁、曹彰,明帝时又有秦朗(曹操养子)。从可见史料推断,它基本属于曹氏禁脔,但地位低于领军与护军。
至于游击将军,虽被《晋书》归入曹魏中军系统,但相关记载甚少。
出任过游击将军者,有五子良将中的乐进、卞太后之侄卞兰、陈群之子陈泰,不过在他们的履历中,基本找不到执掌禁军的线索。
有鉴于此,《宋书》未将其归入魏世中军之列。学者黄惠贤在《曹魏中军溯源》一文中也将游击将军排除在外,略而不谈。
中护军的权力扩张
按照《宋书》的描述,曹魏的中护军是不领营(掌兵)的,只负责“主武官选举”,看起来就是一个人事职位。但中护军的权力在齐王曹芳之世出现了变化。
正始初年的中护军由曹爽表弟夏侯玄担任,正始五年(244)曹爽与夏侯玄发动骆谷之役,夏侯玄离开洛阳奔赴长安,中护军一职转由夏侯玄妹夫司马师担任。
(夏侯)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魏略》
翌年,即正始六年(245),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曹羲”。这是一处关键线索。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曹)羲。--《晋书 宣帝纪》
曹爽毁营、改其编制归属,说明在正始六年时(245),中垒、中坚二营是隶属中护军(即司马师)的。因此才需要将之拆分整编,使之重新隶属于中领军(即曹羲,曹爽之弟)麾下。

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使隶中领军
然而按照《宋书》记载,魏世的中垒、中坚二营,本就应该隶属于中领军。换言之,至晚在正始六年(245),中护军的权力已经出现扩张,不再局限于“主武官选举”,而是开始正式领营(领中垒营、中坚营),即掌握实际兵力。
关于护军权力扩张这一问题,张金龙在《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一文中曾有留意,仇鹿鸣在《高平陵之变发微》一文中也曾提到。
中护军正式领营,具体始于何时,颇难定论。或许是正始初年由曹爽改易,以方便表弟夏侯玄掌握禁兵;也可能是夏侯玄卸任后由司马懿改易,以方便其子司马师掌握禁兵。
总而言之,自齐王曹芳开始,中护军便不再是单纯的人事职务,而开始染指中军兵权。《魏略》称夏侯玄、司马师以护军身份“总统诸将”,也是出于这个历史背景。
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魏略》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后来“以中垒将军行中护军”,也能佐证护军一职的权力扩张。
使使持节、行(即代理)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乡公(曹)璜嗣明帝后。--《魏书 齐王纪》
这也是《晋书》提到的“魏世中护军隶中领军,晋世则不隶”的根本原因。
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晋书 职官志》
实际出于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的缘故,护军的地位在嘉平元年(249)之后大大提高。这也是东晋葛洪称曹魏护军王图为“军督”的原因所在(见前文注引)。
嘉平之后曹魏中军结构的变化
嘉平元年即正始十年(249),该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党羽,独擅朝纲,因此改变了曹魏的中军武官结构。
在嘉平之前,中领军是中军主官,下辖诸营的武官,则由曹氏宗族姻亲担任,除了诸夏侯曹氏之外,也被授予谯沛子弟或曹氏养子,比如桓范出任过中领军,许褚出任过武卫将军、秦朗出任过骁骑将军等等。
司马氏掌握权柄之后,一改旧制,将中护军提升为中军主官。同时把禁卫武官职务统统授予亲近自己的人物。
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废黜曹芳时,群臣上疏中体现出的中军武官位次,便充分证明了这一变化。
当时率众上疏的领头人物是“太尉臣孚”与“大将军臣师”,即司马孚与司马师。而中军武官的领头人竟然是中护军司马望,且完全看不到中领军的痕迹。
守尚书令太尉长社侯臣(司马)孚、大将军武阳侯臣(司马)师……中护军永安亭侯臣(司马)望……等稽首言。--王沈《魏书》

群臣上疏请废曹芳,中领军不在其中
虽然《宋书》称中领军在“晋武帝初”遭到并省,但笔者怀疑高平陵之变(249)以后,中领军便已失势,而司马师的故职中护军则被提拔到中军主官的位置。
文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晋武帝初省。--《宋书 百官志》
这一猜想的证据,便嘉平六年(254)上疏中“中护军臣(司马)望”之后,紧跟着武卫将军曹演、中坚将军郭德、中垒将军荀廙、屯骑校尉武陔、步兵校尉郭建、射声校尉甄温、越骑校尉曹初、长水校尉徐超。在奏疏中完全找不到中领军的痕迹。
中护军永安亭侯臣(司马)望、武卫将军安寿亭侯臣(曹)演、中坚将军平原侯臣(郭)德、中垒将军昌武亭侯臣(荀)廙、屯骑校尉关内侯臣(武)陔、步兵校尉临晋侯臣(郭)建、射声校尉安阳乡侯臣(甄)温、越骑校尉睢阳侯臣(曹)初、长水校尉关内侯臣(徐)超……等稽首言。--王沈《魏书》
十分明显,中护军以下,紧跟着中垒、中坚、武卫三营的主官与五校尉。而按照《宋书》描述,它们在魏世本应隶属于中领军。
从时间背景推断,当时(254)的中领军应为许允。是年,许允卷入了张缉、李丰的政变密谋,遭到司马师的隐诛,因此中领军一职空缺。彼时的护军不仅“总统诸将”,还“主武官选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军首脑。
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司马昭)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司马师)……(李)丰既诛,即出(许)允为镇北将军,未发,以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乐浪,追杀之。--《魏氏春秋》
至于奏疏中的诸多人物,除了武卫将军曹演(曹纯之子)、越骑校尉曹初(曹仁之孙)立场不详之外,其余均是司马氏的鹰犬党徒,这一问题在史书中线索甚多。
比如屯骑校尉武陔,与司马兄弟关系友善,“文帝(司马昭)甚亲重之”;再比如中坚将军郭德、步兵校尉郭建都来自西平郭氏,与司马氏“频繁为婚”,见《明元皇后传》与《晋诸公赞》,兹不赘引。
(武陔)初封亭侯,五等建,改封薛县侯。文帝甚亲重之,数与诠论时人。--《晋书 武陔传》
(郭)德及(郭)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魏书 明元皇后传》
景、文二王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晋诸公赞》
概而论之,在司马氏正式控制朝政之后,中护军一度超越中领军,成为中军主帅。至于护军下辖的诸营武官,则顺理成章地由司马氏集团的成员担任。
小结
曹魏的中军制度起源,相对明朗,但变迁过程则被隐藏于诸列传的暗线之中。
不难看出,领军、护军的职务,其实最初源自曹操司空府中的差遣职事。
至于首任领军史涣、护军韩浩,一个是曹操的“客”,一个是夏侯惇的部曲,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在领军、护军正式制度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中领军领营、中护军典选举的传统。不过这一约定俗成的制度,在曹叡死后发生了变化。
齐王正始年间(240-249),护军的权力开始扩张。之前蒋济担任护军时,还只是凭借“典选”的权力贪墨受贿。到了夏侯玄、司马师担任护军时,护军已经开始“总统诸将”。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魏略》

蒋济: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
到了嘉平年间(249-254),护军已经超越领军,一跃而成中军主官。这一点在嘉平六年(254)请废齐王的奏疏中有明确体现。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的蜀汉、东吴政权也出现了领军、护军职务。周瑜曾担任过中护军,向宠则担任过中领军。
(孙策)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吴书 周瑜传》
(向)朗兄子(向)宠,先主时为牙门将……迁中领军。--《蜀书 向朗传》
至于吴、蜀的领军、护军制度,究竟是源自曹魏还是源自东汉,则颇难定论。前、后汉书中并不存在正式的领军、护军职务,这也是《宋书》称领军、护军“非汉官也”的原因所在。
概而论之,对曹魏中军制度的分析探究,有助于理解三国时代的中军职官起源以及中军制度变迁,也希望本文内容,可以帮助到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