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渔民为啥要在三九寒天捕鱼,是如何做到一网捕十几万斤鱼的?

在我国松花江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冬捕是流传久远的重要农业生产活动,不但声势浩大,而且热闹非凡。那你知道东北渔民为什么要在冬季三九寒天进行捕鱼?是如何做到一网下去就能捕捞到数十万斤鱼的?年年捕鱼为啥还年年大丰收?

为什么要在冬季三九寒天捕鱼?

在正常情况下,渔民捕鱼通常是在天气较好、气温相对高的季节进行捕鱼,这样有利于撒网和作业。但在松花江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却逆其道而行之,渔民往往会在冬季三九寒天进行捕鱼作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冬季捕的鱼吃起来更香。喜欢吃鱼的人都有切身体会,冬季捕捞的鱼吃起来更香,这是因为,进入冬季后,一旦鱼生存的水温环境低于4℃时,鱼就会进入半休眠状态,不但进食量少,而且形成代谢也处于一年中最低的水平,鱼消化道内留存的腌臜物质也比其它季节更少,因此,鱼的腥味就会轻很多。另外,鱼群在冬眠之前,会吃大量食物囤积脂肪供冬眠时消耗,所以,冬季捕的鱼肉质鲜美。

其次,冬季天气寒冷有利于鱼的贮藏。在通常情况下,冬捕上来的鱼数量特别大,一网就是十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这么大数量的鱼如果没有专门的冷库设施,是没有办法进行储存的。但是在冬天三九寒天,东北地区的气温会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室外就成了天然大冰箱,随便找个地就可以存放,鱼的储存和运输也就方便了许多,想吃的时候拿到室内等化了就可以炖,简直不要太舒坦。

冬捕是如何做到一网捕捞数十万斤鱼的?

相比其它季节捕鱼,冬捕绝对是个技术活,因为在其它季节。水面没有结冰,撒网、收网就比较容易,而冬季水面结着厚厚的一层冰,而且鱼躲在比较固定的几个地方,因此,下网地点的选择对整个冬捕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在寻找下网地点时,有一个人至关重要,渔民称之为“鱼把头”,是整个冬捕技术的总指挥,每次冬捕在哪里下网?在哪里收网?都由他说了算。如果判断失误,损失将会非常巨大,因为一次冬捕参与的人数就达到数百人,而且从凌晨一直到傍晚,一天只能进行一次捕捞活动。

“鱼把头”一般会在下网前一天寻找下网地点,靠的就是对鱼的习性和当地水域的了解。鱼群有一个生活习性,在春夏气温较高的时候,由于浅水区的光线好,水草生长茂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多,这时候,鱼群就喜欢在浅水区觅食。而进入冬季后,温度低,浅水区的冰层能达到70厘米左右,水温低会把鱼群冻死,此时鱼群就会迁徙至深水区,深水区水面开阔,氧气充足,温度也要高出许多,所以,冬季,鱼群就会聚集在深水区过冬。

“鱼把头”首先会根据冰层颜色寻找下网地点,也就是鱼群过冬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鱼卧子”,顾名思义,就是卧鱼的地方。一般来说,浅水区由于冰层薄,颜色较浅,而深水区冰层较厚,颜色较深,根据冰面颜色,就可以找到“鱼卧子”。当然,如果遇到下雪天气,就会对寻找“鱼卧子”造成困扰,这时候“鱼把头”就要根据对当地水域的了解来进行确认。在找到“鱼卧子”后,先做好标志,然后就进入冬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下网、走网。那么,一张总重量达2吨左右的渔网,是怎么下到几十厘米厚的冰层之下的?

渔民首先会在冰面上凿出一个入网口和出网口,以及若干个小洞,渔网从入网口下水后,左右两边的人同时拉着渔网,向着出网口方向走,最后形成合围。但是,人在冰上网在冰下,渔民是如何控制渔网形成合围的呢?

控制渔网的奥妙是行杆,就像一枚大针,在行杆的尾部带着水线,水线连着一根很粗的大绦,大绦后面则连着渔网,渔民只要控制住行杆,拉住行杆往前走,就能够穿针引线,像缝衣服一样,渔夫把引绳木杆从一个小洞牵引到另一个小洞,渔网就这样在水中撒开,穿过各个小洞后,连接引绳的渔网就在冰层下面变成一张捕鱼大网。当然,光靠人工的力量,是带不动大绦和渔网的,过去是靠马拉绞盘的力量来拉动,现在早都改成机械来帮忙。接着渔民从出网口把渔网拉出来,捕鱼工作就完成了。

年年冬捕为何还年年大丰收?

聪明的渔民是不会将鱼一网打尽的,而是捕大留小,只捕捞鱼龄在3~5年的大鱼,奥妙就是渔网的选择,冬捕时一般会选择6寸以上稀疏网眼的渔网,这样,达不到尺寸的鱼就会形成漏网之鱼,捕大留小会让水库始终留有一定数量的鱼群。

不仅如此,在每年休捕期的时候,渔民也会投放捕捞量同等数量的鱼苗,这样轮捕轮放,就能保证水库的鱼绵绵不绝,年年冬捕迎来大丰收。

令人称奇的是,在东北的很多水库,年年冬捕,捕的鱼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其中的奥妙就是轮捕轮放,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古老的农业生产才能够绵延至今,让更多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