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熵|碧桂园“藏身术”:起底“冰山”下的关联交易
导读:一周前,因欠薪事件,碧桂园集团意外登上热搜,公司不少营销人义愤填膺:“有钱收并购、搞‘面子工程’,没钱发工资?”财熵从碧桂园内部人士处获悉,2021年10月集团营销人员全部转到第三方公司,股权穿透后发现,该外包公司的大股东,是一家名为“恒宙国际”的离岸公司——在境外公司的“大伞”之下,碧桂园开展了隐秘的关联交易。有两家注册在佛山顺德的公司,不排除是碧桂园的融资“马甲”。
作者|林乐诗
十余天前,央视总台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元宵晚会,碧桂园集团(02007.HK)作为这场晚会的独家赞助商,抢尽了风头。
但碧桂园很多基层员工注定无法和这场狂欢“共情”,尤其是那些被拖欠了年终奖的打工人,还有裁员赔偿未到账的“被优化”员工。当得知这场晚会的冠名权是由碧桂园狂砸3亿元买下的时候,晚会评论区瞬间被攻陷,成为“大型翻车现场”。
在微博,碧桂园员工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维权”行动。2月17日,“碧桂园美好讨薪季”冲上热搜榜第29位,在短短半日斩获了4000多万阅读次数。不过这个词条很快就被下架了。
碧桂园前项目策销专员小卢(化名)向财熵反馈,公司让她感到气愤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以“行情不好”为由,将员工的年终奖从年前留置到年后,并和他们说“要和公司共克时艰”;另一方面,却大张旗鼓赞助了央视元宵晚会。而被公司扣留的所谓“年终奖”,其实是从员工每个月正常工资中留置20%的部分,也就是本身自己应得的工资。
针对员工的讨薪,碧桂园方面很快抛出一个方案:3月4日补发年终奖。财熵得到的最新进展是,部分营销人员的年终奖已于2月23日发放。
“之所以定于3月份发放2021年年终奖,就是为了‘优化’完要优化的员工,这样可以不用(对被裁员者)发放年终奖了。”小卢进一步补充道,对于那些年前被“优化”的员工,此前公司内部传言,离职后只能通过协商拿到赔偿金或者年终奖,两者选一,“但是公司可能是迫于前段时间网上舆论压力,现在被迫离职的员工赔偿金和年终奖都承诺可发放。”
无论如何,这样一桩“欠薪”丑闻,撕开了碧桂园华丽的袍子,让“宇宙第一房企”的形象一落千丈。很多人不解的是:碧桂园有钱搞“面子工程”,有钱“买买买”——大举收购,为什么没钱发工资?
营销“外包”背后的秘密
据了解,碧桂园此次“讨薪”行动的主要发起人和响应者,是公司营销一线员工。在碧桂园“高周转”的模式下,这些营销人曾凭借“通宵出图”的本领,被誉为“行业铁军”。
在碧桂园品牌营销总经理程光煜的带领下,公司营销团队在过去7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15至2020年,权益销售额分别为1402亿元、3088亿元、5088亿元、5018.8亿元、5522亿元、5706.6亿元。
程光煜,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对营销有独特的见解,在央视元宵晚会投放广告也是他的主意。
2016-2017年,碧桂园作为独家冠名商,意外地出现在央视元宵晚会上。通过这场晚会,全国人民第一次知道碧桂园在马来西亚有个森林城市项目。据路透社报道,2016年3月该项目在马来西亚开盘即卖出160亿元,其中70%买家来自中国。第二年晚会完毕后,杨国强还专门给程光煜打了个电话,大赞晚会的广告效果好,“希望持续投放元宵晚会”。
这一投,就是六年,2022年,碧桂园连续第七次出现在央视元宵晚会上。但今非昔比——肉眼可见,地产行业已“变天”。
2017年,碧桂园凭借抢眼的销售额首次问鼎行业“一哥”宝座,又凭借规划投资6000亿元的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项目,成为出海动作最猛的内房企,风光一时无两;4年后,房地产市场急剧降温,2021年艰难地完成5580亿元销售额的碧桂园,虽然仍坐稳行业老大之位,但并未达到8000亿元的年度销售目标。
这个目标,是2021年9月在碧桂园的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提出来的。彼时营销部门还立下“军令状”:如失约,总经理程光煜将自动请辞。
但截至目前,财熵暂未从工商资料、媒体报道等方面发现程光煜从碧桂园辞职,或者职务变动的任何迹象。接近碧桂园的人士透露,“部分碧桂园高层已降职,或变相辞职”,但并无进一步阐述,究竟是集团层面,还是项目、分公司的领导出现职位变动。
虽然未向程光煜“开刀”,但碧桂园对基层员工下手了——2021年12月31日,在房企销售成绩单还没公布出来的时候,碧桂园就在内部发出数十个通知,对下辖的106个区域公司进行大调整,合并成65个。此举不可避免带来的,是部分区域的“流血式”裁员。
当然,营销部作为肩负碧桂园“回血”重任的部门,其实很早就被集团高层盯上了。前述受访者对财熵说,2021年10月,碧桂园营销部门发生了改革,所有营销人员的编制都转到第三方公司,包括之前入职的,“换言之,营销部门属于‘外包’了,但财务部、项目部、成本部、开发部都还是甲方”。
将部门“外包”出去,最容易令人联想到的动机是:节约劳务成本。财熵在《碧桂园的“机器人梦”:杨国强一腔野心志难酬》一文里也提到,建筑行业整体老龄化及用工荒,导致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这是碧桂园转型机器人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碧桂园财报可知,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职工福利开支近80亿元,环比增长约9%。
“改革之后,营销部人员和公司重新签订合约,待遇和之前无差别,就是社保降了,比如我之前标准是1080/月,现在960元/月。”小卢说。
通常情况下,外包人员并不计入企业员工总数,人力成本也不会在年报中体现。把营销条线的员工“出表”,使其变成“编外”人员,不排除是出于这个考虑。
但财熵发现,这个动作背后,可能还有更隐秘的原因。
据小卢透露,和她后来重新签约的,是湖北大成恒睿服务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除了湖北,在广东、天津、海南、江苏等地,都出现名为“大成恒睿”的公司。在股权穿透后发现,这些公司的最终实控者,都指向一家名为“恒宙国际”的离岸公司。
翻开碧桂园的上市招股书和历次债务募集书,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恒宙国际有限公司,是碧桂园当年IPO为完成重组而注册的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公司,成立于2006年4月7日,由碧桂园控股100%间接持有。
表面上看,外包出去的碧桂园营销部门已归属第三方公司,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换了个“马甲”,最终仍未脱离集团的权力范围。
境外公司“大伞”底下的关联交易
这种隐秘的关联交易,在碧桂园盘根错节的集团网络里十分普遍。
一直以来,碧桂园打着鲜明的“全产业链”旗帜,除了工程开发,还将触角伸向绿化、设计、装修、门窗等各个环节,并成立相应的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力图赚尽“最后一个铜板”。虽然这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成本,但也引来外界对其“关联交易”的质疑。
在碧桂园的财务报表中,集团和合营、联营公司的关联交易,一般体现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两项,近五年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2018年年底、2019年年底、2020年年底和2021年6月30日,碧桂园的“贸易与其他应收款”金额(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分别为2780.12亿元、4373.95亿元、4522.51亿元、4249.05亿和4061.1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6.5%、26.8%、23.7%、21.1%和20.13%。
一直以来,“关联交易”都是个敏感字眼,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进行内部输血、利益输送的戏码,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那么,碧桂园是否存在这样的风险呢?
财报中,碧桂园并没有披露关联交易的明细。在多层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股权架构的“保护”下,碧桂园的风险被大大隔离之余,还令一些关联交易的操作更加隐蔽。
不过,财熵从碧桂园的几家境外公司的对外投资纪录中,还是找到了一些线索。
天眼查显示,恒宙国际共对外直接投资了78家企业,却间接对多达1000家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其中主要包括碧桂园区域公司和项目公司,如阳江市阳东碧桂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宜兴市碧桂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但也闪现不少带“投资”字眼的公司,例如佛山顺德云兴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深圳碧桂园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深圳碧桂园投资”)、海南优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
以深圳碧桂园投资为例,该公司由恒宙国际通过碧桂园地产集团全资控股。资料显示,该公司旗下不仅有参与惠州碧桂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公司,还参股了深圳碧桂融鑫六十二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深圳汇信十八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深圳汇联资管十六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等,而这三家合伙制私募基金的背后,都出现两家金融机构的身影:光大兴陇信托、汇联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月15日,碧桂园曾因“汇联汇理财”暴雷而惹上官司,该平台正是由汇联金融发起的。
虽然从股权结构来看,无法直接断言这个私募筹得的资金最终流向了碧桂园的地产项目,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搭桥的形式以及选择合作方作为资金终端,这种绕道的形式显然是为了保证项目融资的合规性。
类似的关联交易,在碧桂园旗下恒宙国际的体内并不少见。在碧桂园另外一个境外公司——碧桂园(香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碧桂园香港发展),财熵也发现了类似的股权架构。
碧桂园香港发展旗下有天津、无锡、青岛、张家港等多地的地产项目开发公司。但财熵也发现,该境外公司多次投资一只名为“广州碧海X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的私募。这些合伙企业目前均已被注销,股权穿透后都指向同一家金融公司:深圳市帕拉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根据公开资料,帕拉丁资管的官方网站显示,该平台是“碧桂园战略合作伙伴”。其工商登记资料进一步印证帕拉丁资管和碧桂园非同寻常的关系——该公司的注册地虽然在深圳,但其办公地址却在位于佛山顺德的碧桂园总部范围内。
有熟悉碧桂园的内部人士指出:“虽然没有直接持有股权,帕拉丁投资同样为碧桂园关联公司,为碧桂园家族投资公司。”
还有多少债务藏在“冰山”之下?
到这里,大概可以总结一下碧桂园和金融机构的常见“合作”方式了:由金融公司发起的有限合伙公司一般作为小股东,碧桂园城市公司作为大股东,以信托形式吸收资金,再以基金形式入股项目公司。通过将需要融资的项目公司转移到碧桂园离岸公司的体内,再加上几层股权架构的“包装”,可以令输血行为几乎“隐身”。
当然,这样的手法,在房企非标融资中并不少见。对于房企来说,这类融资方式和银行贷款相比相对灵活,而且因其私募的性质,信息无须透明公开,因此腾挪空间也更大。
除了碧桂园内部运作的公司之外,还有一些游走在上市体系、名字十分不起眼的小公司,也值得留意。
例如“佛山市顺德区华顺建筑工程劳务有限公司”(下称“华顺劳务”),注册资本仅300万元,但其对外持有的113家公司多数为地产类公司,且这些公司股东背景中很多都出现了碧桂园的身影。另外,这家公司目前股权出质有效16笔,累计质押约1.29亿元,其中一半以上质权人为信托公司。
显然,这个公司有可能是碧桂园的融资“马甲”。该公司的大股东是西藏捷诚基金,旗下有多达上千家入股公司,涉及了多家碧桂园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产业地产、投资公司、子基金、长租公寓等相关公司。公司法人代表吴业能,在碧桂园地产的多家子公司中担任董事。凭借这个背景,大致可以推测,华顺劳务和碧桂园之间应该存在非一般的“金钱来往”。
类似的情况,或许只是碧桂园表外融资版图之下的“冰山一角”。前些年被媒体曝光,和碧桂园项目融资紧密相关的“碧有信”、“碧有贷”平台,股权穿透后的股东列表,只出现了一家并不起眼、注册地在顺德的小型企业。
据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因恒大(03333.HK)东窗事发,目前碧桂园的海外存量债规模已经升至第一——内房企的海外债存量规模,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碧桂园(150.59亿美元)、恒大(140.5亿美元)、佳兆业(01638.HK 。113.51亿美元)。
碧桂园的表内负债已经令人汗颜,更为隐秘的表外负债,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据公众号“地产锐观察”测算,截至2020年中旬,碧桂园表外有息负债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占大头的是对合联营公司和关联方的担保。2021年10月,摩根大通的一份研报也提到碧桂园表外融资的风险——虽然财报显示该房企净负债率为50%,但实际数字可能达到76%。
半年前,在2021年8月中报业绩会上,碧桂园首席财务官伍碧君指出,“碧桂园资产负债率77%,这一条指标仍踩线”,她顿了顿,然后说:“我们打算通过资产运营去逐步降低负债率,而不是通过立刻缩表。”
伍碧君说出“资产运营”时,大概已将腾挪集团内部资金的选项考虑在内。只是,当时她应该没预料到,地产市场在2021年下半年急转直下,打破了碧桂园的“缩表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碧桂园服务(06098.HK)新增对外投资共计22起,除收并购6家中小型物管公司及蓝光嘉宝扩充规模外,其他收并购的15家企业涵盖了科技、零售、金融、批发、媒体等行业。楼市寒冬中,碧桂园仍“面不改色”,先是接盘富力(02777.HK)物业,随后吞下了中梁(02772.HK)百悦智佳。据统计,过去一年,碧桂园已经在收并购上斥资220亿元。
穿上“白衣骑士”装束的碧桂园,重新体会到扩张的快感——过去十年间,碧桂园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在同样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扮演了冲锋者的角色。
但这一次,一向狂飙突进的碧桂园,发现“油门”不那么好踩,于是,不得不将一批“车内人”甩到车外去了。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