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周厉王
要是有人对领导的做法不满,私下议论、发牢骚甚至公开表达反对意见,领导应该怎么处理?开明的领导一般会积极了解情况,虚心听取意见,主动做好沟通疏导,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心眼小的领导可能会找挑头的,小则批评,大则找个借口给个小鞋穿穿。但是我们西周的猛男君主周厉王只用一招,杀!简单粗暴,豪横之极!
“厉王”是暴虐之君王(天子、诸侯王等)的谥号,这样的谥号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有“美谥”和“恶谥”之分,用于对君主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所谓善有美谥、恶有恶谥。周厉王姬胡(公元前904年―公元前829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厉王”的评价基本符合事实。
《国语》中《召公谏弭谤》记载了一则“厉王止谤”的故事:
姬胡当政时期,西周国力大不如前,边境战事不断。打仗太烧钱了,年年打仗国库空虚怎么办?宠臣荣夷公出了个骚主意,实行“专利”,把人们赖以谋生的一些行业改由政府经营。这一下可是动了诸侯和不少老百姓奶酪,一时间国人怨声载道。大忠臣召公虎了解到民怨沸腾的情况后,跟厉王进谏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于是,厉王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巫师,专门监控批评朝政的人。卫巫得了这么个好差事,高兴坏了,连忙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厉王在接到卫巫的报告后,不问青红皂白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老百姓谁还敢公开议论?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只互相交换一个眼色,话都不敢说就匆匆离开。“道路以目”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随着厉王的暴政越来越厉害,国人终于忍无可忍。公元前841年,一次大规模的暴动发生了,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慌忙逃跑,一直逃过黄河,到了彘(今山西霍县东北),14年后最终死在了这个地方。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