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农村老汉来到中南海门口,问警卫员:“老朱”在吗?
1960年,一农村老汉来到中南海门口,问警卫员:“老朱”在吗?
1960年秋天的北京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汉。老汉穿着朴实无华,却执意站在中南海外的正门处不走。这可让中南海警卫们犯了愁,毕竟大门内都是领导人在其中办公做事,老汉此时要求进入中南海,警卫可担不起随意放人进入中南海的风险。
警卫询问老汉,为何非要进入中南海不可。
老汉并未多加言语,只是不断重申:“我要见老朱,我要见老朱。”
中南海确有一位“老朱”,警卫下意识脱口而出:“哪个领导姓朱,朱老总?”
心直口快的老汉连声应下:“对嘞,就是朱老总!”

听到老汉是找朱老总,警卫也不敢怠慢直接跑到值班室向上级请示。而后老汉便等来了自己的老熟人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罗瑞卿搀扶着老汉进了办公室。不过警卫始终想不明白,为何看着相貌平平的老人值得惊动如此大的领导,还可以得到朱老总的准许进入中南海?
直到他瞥见了老汉的双手,这双粗糙的大手上满是伤痕。上过战场扛过枪的警卫自然明白,这双手的主人扛过枪、打过仗。老汉罗忠文确实打过仗,不过大部分时间里他的主要工作并不是扛枪上阵杀敌。
苦难之中的红太阳
1897年,咸宁县罗家嘴村内一位雇工等来了自己的长子罗忠文。但添丁的喜悦,并未冲散罗家人的苦闷。旧时代的农民要想生存立足,只能在地主家的田地上种地谋生。这也导致罗忠文很难接触到良好的教育,早早便被迫同父亲一道出工干活。
罗忠文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毕竟自己在田地里辛勤耕作,而地主家的孩子却只用躲在大院里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过痛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苦难之中的罗忠文急需要找到一盏明灯照亮自己的前路。
1926年末,罗忠文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红太阳。此时国内形式动荡,党为防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决定派遣各路党员前往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省传播革命文化,为广大的农民和工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受党文化影响,一直在各地四处做工的罗忠文得以接触到了农民协会。协会里各路同仁给罗忠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从不讨论蝇头小利,只讲平等、革命等新思想。在这里他听到了秋收起义的消息,罗忠文意识到要真正摆脱这样的生活只有跟上大部队走上革命的道路。
从伙房到战场
1932年,已经同咸宁红军辗转各地打过不少战役的罗忠文,随军被编入红军独立第三师。进入独立第三师后,他随军打过游击、攻克过寻乌县城,时常活跃于阳新、通山一带进行战斗。而后红军决定辗转阵地,罗忠文不假思索便决定继续随军参加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但长征路漫漫,走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
一路上红军波折不断,罗忠文为了分担年轻人和女同志的负担,决定主动扛起铁锅和行囊走在最后。虽说身上重担足足有300斤之多,但罗忠文本人却没喊过苦叫过累。平日军队急行军走得慢,他便独自一人走在最后,扛着最重的货物慢慢向前走。

找不到部队的方向,他便循着脚印四处搜寻红军的身影。红军要过湍急的河流,朱老总年纪大不便游泳,他便主动请缨驮起朱老总和行李慢步向前走。罗忠文的可靠赢得了司令部的认可,而后被选入总司令部担任炊事员。
能扛枪的厨子
或许在旁人的眼中,炊事员是再好不过的美差。但只有罗忠文自己知道,在当年的红军中炊事员的任务有多重。平日里自己除开需要搜寻食物、定时为军队准备餐食之外,还需要承担警备戒严的工作,负责保护领导的起居。
罗忠文一路上战功赫赫,在总司令部也深得领导人的认可。1938年,彭德怀远赴山西前线指挥作战,临行之前决定带上罗忠文远赴山西辽县战场。面对进攻火力异常凶横的日本军队,彭老总时常需要带着军队不断转移。
不过如此一来,许多重要的文件彭老总不便于亲自携带。彭老总将自己重达30多斤的公文包交付给罗忠文,嘱托他带好文件随军转移。彭老总知道罗忠文老实可靠,只要嘱托给他的任务都能够顺利办好。
罗忠文为了带回重要文件前往司令部,主动卸下自己的行李,背着公文包连夜逃走了两天两夜,期间没有任何机会进食、更不要谈合眼睡觉缓步休息。好在辗转六天过后,罗忠文终于找到大部队,彭老总看到罗忠文驮着公文包缓步走向部队喜极而泣,为表彰罗忠文的贡献还专门授予了他一面奖旗。
卸甲归田发挥余热

随军一路南征北战,罗忠文身上的伤痕、老茧也是越来越多。1949年建国之后,罗忠文随军进入北京工作。领导部门经过研究决定,希望罗忠文退下来好好休养。但罗忠文思前想后决定放弃留在北京城内,表示自己要回到故乡从事农业生产。
回到故乡后,罗忠文拒绝了县委的好意放弃了清闲的工作、拒绝了专程建造的房子。他表示自己回到家乡,便是要在田地里开拓出一番事业,帮助家乡提高粮食产量。在他的带领下,家乡水稻的产量一路攀升,村上的鸡柴场效益也是越来越好。
如若不是突发变故,原本罗忠文便打算留乡到老享受着难得的田园生活。六十年代受天气影响,国内农村产量普遍减少。但农民身上有交付粮食的重担,咸宁县老百姓的生活不容乐观。罗忠文决定前往北京,向昔日的老领导反馈农村的真实情况。
这也就有了1960年新华门的那一幕,老兵和小兵之间的乌龙小插曲。进入中南海同罗瑞卿反应了湖北当地情况过后,罗瑞卿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表示目前国内大环境不乐观,国家身上背负着外债生活上有些困难很正常,北京会想办法全力解决湖北的问题。
回到家乡之后,罗忠文和父老乡亲们等来了国家的赈灾粮,吃不饱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村上一时间多了不少前来感谢的老百姓,但罗忠文听闻别人是来感谢自己连连摆手,表示能解决问题还是主席和领导们的功劳。
1975年6月,戎马半生的罗忠文生病住院。但由于积劳成疾,罗老身上的病根很难好转,两个月后老先生便驾鹤西去。罗老一生为求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心里想的装的都是如何让乡亲的生活变好。不图名、不图利的老先生,确实是真正做到将生命奉献给国家的老红军。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