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当下世界,悲观or乐观,这是一道坎


有人说:做企业,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但是,我们也说过乐观者会有突破,但悲观者可以走得更远。
那么,作为经营者和创业者,是成为乐观者更重要,还是秉承着悲观者更合适呢?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央视凤凰特约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乐观者可以创造机会,悲观者走得更远
这次疫情的反复,对我们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直接按照今天的主题,把最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在今天不确定的疫情之下,几乎所有中小微企业都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离倒闭也就一步之遥。
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疫情之下的状态,乐观?还是悲观?

我想都不合适。
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叫“乐观的展望未来”,第二句话叫“悲观的做内部的调整”,第三句话叫做,“乐观的为生存而奋斗”。
也就是说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能过于悲观。
如果过于乐观,认为疫情很快会过去,我们还要去维持原来的经营方式,最终就有可能会入不敷出而倒下。
如果我们过于悲观,干脆就放弃了,躺平了,关门了,对公司来说,那确实解脱了。
但是,那些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团队,可能一拍两散了。
在艰难的时候,你放弃了团队,等疫情过后,再想聚合这个团队,没那么容易。

在疫情恢复之后,一定会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从长远来说,中国的市场会继续蓬勃发展,如果过于悲观,放弃一切,等着从头再来,这只能是你的一厢情愿。
所以,第一、我们既要乐观地看到疫情之后的发展机会,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而且要把这样的预期告诉团队,让大家和我们一起共同面对。
所以,要乐观的构思,要保证自己营销业务团队和核心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的稳定,无论多么艰难,都要保留这些优秀的种子。
第二、我们要悲观地做出相关调整。
就像在战争年代,在作战艰难的时候,在粮食紧张的时候,那些非作战部队,由三餐变成两餐,由干为稀,最后以稀为主,一定要确保战斗部队有充足的粮食,让他们能够打胜仗。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发挥团队的创造力,想象力,要告诉所有人一定要多打粮食,确保能够活下去。
第三,我们还要乐观执行。
因为在执行当中,一定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和问题。一定要不畏惧任何困难,积极地解决问题,见神杀神,见鬼杀鬼。

我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疫情之下活下去,看到明天的发展机会。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乐观或者悲观。
比如做一次手术,有人说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法是手术3个月后会有10%的病人死亡。
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
但是实际上两者都是一样的:
第一种说法从存活率的角度,偏乐观,
第一种说法从死亡率的角度,偏悲观,
我觉得,作为经营者和创业者,应该两者都要兼备,关键是用在什么场合。

近年我多次参加企业的战略研讨会,在开始研讨前,我和决策层都先开个小会,定下研讨会的基调:会议属于探讨还是属于论证?
因为在探讨、论证和执行阶段的会议中,需要不同的心态和不同能力的参会人员,总结来说:
乐观地探讨;
悲观地论证;
冲动地行动。
我们先看第一阶段——【乐观地探讨】
这个阶段需要大家发散性的思考,允许大家提出不同的想法,绝不允许提出反对意见,抱有非这样不可的梦想与希望,超乐观的设定目标,也就是常说的“头脑风暴”。大家可以乐观的海阔天空的思考。
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不和太聪明的人讨论。
为什么?聪明人不是能想出更好的东西?
但是,聪明人容易反对,总是考虑成功的难度,影响和压抑了整个团队活跃的思维。

但是不迈出新构思、想象的第一步,就不可能有方向。这非常像马云创业初期,找爱凑热闹的帮腔者,这类人有两种口头禅:
“是,是,就是这样的。”或者是“对,太棒了”。
目的是在探讨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这个过程中,企业家同时能很好看出团队各成员的能力特征
第二阶段——【悲观地论证】
乐观地探讨后就需要悲观的审视构想,设想到一切困难发生的问题,慎重周密思考对策,制定计划要严谨慎密,悲观消极。
这个时候不能用第一阶段不聪明的人,一定要换上处事冷静、善于批判的选手,也就是左脑型的人才。
我们研究团队的价值观:无数据不决策、无对比不分析。
例如我们投资中常用的“决策树”等工具,量化分析各种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和期望收益。
在悲观论证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圈,选择一个方案或者重新制定计划。

第三阶段——【冲动地行动】
在经过一番讨论中,一旦制定下行动方案,就要果断地往前冲,抱有“必然成功”的自信。
这个时候,在第一批实施新计划的团队,就要换上乐观积极、执行力强的员工来实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头脑简单往前冲的人。
乐观、悲观、冲动,可能是经营者、创业者一个人同时兼备的。
所以说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都是人格分裂的,因为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具备不同的性格、能力和思维。
团队壮大之后,就可以有目的选择团队中不同性格、能力思维的人。
最终我给大家分享《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一句话,理解乐观和悲观如何决定一个人的财运。

穷人思维:我们没有钱,投资这件事,不可能做得成的。
富人思维:我们要做投资,虽然需要钱,不过办法总是有的。

最后是资深企业家、单仁行专栏作者士老帽老师的看法。
在当下,探讨今天的话题,无疑能够给经营者以希望,给创业者以信心。
人生在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个人乐观占三分就会充满希望,悲观占七分就能够积蓄力量与信心。

希望与信心,不正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与源泉吗?
有个有趣的比喻讲,是乐观者发明了飞机,是悲观者发明了降落伞。
创业者更乐观,不乐观就不会去创业;经营者才悲观,不悲观不会去创新。
在现实中,经营者悲观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经营者乐观会高估竞争者的计谋;而创业者悲观会一筹莫展,创业者乐观多意气风发。
事实上,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做生意,从来都是不悲不喜,仁者无敌;做生意,又何尝不是悲喜交集,循环罔替。
我们今天的经营环境,危机四伏背后,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轮回。
当时光按下了暂停键,一切就回到了原始,回到了相同的起跑线。
不同的是,有人熬过了冬天,有人在春天到来之前已经倒下了。

原因呢?不外乎,是不同企业家,不同修为的结果,能怪谁呢?
人们都习惯了向前看,不屑于停下来回头,听倒下的声音。
面对相同的境遇,你要有通天的手段;面对不同的对手,你还要技高一筹;更为重要的是,恶魔有千计,诱惑是第一,你得有属于自己的笃定。
经营理念要服从价值,模式创意要遵从形势,过程运作才能得心应手,运营方能可歌可泣。
这些当然离不开能力。
能力是个更为有趣的东西,你如果表现得像两只鸡腿,不用说,两个人一伸手,盘子就见底了。
所以啊,一个人的能力最好表现的是一盘豆芽菜,或一碟花生米,一桌人夹来夹去,还能不见底。
这句话太对了,能力不见阳光,真才实学必有用武之地。
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长在自己身体里面,有时候靠主动,有时候靠唤醒,有时候靠匹配。
经历就是能力,一个人一个团队要在经历中成长,面对青睐属于你的贵人与高人,要珍视使命,珍惜当下。

至于机会,它稍纵即逝,与你个人的准备匹配,才有可能。
悲观的人会一直悲观,乐观的人从来豁达,每个人都能够在过程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这个影子里,舞蹈着你的情绪怪兽, 一个不能控制情绪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只要在可控范围,莫怕莫怕,都是未来可期。

无论悲观的人适合打造产品,还是乐观的人适合提供服务,在正确的视角,成功都有属于自己的slogan。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