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科举考试第一名的状元一般会被安排什么官职

我们以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例,在清代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中最后一关殿试而成为状元的人,在整个清代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面也不过才114人,其身份之尊贵由此而知。所以状元在清代的规定中是不能直接做官的,他需要进入清朝设立的中央学习机构翰林院去学习三年时间,在三年之后状元还要参加朝廷的朝考,只有通过朝考才能被分发到中央各部院去正式做官。反之如果没有通过朝考的话,那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继续留在翰林院学习再参加下次的朝考,二是直接去地方做官,而不能留在中央做官,在地方做官的前途远不如在中央晋升的快,状元在地方做官的话一般是从正七品的知县做起,在三年试用期过后在决定你的升留。不过在地方做官大概率的晋升是很慢的,如果和上司还处不好,还有可能被上司参劾免官,所以一般考取状元的人只要有机会,一般是不会想去地方任官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清代状元的情况

在清代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其身份在众多候选官员的行列中是处于金字塔尖的,这也是科举考试时期每个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最终目标。在清代,科举功名依然是汉人进入官场的最重要的通行证。而汉人要想做高官,则进士头衔几乎是必须条件。如清代大学士(清代最高文官官职)共119人担任过这一职务,除了镇压太平军起家的左宗棠一人是举人外,其余则全部为进士出身,且大多在翰林院学习过。左能成为大学士,是因为他军功显赫之故,在当时他的这一举人出身还是被很多官员看不起。

  清代科举是三年一届,按照难易程度依次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县、府、院(学政)主持的秀才(生员)考试为童试,录取者成为秀才,有资格参加各省竞争举人的乡试;举人再赴京参加朝廷举行的会试。会试取中后,实际上已成准进士,虽然还须参加殿试,但殿试主要在于分出名次,一般不再淘汰人。殿试名次,分为三“甲”:第一甲只取三名,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约取进士总人数的1/3,其功名名称为“进士出身”;第三甲约取进士总人数的2/3,其功名名称为“同进士出身”。在清代一甲三名规定其初任官职均入翰林院,状元任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任编修(正七品)。

状元的任官发展

状元在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就要参加散馆考试,通过的人则可以进入朝廷中央各部院任官,一般是先从各部院的主事做起,试用一段时间,如果合格则正式授予相应的官职,倘若不合格则会被吏部安排到地方担任地方官,或者去去他部门任职。

因为状元这一特殊身份,他们在仕途上的起点和晋升机会也比其他的进士要多,因此在清代的状元,大多数在翰林院散馆考试后会被安排到中央部院任职,通常情况下是从六品的主事做起,之后在循例晋升,在各部院干个十多年或更长时间后,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一般都可以做到部院的从二品侍郎这一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各部副部长),在清代算是高级官员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状元是众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考试结果,但是竞争也十分激烈。所以其含金量很高,也会得到皇帝的重视。

综上所述,在清代状元是十分难考的,一旦考上其前途则是一片光明,并且状元的做官起点和晋升都比较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