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鉴天下6 : 千古一帝秦始皇《初并天下议帝号令》鉴评


CEO国学智慧管理 世界水平领导力

秦始皇(前259—前210) , 姓嬴名政, 是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 年, 12 岁的嬴政继位, 当时由丞相吕不韦掌权。10年后, 杀吕不韦亲政。 又花了16 年时间, 先后攻灭六国, 于公元前221 年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一般认为, 我国在春秋后期就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但作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则开始于秦王嬴政二十六年, 即公元前221 年。 此后的历史一再表明, 在我国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状态, 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从这个意义上讲, 没有秦, 也就没有汉、 唐、 明、 清, 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统一的中国社会, 长期以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敌入侵, 保持国家独立, 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与公元前3 世纪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开创之功, 当然是有一定历史联系的。本篇《初并天下议帝号令》 中, 一代英豪秦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在进入“ 议帝号” 的正题之前, 他先历数六国诸侯的罪过, 而置秦国于 “ 正义之师” 地位, 对于那些 “ 倍约” 、 “ 畔秦” 者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 其得意洋洋之态, 跃然纸上。秦王嬴政也有故作恭谦的一面, “ 寡人以眇眇之身, 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他把统一六国的巨大胜利仅仅归功于“ 赖宗庙之灵” 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我们不能强求始皇作一个历史唯物论者, 他能顺应历史潮流, 完成历史使命已不简单。 至于在他的主观上则不可能认识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使然。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国末期, 统一的条件逐步成熟。 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发展、 各地区间的联系加强,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个拥有共同风俗习惯、 乃至于共同语言文字的华夏民族逐步形成。 另一方面, 战国时代的连年战乱,所造成的损失“ 十年之田而不偿也” , 这又从另一面促成统一是人心所向。至于具体为什么是由秦国来实现统一, 则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 秦的强大是从孝公时代开始的。 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继位, 前359 年即任用商鞅变法, 经秦惠文王、 昭王、孝文王、 庄襄王, 直到公元前238 年秦王嬴政亲自执政, 共历六代凡123 年, 其间秦国越战越强, 累计消灭了六国150 多万军队, 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六的财富。 秦王嬴政登基时所继承的已是一份相当庞大的遗产了。

就这方面看, 秦王嬴政说“ 赖宗庙之灵” 倒也是真的。另一方面, 秦王政13 岁即位, 39 岁统一天下, 其个人才能和机遇都是胜人一筹的。 虽然不见得像他自谓的“ 德迈三皇, 功高五帝” 那样。 但他确能任用贤良、 审时度势, 运筹帷幄, 终成大业。于是“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其议帝号。”说到帝号,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 春秋以来, 天上最高神为帝,人间最贵是王。 但战国时各路诸侯相继称“ 王” , “ 王” 就不再尊贵了。 以至于公元前288 年, 秦昭王和齐泯王也曾相约称帝, 分别为“ 西帝” 和“ 东帝” , 但由于战争需要、 也是怕成为众矢之的, 很快又都放弃了帝号。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 于是有必要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了。最后议定的帝号, 从字面上至少有两点意义: 一是把“ 三皇” 、 “ 五帝” 合起来, 称为“ 皇帝” , 以示盖世之功, 再配合以“ 朕” 、 “ 玺” 、 “ 制” 、 “ 诏” 等专用称谓, 皇上与臣下自然就不同了, 而与一般黎民百姓则有了天壤之别; 另一方面, 这个帝号是可以传诸后世的, 也免去了别人在他身后妄加评议。他作为始皇帝, 后世则为二世、 三世、 十世、 百世、 千世、 万世……这是多么可怕的暗示啊!历史跟始皇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始皇有20 多个儿子, 他原想立长子扶苏。 前210 年他死于第五次出巡途中后, 赵高等策划一场政变, 迫扶苏自杀、 立胡亥, 是为秦二世。 公元前207 年即秦二世三年, 这时的农民起义早已风起云涌, 起义军逼近咸阳, 赵高迫二世自杀, 立王子婴。 王子婴杀赵高夷其三族, 但只当了46 天秦王(不敢称帝了) 即向刘邦的起义军投降了, 后死于项羽刀下。 所以, 严格地讲, 始皇设计的万世基业, 一代都没有传好。曾经叱咤风云, 却叹昙花一现。 第一位记述秦帝国历史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认为: 由于仅仅看到秦代历史的短促, 就不去考察它的来龙去脉, 不敢称述, 这是很可悲的。 鲁迅先生也说: “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 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 一般帮闲们都替新主子们去讲他的坏话了。”“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 秦始皇确实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 本篇《初并天下议帝号令》 以君臣对话的形式, 也只能让我们窥见中国封建源头之一斑, 但它记录的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转折点之一。 我们见到的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有作为的政治家的杰出代表。 他首创的帝号,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被沿袭。 他所代表的这种封建专制政治体制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动摇解体, 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但1915 年12 月至1916 年3 月袁世凯还作了83 天皇帝; 张勋在1917 年7 月1 日至12 日还企图“ 力挽狂澜” , 拥溥仪为帝, 结果闹了12 天收场。 经“ 五四” 运动到新中国诞生才将它埋葬。 但在今天看来, 要克服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影响, 则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青山关不住, 毕竟东流去。 可以相信, 既然始皇发明的这顶桂冠已经吹落江中, 一切也将被历史的大潮荡涤无遗。


初并天下议帝号令

嬴 政

秦初并天下, 令丞相、 御史曰: “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 请为藩臣, 已而倍约, 与赵、 魏合从畔秦, 故兴兵诛之, 虏其王。 寡人以为善, 庶几息兵革。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 故归其质子。 已而倍盟, 反我太原, 故兴兵诛之, 得其王。 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 魏王始约服入秦, 已而与韩、 赵谋袭秦, 秦兵吏诛, 遂破之。 荆王献青阳以西, 已而畔约,击我南郡, 故发兵诛, 得其王, 遂定其荆地。 燕王昏乱, 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 兵吏诛, 灭其国。 齐王用后胜计, 绝秦使, 欲为乱, 兵吏诛, 虏其王, 平齐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 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丞相绾、 御史大夫劫、 廷尉斯等皆曰: “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 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 平定天下, 海内为郡县, 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 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 王为‘ 泰皇’ 。 命为‘ 制’ , 令为‘ 诏’ , 天子自称曰‘ 朕。’ ”王曰: “ 去‘ 泰’ , 著‘ 皇’ , 采上古‘ 帝’ 位号, 号曰‘ 皇帝’ 。 他如议。” 制曰: “ 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 “ 朕闻太古有号无谥, 中古有号, 死而以行为谥。 如此, 则子议父, 臣议君也, 甚无谓, 朕弗取焉。 自今以来, 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选自《全秦文》)

【译文】

秦刚刚统一天下, 就对丞相、 御史下令: “ 从前韩王献出土地和玺印, 降服称臣, 后来却背约, 联合赵国、 魏国反叛秦国, 所以出兵加以讨伐, 活捉韩王。 我本来不想再用兵。 赵王派其丞相李牧来结盟, 我就把赵国留在秦国的人质送回去。不料赵国背约攻打我们的太原, 于是出兵讨伐, 活捉赵王。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所以出兵消灭他。 魏王原本约好降服入秦, 后来又与韩、 赵两国阴谋袭秦, 于是出兵讨伐, 攻破魏国。 楚王献青阳以西的土地来求和, 后来却毁约攻打南郡, 于是出兵加以讨伐, 活捉楚王。 燕王昏庸无道, 太子丹暗中派遣荆轲为刺客, 于是出兵讨伐, 消灭了燕国。 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 与秦国断绝往来, 阴谋作乱, 于是出兵讨伐, 活捉齐王, 平定齐国。”“ 渺小的我出兵讨伐暴乱各国, 全靠祖宗显灵, 使六国国王都得到应有的惩罚, 天下统一。 现在如果不改变名号, 就与我的功业不相称, 不能传之后世。 你们讨论一下帝号的事吧。”丞相王绾、 御史大夫冯劫、 廷尉李斯等人都说: “ 古代五帝统治地方仅千里, 千里之外的诸侯是否来朝, 天子不能决定。 现在陛下出动正义之师, 讨伐残贼, 平定天下, 四海之内都设置郡县, 政令统一, 这是自上古以来所不曾有的, 是五帝都比不上的。 我们慎重地与博士们商议说:‘ 古代有天皇、地皇、 泰皇, 其泰皇最为尊贵。’ 臣等冒死给陛下尊号为‘ 泰皇’ , 陛下所颁命令为‘ 制’ 、 “ 诏’ , 天子自称为‘ 朕’ ” 。 秦王说: “ 去掉‘ 泰’ 字, 保留‘ 皇’ 字, 采用上古时代‘ 帝’的称号, 合称为‘ 皇帝’ 。 其他就照你们所议。” 然后正式颁布命令说: “ 可以了” 。 又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颁令说: “ 我听说太古时代有称号而无谥号, 中古时代的帝王生前有称号,死后则根据生前的作为追封谥号。 照这样就成了儿子议论父亲, 臣下评论君王了, 实在很不妥当, 我不赞成这样作。 从今以后, 废除追封谥号的办法。 我称为始皇帝。 我的后世则以数计, 二世、 三世……以至万世, 永远传下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