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妇买菜时,意外得知失散54年的丈夫消息,再见时已儿孙满堂

1987年的一天,70岁农妇蒋红英如往常一样独自前往菜市场买菜。

走近菜市场门口,便看见一家新开咸菜店,看管摊位的是位年纪不大的小姑娘,听着小姑娘叫卖声,口音十分熟悉,带着好奇心来到小姑娘的摊位,聊起了家常:“姑娘,听你的口音不像本地人,你是哪里人?”

蒋红英一边挑菜一边与小姑娘交谈起来,话语中得知了小姑娘名叫赵桂英,家在大别山新县,为维持生计全家一同前往此地赚钱,因十分缺钱,她便想要辍学帮家里看管生意,但爷爷十分固执不同意。

听着小女孩的诉说,蒋红英说道:“你爷爷不同意也是应该的,你还小,出来做生意遇到坏人容易受欺负,应该回去好好读书。”

小姑娘激动地回道:“俺才不怕坏人呢,俺爷爷可是老红军,他可厉害了,就是自从俺奶奶去世后,俺爷爷才不让俺出来的。”

听了小姑娘的话,蒋红英十分激动地询问道:“老红军?大别山人?那你听说过赵基生吗?”

小姑娘听完一愣:“你咋知道我爷爷的名字?”

蒋红英听完这话,满含眼泪地说道:“你回去问问你爷爷,认不认识浙江定海的蒋红英。”

赵桂英觉得两人应该是曾经的战友,收摊回家后,便立即将此事告诉给了爷爷,没想到赵基生十分激动,泪流不止嘴中还一直说着:“好,好,平安就好。”

她十分疑惑便问道:“爷爷,你认识她吗?”

赵基生激动地回道:“她是我的初恋,我的发妻啊,54年了,我以为她牺牲了,平安就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既然两人是结发夫妻,为何失散了54年?

54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1917年蒋红英出生于上海,老家为浙江定海人,因家境贫寒,父亲为了养活全家,只能带着家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谋生。

但当时的上海,军阀混战,本就贫寒的家庭,在战乱中根本无法生活。

其父亲便决定,等到蒋红英稍大些便回到老家,但事与愿违,不久后,战乱彻底打响,蒋介石叛变,开始在上海大肆杀害革命积极分子,此时的上海穷人根本无处生存。

蒋红英一家被迫离开了上海,躲避战乱回到了老家定海。

回到老家后,生活更加艰辛,在上海赚的钱财,早已在回家的路途中用完。

蒋父为了让家中生活好些,便前往地主家,多做份工赚钱。

但蒋父在上海的几年中,早已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于是每次看到地主家对待百姓的欺压都十分愤恨,一直压制着自己的情绪。

直到结工钱的这天,蒋父因工钱克扣得所剩无几,多询问了几句,地主当时心情不好,便觉得其不知好歹,竟吩咐人将蒋父活活打死。

蒋母听到此事后悲痛不已,但因还有蒋红英在,不敢有任何反抗,只能咽下这口气,安葬了蒋父。

之后,为了让蒋红英吃上一口饭,蒋母不得已将她送往同村陈家当童养媳,本以为女儿能够过上好点的生活,却不想陈家十分蛮横,根本不是想要儿媳妇,在蒋红英来到后,更是将所有的脏活累活丢给她,但凡她没有做完或犯些小错,便要挨打挨饿。

这天夜晚,蒋红英再也受不了这种生活,趁着陈家熟睡中,逃回了母亲身边。

蒋母知晓了女儿的遭遇后,十分自责,决定以后不管再苦再累,都不会再将女儿送走。

因此为了躲过陈家人,母女两人被迫开启了流浪生活,这天两人来到了大别山新县。

在此地人民的淳朴热情下,两人在新县箭厂河乡找到了组织,就此定居下来。

蒋红英更是在此地革命氛围的熏陶下,毅然参加了革命,决定为自己拼搏一番。

就这样,年仅11岁的蒋红英不顾母亲的反对,加入了农民赤卫队,成为了一名小战士。

1928年,革命事业走向稳固,蒋红英加入的赤卫队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她也因此成为一名红军小战士

因其年纪较小,组织便让她当了宣传员,也是在这里,蒋红英结识了赵基生。

赵基生是新县本地人,比蒋红英大5岁。

两人相遇时,赵基生已经参军两年,因读过几年的书,便留在了徐向前身边工作学习,帮忙传递消息,写写信。

而蒋红英的入伍登记就是赵基生写的,因此两个人的工作十分相似,都是情报传递宣传方面。

刚开始两人交往并不深,赵基生也只记得部队中,有个说着南方口音身材矮小的小姑娘。

直到不久后,两人工作有了交集,赵基生逐渐发现蒋红英不仅做事麻利,勤奋上进,宣传的文字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人逐渐熟悉起来,本就相差不大,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后来,国民党部队围剿大别山根据地,组织想要传递情报十分困难,身为宣传情报组的蒋红英,独自一人传递情报十分危险,组织便决定,让赵基生与她一起假扮年轻夫妻,迷惑敌人来完成情报传递工作。

两人本就一脸稚嫩,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十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之后,两人经常一同执行任务,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对彼此产生了其他的感情。

蒋红英对赵基生沉着稳重的性格所吸引,逐渐对其心动不已,而赵基生也不可避免地对这位年纪虽小,但聪明勇敢的姑娘心动。

两人确认了相互的心意,在徐向前等人的见证下,昔日的合作伙伴正式拜堂成了夫妻,羡煞了部队众人。

婚后两人有了不同的工作,赵基生前往了前线杀敌,而蒋红英则负责后方的工作

两人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感情依旧十分深厚,但好景不长,在两人结婚后不久,国民党部队便发起了规模众大的围剿战役。

赵基生接到组织临危受命,带领战士上阵杀敌,反围剿战役十分艰辛,战场十分残酷,赵基生跟随着大部队四处转移,进行战斗,而两人慢慢只能依靠信件,传递对彼此的思念。

可好景不长,赵基生在战役中失去了妻子的消息,却迎来了噩耗,蒋红英在传递情报中,疑似牺牲。

原来蒋红英再一次护送情报消息中,被敌人察觉抓捕,情急之下她将情报吞进了肚中,彻底暴露了她的红军身份。

敌军将其抓捕后,蒋红英在监狱中受尽酷刑和折磨,但依旧咬牙忍受,不曾说出一句红军的机密。

气急败坏的敌军便决定,彻底解决蒋红英,之后将她丢弃在空地。

但没想到蒋红英并没有死去,在她奄奄一息时,她被附近的村民送往了医院,抢救回来生命,却昏迷了数月。

而此时的红军遭受重创,无奈部队开始紧急撤回皖西北整编。

直到蒋红英养好伤后,几经波折依旧没有追上红军的队伍,却在汉口意外寻到了母亲。

两人相见后,蒋母便不愿再让女儿冒险,蒋红英心中也明白独自一人,很难追上组织的步伐,便听从了母亲的话,打消了寻找部队的想法,却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丈夫。

但几年的时间过去,母女两人四处奔波打听,依旧没有任何赵基生的消息

两人来到了南京开始生活,蒋母的身体逐渐不好,便经常催促女儿的婚事,蒋红英受不得母亲难过,便在母亲的说服下,嫁给了饭店会计张继元

张继元比蒋红英大十岁,离异带着一个孩子,但为人老实淳厚,两人很快结婚,婚后蒋红英将张继元的孩子视为己出,两人相敬如宾的生活着。

直到1985年,张继元去世,孩子们相继外出打工,蒋红英开始了自己的独居生活。却不想再次遇到了分别54年的初恋。

原来赵基生也不曾放弃寻找妻子的下落,他一直不相信蒋红英牺牲,秉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一直寻找。

直到一次战役中,他身受重伤无奈被部队转移回到老家休养,之后与部队开启长征,因此失去了联系。

赵基生便在老家照顾起了父母,当时年仅20多岁的他,父母的不停催促下,无奈答应了娶妻生子的请求,与妻子平淡地生活着。

直到建国后,通过战友们的证明,获得了政府颁布的红军失散人员证明,获得了相应的红军待遇。

几年前妻子去世,他便跟随孩子一同前往外地谋生。

却不想再次遇见了失散半世纪的发妻,两人在家人的安排下见了面,诉说着分别半世纪的故事。

之后在亲人的支持见证下,两人去往了民政局办理了登记,民政局为他们的事情感动,并为他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爱虽迟但有缘总会相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