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智慧“不经风雨,难见彩虹”

《论语》教育智慧“不经风雨,难见彩虹”

《论语》感悟(一二零)

文/王营

原文: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6.22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做对老百姓适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先做好难做的事情,然后再去考虑报酬、收获,这可以说是仁了。”

感悟:本章是孔子针对“智”和“仁”这一重大儒学问题,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所作出的回答。问题是由那位不太聪明的学生樊迟提出来的,孔子对“智”阐释是:认真去做好那些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这一解释显然是针对当时执政者来说的;对“仁”的解释是:先做好难做的事情,再去考虑个人的报酬和收获,这就是仁了,这是针对执政者的个人修养而言的。

本章中,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只是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为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也许孔子是想告诉我们,如果鬼神真的存在的话,它们也只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不可能左右人世间的事情,只是尊敬它们就行了,大可不必迷信它们,进而笃信鬼神所降下的“旨意”;作为一个执政者,当务之急是实事求是,认真做好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解决民生之难,这样做就能达到“智”的境界。孔子的这一观点与当时郑国的子产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如出一辙。

事实上,无论做什么工作,盲目相信宿命,迷信他人,照搬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都不能称得上是“明智”,而恰恰是愚蠢的表现。马列主义理论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理论,俄国人运用它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有些人非常迷信,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经过三十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说明,不但鬼神不可信,即使被普遍认同的真理,也有发展的空间,也要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育教学工作也是这样,有些校长不去开动脑筋,认真研究和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是想走捷径,盲目照搬所谓的洋思经验、杜朗口经验,结果往往是邯郸学步,不伦不类,非但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好的传统也被放弃了。

“智”是执政策略问题,而“仁”则是执政者的个人修养问题。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先难而后易,先付出才能有收获,妄想不劳而获是希望天上掉馅饼,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执政者的“务民之义”,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且做出成效,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要求执政者 “先难而后获”,这就具备了“仁”的品德。孔子的这一思想,后来被孟子和范仲淹继承和发展,范仲淹则进一步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结合起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执政者也应当“先百姓之难而难,后百姓之获而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单位的领导人却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总是把有些事情想象得非常容易,某些政策出台后,不是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难题,而是急于要成绩、要结果。工作一旦有了一点成效,就把功劳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不去认真总结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还有些领导人好大喜功,与民争利,见好处就捞,见荣誉就上,这样的领导干部小而言之是自私,大而言之就是“不仁”,已经不具备做领导的资格。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用它来概括“先难而后获”的含义再形象不过了。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不但要懂得这个道理,而且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像园丁那样,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赢得满园春色,桃李满天下。同样,做为学生,求学之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足够的勇气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先难而后获”,创造人生灿烂的明天。

举报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