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务员比进企业轻松很多?新格局下体制单位正在发生的四大逆转
①不正常的新论调: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务员
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认为公务员就是一杯清茶一张报,晚上麻将早懒觉的人,大概只有两种人。
第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嫉妒心重,盲目仇公的人。
第二种,啥也不懂,人云亦云的底层人!
这个世界,的确有一种现象叫“围城”,有一种无奈叫“信息不对称”。
人口14亿,在职公务员不过800万!按这个比例来看,公务员的确是百里挑一,妥妥的“精英”。

当然,除了公务员之外,还有一个群体,也和公务员差不多,那就是全额事业人员,全额事业人员的主要组成是基层公共教育和基础公共医疗两类人,全国大概只有3000万左右。这个比例其实也不算高,毕竟承担了十几亿人的义务教育和基础医疗的繁重任务。
很多人认为,事业单位就是干活的,多数都是专业人员,工作压力还是比较大,工作也还挺累的。
更多的人认为,公务员就是个发号施令的人,不像事业单位有具体的事情干,公务员说白了就是混日子!
那些进了企业,进了工厂,每天忙忙碌碌的人,更是把公务员群体恨得牙痒痒,认为公务员就是一群“虫”,是躺着等吃食的虫!

社会普遍的认知都是:当公务员比进企业轻松一百倍!
所以,才会有了“宇宙的尽头就是考公务员”的奇怪论调。

②说当公务员比在企业上班更累,你信吗?
【视点之一】
在企业上班的人,硬生生地创造出“摸鱼”和“划水”两种文化!我们也没有看见企业界对这两种文化有什么实质性的反击“动作”。
事实上,整个企业界对现代年轻职场人的“摸鱼”和“划水”是毫无办法的,每一个被遇到的企业经营者,都只能无奈的吐槽一件事:今天的年轻人是真难管!
在企业,管住员工的最大杀器就是“开除”;最有效用的工具就是KPI。
但说实话,在大家都不害怕被“开除”,大部分人都完不成所谓的KPI的时候,多数企业选择的其实是和年轻的员工们“妥协”。
企业管理方和年轻员工们的多次“妥协”,最后的结果是现代职场固有的考核文化的职场文化体系出现“礼乐崩坏”!当然,央企国企除外,企业的“正规军”,还是得靠“礼乐”维系正统的!

【视点之二】
相反,在公务员单位上班的年轻人,也想“摸鱼”和“划水”,但是很可惜,公务员身份的年轻人,根本就没有“摸鱼”和“划水”的空间和环境。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部分公务员单位的年轻人,都是一个顶两个用的!就算工作再轻松,一个要顶两个,甚至三个去用,那也就是变相的一个人承担三个人的工作了,能轻松?才怪!
疑问点:为什么体制单位会出现一个年轻人去承担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的工作的情况?
答案:
(1)现代的体制单位,99%的工作是通过电脑,即时通讯工具,其他比较先进的办公工具来完成。而现代体制单位80%的中老年人(45—59岁群体),在先进办公工具这件事上“集体失能”!越是基层的单位,这种情况越突出。中老年群体干不了,不愿学,也没有硬性规定非要让他们会使用这些工具,所以,他们索性就不干了,就以“自己不会电脑”“不懂电子表格”等等理由,直接把工作像踢皮球一样踢出去,单位的领导没办法,只能让年轻人来承担这些本来应该中老年群体该完成的工作!


(2)体制单位不像企业,不能辞退老员工。企业里面,别说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就算是35岁以上,也大概率把你划入“中老人”队伍,企业不养闲人这是优势,一旦企业发现员工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技能和思维落伍了,那他们会直接把老员工给想尽千方百计“踢出局”。所以,在企业,很少出现“中老年扎堆”的情况。大部分职员,根本混不到“中年”这个阶段,就提前被开掉了!所以,绝大多数企业的员工都是以40岁以上的青壮年为主的,老年人很少。
体制单位这种中老年人是不会被辞退的,有恃无恐的状况,几十年积累下来,就造就了现在的体制单位内,大量的中老年人塞满了单位的编制,每年只有极少的编制能空出来,招录年轻人。在很多基层体制单位,中老年人的占比高达70%,整体上看,体制单位中老年人的平均占比也高达50%以上。
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基层体制单位,30%—50%的年轻人,需要承担单位100%的业务工作!——能轻松?
就算体制单位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写画画,表表册册,开会总结啥的,你让50%的人去干绝大部分的活儿,肯定也不轻松啊!


据很多职场调查都显示:体制单位年轻人的工作强度,远远高于企业年轻人的工作强度。

③新格局下,体制单位已今非昔比,虚妄的光环终将褪去
体制内单位,真的成了“围城”!
在这几年,因为特殊的情况,就业是要难一点,所以,体制内单位的超稳定状态就显现出他的优势了。
但是,这种优势其实是短暂的,因为当外部环境好转,各行各业实体爆发式恢复后,能在体制内单位长期干下去的动力会持续衰减。
事实上,在各行各业开辟新格局的当下,体制内单位,正在发生着四大逆转。

新格局下体制单位正在发生的第一个逆转:整体氛围由激情燃烧向持续平淡逆转
(1)体制单位在以前,越是基层单位,存在感和操控感还是很好的。那时候的服务对象是真的把工作人员当“干部”,进门就好吃好喝好茶饭的招待着。那时候也真能给下面的人办点事。对一些不太正常的基层现象,也是真的可以拿出威风去管!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体制单位的整体氛围还是激情燃烧的,虽然基层单位很苦,但是存在感强,有地位的尊贵感,受人待见。而且可以放手大胆地管理,彰显权威地位。

(2)就现在的情况,体制单位里面最好是收敛一些个人的脾气,一不小心被拍了照,录了像,即便就是他人的过错,也会因为一段不好的视频被广泛流传,被断章取义的一群人网暴。在一种风潮下,这种只要被人录了像的体制工作者,都是得严肃处理的。于是,这种事儿多了,服务对象也就聪明了,动不动就录像拍照。而且现在的工作人员,到农户走访时,基本不敢去吃农户的饭菜了,怕带来不好的影响。
诸如此类的一些深刻变化,风向的变化,让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一副“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不太干活可能还少出错的心态了。于是,整体工作氛围就趋向于持续的平平淡淡了。

新格局下体制单位正在发生的第二个逆转:收入待遇由偶尔惊喜向一眼到底逆转
(1)以前体制单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自己单位的一把手能搞到钱,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期分批分情况的发钱。在那个年代,其实挺爽的。当然,对一些搞不到钱的单位和领导,他们心里是不爽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对于更广大的普通职工而言,是非常爽的。
因为那时各家单位比着搞福利,比着发钱,很多项目单位都是所有人削减脑袋要去进的,因为一旦挤进去了。平日里发的福利,慰问金啥的,都要远远超过工资绩效的收入了,别提有多爽。即便是搞不到太多钱的单位,也不至于担心发几件T恤,发几箱水果就被质询,被举报!
那个年代,一个体制单位的普通职员,每年能享受至少四次奖金发放,平均每季度一次,即便每次不会太多,也就几千块钱,但是心里爽啊,有个盼头啊!有期待啊。而且每一个大的节假日,员工的生日等等都是有慰问金的!如果单位经营得好的,每年还组织一次全体旅游,那就叫惊喜了!还别说,那时候很多单位都有职工年度旅游计划,和单位一群合得来的同事组团出去游玩,既拉动了旅游业兴盛蓬勃,又融洽了单位职工的情感关系,比现在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团建,可要实惠得太多了!


(2)现在看来,上面所有的爽的事情,是一样都没有了,基本上是一刀切。即便单位有再多的钱,只要超范围花费一分,领导立马“下课”。在这种高压线之下,谁还敢动呢?
对现在这些体制单位的人来说,他们一年到头能得到的钱,能享受到的福利,基本是一眼到头。一切都按照资历,级别,规格来的。该拿多少钱,享受几天假期,全都是固定死了的。在这之外,不会有任何的意外和惊喜!
说实话,稳当倒是稳当了,可一个二十来岁进入单位的年轻人,按照正常的工资浮动,一辈子能大概挣多少钱,在入职第一天就可以算出来了!未来的几十年,就是按照心里估算的那个数字,一步步去靠近而已,没有任何大的浮动和刺激的惊喜——想想还是蛮无趣的!

新格局下体制单位正在发生的第三个逆转:工作内容由一成不变向专高精细逆转
(1)以前的体制工作大部分的岗位工作内容无外乎是“开会——写纪要——写报告——写总结——开会”的无限往复循环。工作内容总体的技巧性和挑战性都摆在哪儿呢!只要用心钻,没啥复杂的。

(2)现在看来,体制单位很多岗位的专业性一点不比专业性单位要求低呀!比如很多岗位要求懂大数据管理,懂市场运营,懂招商策略,懂法务、懂经贸规则、懂多国语言——这些需要懂的领域,可不是泛泛而谈吹牛哦,而是真的实打实的干,必须得有专业的,拿得出手的硬实力哟!
比如一个招商的专业人才,招进体制单位之后,是要给你下指标的!比如一年引进资金100亿,实际落地资金70亿。——这是要实打实的考核的,不是写写报告,闹着玩儿就完事儿的。目标达成,有考核奖甚至超额绩效奖。目标达成不了,是要扣钱的,而且对以后的升职晋级都有明显影响。
哎,体制单位实际上越来越有点像公司化管理了。尽管在很多单位和岗位依然存在大量混吃等死的人,但是在一些新型的岗位,专业型的岗位和年轻人群体,已经没有任何体制单位的“超然感”和“舒适感”了!
所以也不难发现,很多体制内的中老年人头发黑黑的浓浓的,整天乐呵呵的,因为他们玩得舒服啊。但是一些年轻辈的人反而腰驼了,两鬓的头发也白了,整天愁眉苦脸的,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实实在打工啊!

新格局下体制单位正在发生的第四个逆转:职业认同由光环加身向泯然众人逆转
(1)以前的体制岗位无论是找对象,还是回到村里得到别人的夸赞,都是挺让人羡慕自豪的。
(2)现在的体制单位的人,除非当了领导,混到一定的级别和岗位,否则,回到村里,也没几个能瞧得上你的,因为他们知道,反正你无职无权,讨好你也办不成事儿!
很多颇有姿色的姑娘,你喜欢的姑娘,真正优秀的姑娘,也不一定因为你是体制单位的人就嫁给你了。有姿色,大家都想要的姑娘,他们往往有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追求了!而普通的工作人员,也不过是一个能吃饱饭的汉子而已啊!
当短期的,暂时的,紧迫的就业紧张浪潮褪去,体制单位的人,或许就是一根鸡肋而已!


欢迎关注“职上职下”
职场达人,研究现实,深度思考。
洞察职场趋势,干货持续更新。
敬请关注、点赞、转发~~~
两个地方有误。 一是因需要这批中流砥柱,他们的工资虽然降了,但永远都不可能低。 二是他们的工作虽然非常忙,但大多是内耗,75%的工作都不是必须做的
多数考公务员的是三本
笔者对体制内的认知还是有点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