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于成龙》中一些名词的解释

#头号周刊#

近日央视热播大戏《于成龙》广受好评,在“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从政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官职”的名称。在以往的历史剧中也有出现,我的很多学生对这些“官职”的概念比较模糊,而且清代官制复杂细致、虚实有别,下面就对几个主要地方官职(清代)简要说明一下:

县令。明清时期的正式名称为“知县”或“知县事”,一般为“正七品”,为一县的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县委书记、县长。

县丞。正八品,地位仅次于县令,协助县令工作,相当于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县尉。一县的第三把手,主管治安,相当于县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长。

知州。一般是从五品文职官员。品级有别,分直隶州和散州,前者同“府”,可下辖若干“县”,相当于地级市委书记、市长,隶属于“省”;后者与“县”同级,隶属于府、道,不辖县。

知府。尊称“府台”,四品,主管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相当于独立市的市委书记、市长。

道台。正式名称为“道员”,一般为四品,职能分工不同,又分为“河道”、“粮道”、“茶马道”等。

布政使。全称“承宣布政使”,尊称为“藩台”,一般为二品,协助巡抚负责一省政务及钱粮,相当于省委副书记、省长。

按察使。全称“提刑按察使”,尊称为“臬台”,一般为三品,与布政使平级略低,主管各道巡察,考核吏治及一个省范围的刑狱案件,相当于省公安局长、省检察院院长、省法院院长,同时也对巡抚负责。

巡抚。尊称“抚台”,从二品,加衔(一般为兵部侍郎衔)可为正二品,主管一省行政、军事、监察,为一省最高长官。

总督。尊称“制台”,正二品,加衔(一般为兵部尚书衔)可为从一品,主管多省军政,权力大于巡抚。通常所说的清代的封疆大吏“八总督”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陕甘总督。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其他关于清代中央官制和军制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说明了。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作如下回答:

1、清代的“官”、“僚”与“吏”有什么区别?

答:简单地说,官”(正职)与“僚”(副职)有“品级”划分,属正规编制,通过荫袭、保举、科举、捐纳等方式被选拔,由朝廷(吏部)任命并发放俸禄的国家正式公务员,所以称为“朝廷命官”;“吏”不属国家编制,是由“官”自行招聘到府衙里的“办事员”,工资由“官”自己支付或按规定从本地税赋中的“办公经费”中支取。剧中的刀笔吏(领导秘书)柳晋阳和捕快(刑警队长)雷翠亭都属于于成龙招聘来帮助工作的“吏”。有“国可一日无官,不可一日无吏”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

2、“师爷”与“幕宾”是什么身份?

答:“师爷”也称作“幕宾”、“幕僚”、“幕友”、“西席”,是帮助军政大员办理事务的文人学士,同时出谋划策,相当于幕主(老板)的“智囊”和“私人顾问”,类似于战国时的“食客”和“谋士”,既非“官”也非“吏”, 多数是功名在身的落第文人,无品无级,但地位高、身份贵、工资多,需博闻强识、精通事故,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代“官”行事。根据职责不同,也分为章奏师爷、钱谷师爷、书禀师爷、朱墨师爷、库款师爷、筹饷师爷等。剧中的周瑞和就是于成龙聘请的“高参智囊”。

3、清代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与“臣”有什么不同?

答:剧中的纳兰明珠对皇上自称“奴才”,陈廷敬却自称“臣”,对于旗人而言,都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奴才”,是一种比“臣”更“高等”的身份。标准是看是否“在旗”,有的满人属于贱籍奴隶,不在八旗之列,所以也不能自称“奴才”;有的汉人属于“汉军八旗”,就可以自称“奴才”。所以在清代,“奴才”不含侮辱和鄙夷的色彩,是一种政治隶属,不能乱用和“冒称”。

4、 “火耗”是什么鬼?

答:简而言之,清代向百姓征收税费,自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后,统一征收白银,由于收上来的绝大多数是散碎银,甚至有磨损严重的麻银,需要将其熔化铸成大锭上缴朝廷,这过程中的损耗就叫做“火耗”( “耗羡”的内容之一)。这种“附加税”是需要百姓(纳税人)支付的,属于合法的“摊派”,数额的多少由地方政府自主划定,且所得利润也归地方,一部分用于“熔铸”工作中银商、工匠等劳务费和官府办公经费,绝大部分落入了各级官员的私人腰包。这是合法的,因为清代实行“低俸制”,只靠工资远不能满足地方低级官僚的日常开支、养家糊口和送礼贿赂,所以“火耗”算是一种“补贴”。由于官僚的贪婪,导致地方“火耗”过重、贪腐成风、百姓困苦,所以到了雍正初年实行“耗羡归公”,降低“火耗”征收比例,统一上缴国库,拿出其中一部分向地方低级官员分发档次不同的“养廉银”,以缓解低级官员的“低薪”困难。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5、“卓异”有多荣耀?

答:清代官员三年一考核,由吏部考功清吏司承办,对北京官员的考核称为“京察”,地方官员的考核称为“大计”; 武官的考核,称为“军政”,由兵部职方清吏司承办,其考核方法与文官的大体相同,只是每五年举行一次。考核标准为:守(操守)、才(才能)、政(政绩)、年(年龄);成绩分五等(其余两等是年老、有病,不再列举):卓异(清正廉洁、治安稳定、政绩突出等,皇帝召见,赐匾升迁)、不谨(行止有亏、作风腐化,拟革职)、罢软(毫无政绩、推诿扯皮,拟革职)、才力不及(能力低下,拟降两级)、浮躁(欺上瞒下,虚夸不实,拟降两级)。在清朝的官僚体制下,仅“清廉”一项就是极其罕见的,能评上“卓异”相当难得,于成龙三次获得殊荣,难能可贵。

6、于成龙有权斩杀赫里吗?

答:于成龙是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从一品;赫里是江宁将军,全称镇守江宁等处地方将军,为清代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军兵的最高统帅,正一品。从这里看,于成龙是赫里的下级,但于大人是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赫里只是一个军区司令,所以于成龙是可以对赫里将军进行惩治的。

7、于成龙进京面圣,家人为什么还要订做新官服?

答: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赏赐官员花翎,以示奖励。这种赏赐,多数时候只是赐予其资格,花翎需要官员自行购置,其价格因眼数不同从数十两到数百两不等。赏穿之黄马褂,有些情况下也是受赏者自行制办。清代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因此一般价值都颇为昂贵,而且更替也十分频繁。所以为官之初,购置官服,对很多官员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很多缺乏经济实力的京官不得不长年借用官服。

8、“大人”、“老爷”的称呼是随便叫的吗?

答:清康熙年间,科举考试中“举人”可称“爷”,中“进士”, 可称“老爷”。官场中,府、道以上称“大人”,州、县称“大老爷”、“太爷”。所以,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叫“大人”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