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72《无人知晓》豆瓣9.1分,真实事件改编,日本高分电影


《无人知晓》应该是是枝裕和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曾作为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影片,而柳乐优弥凭借独有的“有力的眼神”,成为戛纳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无人知晓》


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看过《无人知晓》后复杂的心情,即便是在看过本片的很长时间里,这种混杂着愤怒、压抑、无力的感觉仍然挥散不去。

《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在《无人知晓》之前已经确立了内敛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便反映生活的艰难,也要突出温情的部分。而这种偏好在《无人知晓》中被运用到了极致。


全片中唯一的一滴眼泪是妈妈清晨眼角的泪滴。孩子们一个都没有哭过,哼都没有哼一声!

《无人知晓》根据日本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四个没有身份的“黑孩子”搬入了新居,但大儿子明扮演着真正的家长角色,照顾着弟弟妹妹,妈妈离家出走,一去不回。明用尽一切力量挽救,而生活一天一天在变坏,他们是如此无助,却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

导演用细节表现他们生活的变化,比如灯再也打不亮了,孩子们不停数着硬币;以及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变化,妈妈在的时候,孩子们努力地生活,做饭、自学国文、洗衣服、打扫房间……等待喝得醉醺醺的妈妈回家。妈妈走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一点一点在坍塌,明不再学习,和坏孩子们整日打游戏机,没有人打扫家没有人洗碗,晾衣架被扔在一旁。

《无人知晓》

妈妈的离开不仅仅断了孩子们的生活经济来源,也将四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摧毁。

《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没有让一个孩子去哭,没有一个人在电影里歇斯底里,也没有刻意表现生活有多沉重,比如夸张地去展现抬水有多重,衣服有多难洗,同样的,他用诸多细节表达孩子细腻的情感世界。导演认为电影是对真实生活的投射,而生活就是由大量细节组成的。是枝裕和喜欢从细节中体现人物和情感,而不是从情节中,相反,他甚至刻意为了淡化情节,而大篇幅地描绘细节。将是枝裕和评价为“细节的导演”一点也不为过。

《无人知晓》

妈妈给涂过的指甲油,还残留着她的讯息;躲在妈妈的衣柜里,用妈妈的衣服把自己包围住;用稚嫩的笔触画一幅妈妈的简笔画;看来来往往的电车,望着空中的飞机,想象着接妈妈回家,然而只是想象而已……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

当明抢过妹妹手中妈妈的旧衣服,严厉地说,“妈妈不会回来了。”这句台词将情感克制到了极点,几乎振聋发聩。他究竟是用怎样的能量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把愤怒、恐惧、绝望消化掉,才敢于在弟妹们面前说出这样一句话的。

《无人知晓》

而同样,在看这些孩子被遗弃的日常生活时,一边思考他们的未来,一边了解到了他们的曾经,画面里不仅有当下,还有过去和未来,这是导演一直追求的穿透时间的叙事效果。孩子们知道不能报警,不能求助于社工,否则这些同母异父的孩子将被拆散。影片的当下没有眼泪,没有哭喊,但你能感觉到他们曾经哭得有多么伤心,曾经喊到喉咙沙哑。你看到了他们的过去。

《无人知晓》

因而此刻的冷静才更让人心疼。

孩子们的温情时光也是导演重点表现的场面。春日偷偷遛出去玩耍,偶尔像个正常孩子一样做的棒球英雄梦……导演用力表现出孩子天性的美好,所以当一切幻灭的时候就更令人揪心。导演实在是坏啊!

《无人知晓》

孩子的戏是非常难拍的。在是枝裕和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有讲到,四个孩子在拍摄时是没有剧本的,只会现场告诉他们有怎样的场景,让他们自由发挥,近乎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而饰演妈妈的江原由希子也是个几乎不怎么研读剧本的小主。是枝裕和说他挑选演员会留意演员的本性,而江原由希子身上散发出的气质让他觉得她就是这样不着调的妈妈。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之前的作品,是枝裕和深受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影响,影片中多为中远景镜头,似乎他的美学偏好已经定型。但在《无人知晓》中,大量的近景、特写、大特写颠覆了他之前作品的镜头调度偏好,而近景往往是会放大人物的情感,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是枝裕和的镜头里,原来近景也可以表现克制的情感呀!而且将这种克制、压抑也放大了数倍!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导演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说过,他认为好的电影是让人在故事结束后继续思考人物的未来的。而这样的联想在本片中无疑是让人心碎的,故事彻头彻尾地说明了一点,人如果没有爱是会死的,那么社会如果丧失了爱,丧失了悲悯之心,会怎样呢?


《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

推荐影视不按照顺序排名,喜欢的话请点赞转发!

关注我,每天推荐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作品。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