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洪洞姑娘李聚珍冲破世俗偏见,成为一名篮球中锋
“中国最美丽女性”秦怡辞世,享年百岁。作为百年中国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秦怡在银幕上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女篮五号》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片中饰演了饱受苦难却依旧善良、坚强、勇敢的篮球运动员林洁,在中国大地上引发了一场篮球热。
洪洞姑娘李聚珍冲破世俗偏见,穿上球衣,走上操场,成为十里八乡唯一一个打篮球的女孩。
…………………………………………………………
讲述 | 李斌珍
采访 | 范德峰
1937年11月,我出生于山西省汾西县干河村(后划入洪洞县)。1945年抗战胜利,8岁的我该上学了。小学毕业的父亲在我母亲怀着我时投奔八路军,不在家。没上过学的母亲不同意我上学。那时上学的女孩子不多。我坚持要上,自己搬个小桌子放进村子南头的初小(一至四年级)教室。
当时家里就我一个孩子,三个大人围着我转。家中地多人少,生活条件较好。我用麦子换杏吃;用鸡蛋换韭菜,再吃韭花炒鸡蛋。一般人家可舍不得,不会允许娃娃这么做。这次也是,见我非要上学,爷爷奶奶虽然都是农民,没上过一天学,只是宠爱我,上不上学也便全由着我的性子。母亲不再阻拦,勉强同意。
班里二三十人,仅三五个女生。课程是语文、算术。我的学习属于中上,语文略好。“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们的国家是中华。”“天亮了,弟弟妹妹快起来,背上书包上学堂。”这类课文培养人的爱国情怀,教人珍惜时间、热爱学习,几十年后还能模糊背上几句。课余时间和同学们玩捉迷藏、跳绳,追追打打,十分快乐。
1949年全国解放,我要继续上高小(五至六年级)。母亲说:“一个女子,识几个字已了不得,可不用再上高小。以后要嫁人,收心学学纺线织布要紧。”她在炕上摆好纺车,塞给我棉花。我摆弄两下就不干了,叫嚷道:“不好玩!我就要上学,在村里上完还要到县里去上。”当时父亲还没回来,但已有信写到村里。住在同一个院子的伯伯听见我吵闹,过来询问情况。他支持我上高小,并立即写信给我父亲表达我的愿望。伯伯在太原上过师范学校、做过事,深知文化对人的重要性。父亲回信对母亲说:“孩子喜欢上学,一定要让她上。可不能让娃整天围着锅台转。”伯伯把信念给母亲,也劝道:“娃有志气,就让她上吧。”母亲只得对我说:“行,行。你就上去吧。”
干河是个好地方,东有汾河西靠山,三座水磨连夜转,还有油房和染房。我们村历史上叫过镇,在周围村子里经济文化最强,同时设有初小与高小,是少有的。如果我们村里不设高小,我肯定上不成了。
干河高小换过几个地方,我上的时候设在村北头一户原来富裕人家四合院里。我所在的4班教室在一栋漂亮的二层砖房里。有一对郭姓叔侄都是我们老师。教历史的高老师看到我们几个女生报名时都用的是小名,什么大女颗、小女颗、拽香、壶壶等,说:“你们的名字不好听,将来走到社会上让人笑话。我给你们起个官名(大名)吧。”便按珍字辈给我们起了新名字:爱珍、兰珍、月珍、清珍、斌珍、文珍。真好听呀,我们喜欢自己的新名字。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我们几个珍后来都升了学,参加了工作,服务社会,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高小增加了史地课、体育课。体育课上,老师组织我们在校门外的篮球场打篮球。边跑动边啪啪拍球,靠近篮板时跃起投球,球撞一下篮板或直接掉进篮圈里,就算命中了,还能得分。多有意思的运动,多好玩呀!头一回摸到篮球我就喜欢上了。
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一礼拜也就一节体育课。一上课先跑几圈,我身体微微发热后便去打篮球。高小班人数与初小班差不多,女生有所增加,但喜欢打篮球的女孩极少。究其原因,或是不喜欢这种激烈的运动,或是觉得自己个子低,或是羞于在场上又跑又跳。我喜欢和同学一起玩耍,个子又高(也就是一米六四,当时算是很高的),从此和篮球结下不解之缘。我是十里八乡唯一一个打篮球的女孩,走在路上很多人都能认出我。
··· 加入校队 我是女篮4号 ···
1951年夏,我上完五年级,还差一年小学毕业,便决定与比我高一届的同学去报考附近几个县里最好的洪洞一中。报考需要一张二寸免冠照片,我们几人提前一天去30里外的赵城照相馆拍照,约好第二天取上照片去洪洞县。
天麻麻亮,一伙子十四五岁的男女同学出发了。赶到赵城,别人顺利取到照片。轮到我时,师傅说:“对不起咧,没给你拍好,底版洗不出相。现在给你补拍,明天来取,保证不会有问题。”
“为啥就把我一个人的照坏了?为什么明天再来取?”我生气了。“我们今天去洪洞考试要用照片,明天弄好还有啥用?”我连气带急,说话嗓门变粗变大。那个师傅又是道歉又说补照不花钱,先给我照了一张,就是不能马上洗出来。
有同学劝我:“别生气了,明年再考。”我说:“那可不行,不能耽误一年的时间。”我和他们一起继续出发往洪洞走。
到达玉峰山洪洞一中,我找到同村的学生党员李振基,说明照片洗坏的情况,请求学校先让我考试,然后补交照片。他找人说了说,学校表示同意。9点到11点考了语文、算术。作文题目是《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我写得很顺利。因为我父亲是志愿军炮团团长。我在村里当宣传员,经常拿个铁皮喇叭站在房顶上念报纸,社论与报道内容多是宣传抗美援朝的。我就把有关内容写到作文里。监考老师站在我身边看了几次。下午张榜,有我的名字。考入学校后碰到那位监考老师,她说:“你的作文写得好。”
从此初中加高中,我开始了长达6年的中学生涯。每月可享受干部子女助学金,除去伙食费还能领8元现金,这种待遇在全校少之又少。
洪洞一中基础设施设备甚好,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食堂、办公楼、操场一应俱全。主路西面大操场上有400米跑道和几个标准篮球场。这球场可比干河高小的气派多了。路东面还有个小操场。
在体育课上,林明旺老师发现我有打篮球的禀赋。我被推荐选拔到校女子篮球队。这可让我高兴的不得了,每天下午一下课就到球场上训练。除了篮球队,我校还有排球队、 体操队。我们教练白先恒本职是外语教师。在初中英语课上提问时,因我年龄小,他总是叫我Little Girl(小女孩)。白先恒是广西人,白崇禧的儿子,作家白先勇的亲兄弟。他篮球在全校师生中打得第一棒。为了支援山西教育,他先来到洪洞县,后随妻子王冷梅到了太原,在太原十八中从事教学工作。
白教练个子高,长得白净,说着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白先恒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示范动作准确,讲解要领清晰。从规则、运球、传球、三步跨篮,到人盯人或位置打法,以及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对我们8人(5个主力,3个替补)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我从初一到高三都是上场5位队员中的主力,在两个前锋、两个后卫、一个中锋当中,我一直打中锋,4号。我当中锋主要是因为个子高、在场上表现活跃、有一定协调能力,能在场上组织进攻与防守。
··· 从校园到省城 赛场上骋英姿 ···
1952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地指示在全国掀起体育高潮。我们身为中学生运动员备受鼓舞。
每年春秋两季学校田径运动会上,我班运动队都会参赛。初中时我班在校运会上成绩一般。上了高中,我们高4班在校运会上,无论是比距离的田赛(跳高、铁饼、铅球、标枪等),还是比速度的径赛(从100米到800米跑步),综合成绩都是第一名。能取得好成绩,主要靠我和从临汾来的女同学郭玉香、赵城来的女同学张素梅、家住洪洞县城的男同学贺洪寿、团柏乡来的男同学侯生明等。
1953年3月,我在14班上初二,与12班的王青梅被选拔出来,代表临汾赴省城太原参加了省里组织的篮球比赛。临汾和运城组成晋南专区代表队。领队是临汾一中体育教师樊伟生。地点在杏花岭体育场。我是首次来太原,曾在洪一中教导处工作的孙老师,当时已经调到太原工作,得知我和青梅来并,专程招待了我俩一番,之后又合影留念。当时在赛场上还有一位邻村的年轻人,姓范,在山西省第一工业技术学校土木科二班上学,曾经在临汾一中打篮球。这是后话,先按下不表。
1954年,我上高一时,洪洞县举办了首届县运会。我们一中女篮在对二中女篮的比赛中取得胜利。这是我首次参加县运会。非常难得的是,县里负责记录这场运动会的同志为我们拍了照片 ,几天后洗印出来给我们队员一人发了两张。虽然只有二寸大小,影像不甚清晰,但毕竟留下了我在球场上跳球、赛后在篮球架下与队友留念的青春身影。
1956年,我校女篮代表洪洞县赴临汾参加专区运动会。八九个队员当中,高4班占三人。我们平时一起上课,球场上是队友,住宿也在一起。那间宿舍是个大教室,几十号人来自一个年级。没有木板床、铁架床,在地面铺上席子,一床床被褥一个挨一个。今日学生无法想象我们的生活条件,但当时我们已经觉得很不错了,全部心思用在学习文化、提高思想、锻炼身体上。到临汾打比赛,是我首次来到这座城市。吃住在临汾一中,对手是临一中、临二中。在对二中的比赛中,我队得分略高一点而取胜。7月,女篮队长冯廷英毕业。9月,我担任队长。
学校在一个地方往往会带来新风尚、新气象。几个十几岁的女中学生,穿着露胳膊露腿的运动衣和短裤,满球场跑来咆去,在当时是较为少见的形象与行为。我和同班同学张素梅的合影,被县里照相馆放大摆在展示窗里。几年后我在太原五一路上,碰见对面走来几个人指着我说:“那不是咱们学校的女篮4号吗?”我微笑着打招呼:“你们好,来太原了。”
··· 继续求学 考入师院体育科 ···
1957年,我从洪一中毕业,赴临汾参加了高考。我的志愿是上山西医学院。首批录取名单里没有我。我被县教育局分配到本县苑川村小学任教。工作十来天时,我正领着学生参加秋收劳动,突然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一看来人是洪一中教导处一位老师。他走到我身边给我手里塞了一张纸,笑着说:“快看看是什么?”我打开一看,“啊,是山西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当时别提多高兴了,立即从住处卷起铺盖卷奔回母校。
已经分配工作能挣工资,还得照顾母亲与小我十几岁的妹妹,要不要继续求学,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与班主任和几位老师商量,他们一致认为学习机会可要抓住,大学毕业会有更好的工作。又不用交学费、住宿费、伙食费。我不再犹豫,决定去上大学。
当时山西大学被拆分成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只有师范学院校址在坞城路。体育专业没有本科,只有专科。开学后,我碰见李连海老师,才想起高考前他曾去洪一中物色体育专长生。他在体育组翻开校运会成绩册,派人将我叫去面谈。这应该是我被录取的原因。
在大学,我系统学习了体育专业知识,眼界得以开阔,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新的提高,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篮球、排球、体操、游泳,包括田赛、径赛、生理学、教育学,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一如中学那样喜欢打篮球,技艺有了新的提高。
1958年,学校搞鸣放,让大家互相提意见。有同学给我贴出大字报:李斌珍个子大,体育基础并不差。内堂课她很重视,外堂课她不参加。你要问她为什么,让她自己来回答。内堂课指室内上的生理卫生、教育学等,外堂课指体育专业课。同学之间的事,我觉得无所谓,一笑了之。
10月,山西省首届运动会在杏花岭召开。我有幸被选入大学生联队,接受国家体委主任检阅,参加了篮球和手球比赛。因此,我被评为国家二级手球运动员。
1958年11月,老师选拔了两男两女4名同学,赴上海观摩一个运动会,学习先进,取长补短。在江湾体育场主要观看了球类比赛。
这是我首次来到大上海,特意去了一趟山西路,倍感亲切。住处离人民公园很近,我与同学进去拍照留念。带队老师领我们4人游览了黄浦公园。学习结束,从上海乘坐“民主11号”客轮前往青岛,又去了趟济南,才回到太原。
··· 一颗篮球 塑造工作与生活 ···
1959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进山中学初中部(太原十七中)任教。教过几天体育,因缺少生理卫生老师,我改教生理卫生。后来还教过政治课,做过其他工作。直到在成成中学(太原三中)退休前后,我还能上场打篮球。
打篮球带给我愉快的心情、健康的身体;使我广交朋友,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培养了我坚强的意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团结同志,共同进步。打篮球的好处使我受益良多。
巧了,写完这篇文章的初稿,正是我83周岁生日,丈夫老范和三个孩子陪我一起过的。
还记得67年前那位姓范的小伙子吗?他在杏花岭体育场看比赛时,惊讶地说:“那个4号,怎么像我们邻村的一位女子呢!”范小伙见到我在球场上英姿飒爽的样子,心生喜欢,就惦记上了。三年后,他回到故乡小河村探亲,与同村同龄朋友王继舜聊起我。刚好王继舜是我家的亲戚,我叫舅舅。在王舅舅介绍下,我相跟上一个表妹来到王舅舅家,见了范小伙。我俩就开始处对象。1957年我父亲从南京军事学院回干河探亲,打听过他家的情况,把范小伙叫到我家谈了一次话,对他比较满意,走时候交代我奶奶、我母亲说:“斌珍的婚事就定了吧。”
1958年2月14号,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纪念日,我和范小伙在他单位总部位于山右巷的一间办公室结婚。第二天,他去黄寨工地上班,我回师院上学。许多年后,才知道我们结婚的日子还是西方的情人节。
有意思的是,我的几个子女没一个擅长打篮球。唉,以前尽忙工作,也没教过他们打篮球。
【照片及文章版权归时尚回响工作室及其提供人所有,经授权方可使用】
编辑 | 黄珊制作 | 黄珊校对 | 胡晓燕审核 | 黄海波出品 | 时尚回响工作室
请先 后发表评论~